姓氏可謂是一個人的名片,中國一直都就有百家姓之說,而且,古時候小孩子的啟蒙讀物就是《百家姓》。漢族的姓氏我們都很熟悉,那麼,滿族呢?今天就和大家一起談談滿族人的姓氏問題。

例如:八旗之一的葉赫那拉氏就是葉赫部落的後人,而鈕钴祿氏就是用部落圖騰作為姓氏的,還有甯古塔、烏蘇裡這些則是以地域名為姓。這些姓氏不一定是由滿族人後來所創造,也有可能是女真人的古姓流傳下來的,且滿清姓氏的三分之一都是《金史》中記載過的女真人的姓氏。女真族也曾經顯赫一時,南征北戰,一些蒙古族投降後金之後,便被稱為“旗人”,他們的姓也成為了滿洲姓氏中的一部分。
作為遊牧民族的滿族人,一般居住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友善放牧。這種原始的生活方式非常簡單,是以,最初他們連姓都沒有,隻有一個名字作為稱呼彼此的代号。但是,随着與外族人的聯系變多,大家就發現一個問題:會重名啊!就比如說,一開始你家那片兒的人都喊你大郎,後來,你出村了,發現隔壁村的也叫大郎。這可咋區分呢?那麼,你可以在名字前加上村子的名字,這後來就演變成了姓。
慈禧太後就是葉赫那拉氏的族人,葉赫是一個部落,那拉是一條河的名字,也是說:這個人是葉赫部落、那拉河邊的人。
辛亥革命之後清廷覆亡,旗營解散,糧饷停發,八旗制度徹底垮台,對滿族的影響是巨大的。八旗制度枷鎖的打破,使滿族從被少數貴族奴役、驅使和戰争的生活中解放出來,但是,在軍閥統治時期嚴重民族歧視的背景下,他們從賴饷而食轉向自謀生計,這期間,則經曆了一個痛苦的過程。
這期間,一部分滿族人一下從王公貴族變成了人人喊打的對象。最終,在這種大背景下,大部分滿族人選擇改成了漢姓。比如:我們熟悉的京圈格格之稱的關曉彤就是瓜爾佳氏的後人,而皇族愛新覺羅則改姓“金”,素有大清帝國“佟半朝”之稱的佟佳氏,則基本改為佟、童等諧音姓。
鈕钴祿氏不僅是八旗之一的滿族大姓氏,也是女真時代的大族。乾隆的親生母親原本是漢人,姓錢,雍正帝寵幸錢氏後,為避免滿漢不通婚的尴尬,就說她是鑲黃旗的鈕祜祿氏。據史書記載,鈕钴祿氏分布在松花江和長白山附近。在滿族話中“鈕钴祿”是狼的意思,先祖把狼作為圖騰,後世就以“狼”為姓氏。
但是,鈕钴祿氏是經過漫長的發展才最終以鈕钴祿作為姓氏的。漢人對這個姓氏的稱呼發生過很多次變化,遼國時,大家把“鈕钴祿”稱為“敵烈氏”,金國則稱為“女系烈氏”,一直到明朝,漢人才稱之為“鈕钴祿氏”。大清滅亡後,鈕钴祿氏族人有改姓“鈕”的,也有姓“郎”的。
還有一個特殊情況,就是把“鈕”的金字旁去掉,改為“醜”的,當然,這個姓可能不太好取名字。值得一提的是,醜姓是漢姓中原本就有的,一般認為是公孫醜後代的旁支。
乾隆時期的大貪官和珅并不姓和,他其實是鈕祜祿氏的一員。一開始取漢名“善保”,後來,在私塾讀書時,他的老師覺得這個名字過于粗俗,就給他重新起了個漢語的名字和珅。“珅”在古漢語中指美玉,“和”則有溫和之意,取這個名字的寓意便是:希望他能同溫和的美玉一般。
後來,由于大家忽略了他的姓,就以訛傳訛稱呼他為“和中堂”。非要較真兒的話,則應該稱其為“鈕钴祿中堂”才對,因為,和珅全名應該是鈕钴祿和珅。
其實呢,并不是大清亡了之後,滿族人才開始漢化名字,早在清兵入關前,就有了漢化的傾向。多爾衮是努爾哈赤的兒子,他和他幾個哥哥的名字滿族風格明顯,而皇太極的名字就明顯不同了,有的人認為是取漢語“皇太子”的諧音,也有人認為是諧音“台吉”,台吉在滿語中也是太子的意思。
而皇太極的第九個兒子,也就是後來的順治皇帝,直接取了個漢名——福臨。皇帝都如此,底下人更不用說,也樂于取漢名。于是,就出現了這樣一種局面:一些人完全用滿語做名字,一些人則用滿語做姓,用漢語取名字。
抗戰結束後的人口普查,滿族人隻有80000人左右,可能連實際人口的十分之一都沒有。北京承認自己是滿族人的不到三千,大多數人是貴族,沒辦法不承認。如今,時代發展了,講究民族團結,滿族人不再受到歧視,有的人就選擇恢複自己的滿姓。
現今,滿族人口分布于全國各地,以遼甯、河北、黑龍江、吉林和内蒙古自治區、北京等省、自治區、直轄市為多,其他散居于新疆、甘肅、甯夏、山東、湖北、貴州等省區及西安、成都、廣州、福州等大中城市。可以說,滿族已經越來越壯大了。
參考資料:
【《滿文老檔》、《滿族的姓氏發展》、《辛亥革命後旗人的悲慘處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