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詠一百首·孫策(劉克莊)
魚服俄離網,龍泉忽缺鋩。
卻将江左業,分付紫髯郎。

雖然孫權對江東來說有開疆拓土的功勞,通過各種手段把江東六郡擴張為荊州、揚州、三州的地盤,但是人們往往認為孫權是一個安于守成的人,并且猜測如果孫策不死,江東的北上擴張可能不會這樣的困難。其原因或許是因為孫權畢竟不像劉備、曹操那樣白手起家,而是繼承了孫策的基業。人們往往将孫策視為東吳的創始者。那麼孫策是如何平定江東的呢?小編下面就來和大家聊一聊。
依附袁術的蟄伏期
小編姑且将孫策的蟄伏期分為三個階段。
一、繼承孫堅的部曲
孫策能夠平定江東,其實得到了袁術的很多的照顧。而這些主要也歸功于父親孫堅。在讨伐董卓的時候,孫堅殺死了南陽太守張咨,給了袁術可趁之機會。
這個時候的孫堅和袁術,大概屬于一種盟友的關系,或者是孫堅依附于袁術。
後來孫堅進攻劉表時,被劉表的将領黃祖所殺,孫堅的侄子孫贲,就帶領孫堅的部隊歸到了袁術的帳下。
袁術想要參與北方地區的戰局,與幽州軍閥公孫瓒聯合,對抗袁紹、曹操的同盟。袁術引軍北上到兖州陳留,但是被曹操擊敗,一路南下敗退到揚州九江郡,殺掉揚州刺史陳溫(按《英雄記》記載,陳溫病死,袁術表陳瑀為揚州刺史,但袁術敗退的時候,陳瑀不願意接納袁術,被袁術驅逐),自領揚州。
雖然這樣說,但袁術并不能完全掌控揚州,有些地方還要一點一點打下來。袁術令孫堅的小舅子吳景為丹陽太守,擊敗了原來的丹陽太守周昕,占據了揚州的九江、丹陽兩郡。
孫策是一個很有野心的人,他希望接受孫堅的遺産占據吳會地區。而第一步就是委身袁術,獲得袁術的信任。
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孫策先是投奔丹陽郡的吳景,在興平元年(即公元194年),到九江郡投奔袁術。袁術覺得孫策是個人才,将孫堅的班底還給孫策;而按照《江表傳》的記載,孫策先到九江郡見袁術,袁術雖然欣賞孫策,但不舍得把孫堅的部曲還給孫策,于是将孫策打發到丹陽郡輔佐吳景,讓孫策在丹陽郡自行募兵。孫策于是到丹陽郡,招募幾百士兵,但被泾縣的山越祖郎擊敗。于是袁術又給孫策一千孫堅部曲,孫策與吳景消滅祖郎。
二、袁術的屢次失約,導緻孫策離心
袁術曾經許諾孫策為九江太守,但後來卻用陳紀為九江太守;袁術曾經向“鄰居”廬江太守陸康借糧食,但是遭陸康的拒絕。袁術又令孫策進攻廬江郡,