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公元699年,吐蕃贊普(國王)

赤都松贊

,在武則天和郭元振君臣連環離間計的策動下,殺死了吐蕃人的軍神論欽陵,替唐朝除掉了這個累次大戰殲滅了數十萬唐軍的勁敵,也讓吐蕃國力大損,不得不于公元703年,向唐朝請和。

公元704年,

征讨雲南六诏部族,卻戰死軍中,其子赤德祖贊即位,年僅七歲。其祖母沒廬·赤瑪倫太後攝政,衆多貴族不服,吐蕃國中迅速陷入了「嫡庶競立,将相争權,自相屠滅,兼以人畜疲疠,财力困窮」的窘境。

赤瑪倫太後一邊鐵腕壓制國内貴族反抗,強化中樞集權,一邊竭力向唐朝示好,止戰息兵。此後唐中宗、唐睿宗時期,統治集團持續内争,無意邊功。吐蕃趁機求娶了唐朝宗室女金城公主。

吐蕃太後:沒廬·赤瑪倫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公元706年,兩國定下“神龍會盟”,以青海赤嶺為疆界,不久又開辟了茶馬之路,開展以唐朝茶葉換取吐蕃馬匹為主的各種經濟交流。絲綢之路途徑青海的南線也随着兩國的暫時和平,得以恢複。

吐蕃又利用唐朝此時的朝政紊亂,通過賄賂唐朝官員,不戰而得到水草肥美的河湟九曲之地,終于實作全據整個青藏高原的夙願,成為幅員萬裡、臣屬部族無數的大帝國。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然而,雙方對彼此的立場心知肚明,這絕不是長久的和平,而僅僅是迫于各自國内局勢的新一輪的休戰。随着唐朝一位年輕皇帝的登基,懷着恢複唐太宗、唐高宗時帝國赫赫聲威的壯志雄心,很快,商隊的駝鈴聲漸漸散去,戰火烽煙重又燃起。

唐玄宗

李隆基

即位後,勵精圖治,唐朝國勢鼎盛,軍力強大,一掃武周時期邊疆戰事不利的被動挨打局面,在對吐蕃戰争中,更一度占據絕對上風。

唐玄宗:李隆基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本身能力和治績也堪稱一代雄主的吐蕃贊普赤德祖贊,在自己統治的半個世紀裡,都被唐朝壓得幾乎喘不過氣來。

吐蕃贊普:赤德祖贊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李隆基先後任用姚崇、宋璟、張說、張九齡等賢明良臣為宰相,革新吏治,精簡政府機構,嚴格考核官吏,檢田括戶,打擊豪門兼并土地,是以唐朝國家政令統一,社會安甯,國力迅速增強,經濟殷富,達到大唐開國以來最高峰。

當時,唐朝各州縣府庫裡,都堆滿了粟米和布帛。收藏天下賦稅的長安“左藏”府庫,财物更是多如糞土。在如此巨大的國力支援下,李隆基得以改府兵制為募兵制,招募名為“長征健兒”的精兵十二萬人,同時在邊疆地區設定多鎮節度使,大力孳息軍馬,擴充軍事屯田。

當其之時,大唐各邊鎮共有野戰精兵49萬,優良軍馬8萬餘匹,唐軍又重新恢複了唐太宗和唐高宗時期橫掃群胡、戰無不勝的強大戰力。

公元714年,李隆基即位剛剛兩年,吐蕃以會盟為名,由其國相乞力徐率兵十萬來攻,唐将

王晙

率勇士七百人,夜襲并大破之。吐蕃軍驚懼混亂,自相殺傷,死者萬計。唐将

薛讷

率唐軍夾擊,斬敵一萬七千,獲戰馬七萬五千匹、牛羊十四萬頭。薛讷乘勝追擊,于長城堡再獲大勝。吐蕃軍相枕藉而死,洮水為之不流,其所建城堡橋梁,也盡被唐軍拆毀。

唐朝平陽郡公:薛讷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這場折損數萬兵将的武街之戰後,吐蕃遂聯合漠北的後突厥汗國、西域的突騎施汗國、勢力已達中亞地區的黑衣大食(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合力對抗唐朝。

公元715年,吐蕃和大食聯軍攻入臣服唐朝的拔汗那國(今中亞的費爾幹納盆地),共立傀儡國王。唐将

張孝嵩

率軍出龜茲以西數千裡,連下數百城,長驅而進,俘斬千餘級,助拔汗那王複國,大唐國威威震西域。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公元716年,吐蕃軍進攻松州,被守将

孫仁獻

臨城逆擊,再告慘敗。

公元717年,隴右節度使

郭知運

于河湟九曲大破吐蕃軍。同年,吐蕃與大食、突騎施聯軍進犯西域安西四鎮,再被唐軍挫敗。

屢戰屢敗的赤德祖贊不得不向唐朝請和,強化集權,将吐蕃各地的戶籍、稅收、兵籍收歸中樞管理,設紅冊木牍備案,同時減免稅賦,裁撤冗員,以此增強國力。

公元722年,吐蕃軍進攻附屬唐朝的小勃律國,北庭節度副使

張思禮

率四千人來救,大破吐蕃軍,俘斬數萬人。此戰後,唐朝邊将不再一味守禦,而是紛紛主動出擊,以求邊功,但覓封侯。

公元727年,吐蕃軍侵入甘州,隴右節度使

王君?

乘天降大雪,襲敵後軍,吐蕃軍凍死戰死無數,被迫西撤。王君毚乘湖水結冰,率軍過青海湖,唐軍如神兵天降,将此刻正在湖西休息的數萬吐蕃疲軍和辎重牲畜盡數俘虜,再獲一場大捷。

公元728年起,吐蕃軍連續三次進犯瓜州,都被當地守将

張守珪

擊退。

河西節度使

蕭嵩

、隴右節度使

張忠亮

兩鎮合軍,于青海湖南的渴波谷之戰大破吐蕃軍。張忠亮更兵進龍羊峽,攻陷大莫門城,擒獲甚衆。左金吾将軍

杜賓客

也率軍于祁連城奏捷。

吐蕃軍卷土重來時,蕭嵩以四千強弩軍迎擊,經過一天苦戰,擊潰其軍陣,生擒敵大将,斬首五千級,吐蕃敗軍四散逃入荒山,哭聲遍野。

公元729年,

賈師順

率瓜州、沙州唐軍主動出擊,大破輕而無備的吐蕃大同軍。

赤德祖贊為振奮士氣,彙聚大軍,閱兵于郁标川,唐将

王忠嗣

僅率精兵數百人殺入敵陣,斬殺數千人,繳獲羊馬數以萬計,凱旋而歸。

唐朝清源縣公:王忠嗣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唐朝宗室名将、信安王

李祎

則率大軍日夜兼程,長途奔襲,出其不意地殺奔石堡城。吐蕃守軍措不及防,傷亡甚衆,唐軍損失微乎其微,便攻克了這個依山而建,易守難攻的戰略要地,繳獲糧儲器械無數。李祎分兵據守要害,令試圖反攻的吐蕃大軍不得前進。

至此,吐蕃軍徹底丢失了侵攻河隴地區的前進基地,唐朝拓地千餘裡,河西、隴右地區連成一片,各路唐軍從此遊弈自如。

屢戰屢敗之下,赤德祖贊被迫自稱外甥,再次向唐朝卑詞請和:「

甥世尚公主,義同一家。甥深識尊卑,安敢失禮!正惟邊将交抅,緻獲罪于舅。倘使複修舊好,死無所恨!

公元733年,兩國再次會盟于赤嶺,并約定于甘松嶺及赤嶺兩處互市。當然,這亦隻是一次短暫休戰。

公元736年,吐蕃軍不顧唐朝勒令罷兵的指令,攻破小勃律國。兩國戰事再起。

公元737年,唐将

崔希逸

率軍于青海大破吐蕃軍于青海之上,殺傷斬獲甚衆。

公元738年,河西節度使

杜希望

以王忠嗣為先鋒将,攻占吐蕃新城,又奪吐蕃河橋,于河左築鹽泉城。當吐蕃軍三萬反攻時,王忠嗣單騎殺入敵陣,斬殺數百人,其部屬所向辟易,吐蕃軍大潰,慌亂中自相踐踏。杜希望從側翼縱兵強襲,再獲一場大勝。

公元741年,由于時任河西、隴右節度使蓋嘉運不思防務,緻使吐蕃軍重新攻占石堡城。

公元742年,隴右節度使

皇甫惟明

擊破吐蕃大嶺軍,又大破吐蕃青海道軍三萬餘人,斬首五千級。赤德祖贊之子琅支都也被唐将

王難得

陣斬。河西節度使王倕擊破吐蕃漁海、遊弈諸軍。

公元743年,皇甫惟明率軍出西平,行千餘裡,攻破吐蕃洪濟城。

公元746年,河西、隴右節度使王忠嗣,在青海、積石一帶與吐蕃連續會戰,皆獲大勝,斬殺其兩名王子,殲敵數萬,更攻滅降伏吐蕃已久的吐谷渾國,虜其所有部衆而歸。

公元747年,唐将

哥舒翰

于苦拔海之戰,連破三路吐蕃軍,此戰哥舒翰持半截槍摧鋒陷陣,所向披靡。之後,哥舒翰又在積石軍之戰,設下伏兵,内外夾擊,全殲五千吐蕃騎兵,令其匹馬不得還。

唐朝西平郡王:哥舒翰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時人有詩雲:【

北鬥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唐将

高仙芝

率一萬唐軍攀越帕米爾高原,遠征臣服吐蕃已十餘年的小勃律國。唐軍陌刀手在猛将李嗣業率領下,先克連雲堡,殲滅據險而守的吐蕃軍九千人,斬首5000級,俘虜千餘人。接着,又乘勝攻上娑勒城,将十萬吐蕃守軍殺得大敗。吐蕃士兵倉促逃跑,掉下懸崖摔死,或溺死于娑勒川者無數。

唐朝密雲郡公:高仙芝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高仙芝繼續進軍,攻滅小勃律國,将小勃律王及其妻吐蕃公主盡數俘虜。唐軍聲威再振于西域各附屬國。

公元748年,河西、隴右節度使哥舒翰,在青海湖中龍駒島上修築應龍城,吐蕃軍從此遠遁,不複接近青海湖。

公元749年,哥舒翰統帥六萬三千唐軍,在付出死傷數萬人的慘重代價後,終于讓唐朝再次攻占石堡城,吐蕃軍以舉國之力死守,同樣死傷慘重,最後城内守軍僅僅剩下四百人。

公元753年,哥舒翰率軍再次大敗吐蕃,攻拔其洪濟、大莫門等城,收複河湟九曲之地,新設洮陽、澆河二郡。

同年,唐将封常清也率軍攻破附庸吐蕃的大勃律國,受降而還。

唐朝北庭都護使:封常清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此時,唐朝經曆數十年戰争,不但将兩國國界推進到青海湖與黃河河曲以西,更終于解除了吐蕃長期對河西、隴右地區的侵擾。昔日兵火連綿的隴右,竟成富庶堪比江南之所。

大唐國勢威加海内,滌蕩八荒。周邊的回纥、渤海、契丹、奚、新羅、日本等藩國和部族皆臣服大唐,不敢二心,正如當時大詩人王維所言:【

九天阊阖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而和唐朝争霸百年的吐蕃,也明顯露出頹勢,不但丢失了許多臣屬藩國和部族,更被唐朝同時奪取了青藏高原西北部和東北部的戰略制高點,居高臨下的高原地形優勢也不複存,眼看就要被東西合圍夾擊,走向覆亡。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公元755年,努力強化集權,改革内政,卻屢戰屢敗,丢失大半個青海的赤德祖贊,在位五十一年後,被他自己任命的兩名政務大臣弑殺。

然而,眼看唐朝即将要把東亞大陸最後一個不肯臣服自己的政權滅亡,取得這場對吐蕃百年戰争的全面勝利,卻在同一年禍起蕭牆,爆發了一場規模空前、人員兵力損失極慘重的“安史之亂”。

吐蕃帝國興亡錄(二):赤德祖贊與唐玄宗李隆基的50年争霸戰争

漁陽鼙鼓卷煙塵,驚動的不止是霓裳羽衣曲,也令幾有亡國之危的吐蕃帝國,得以絕處逢生,更步入自己如日中天的輝煌時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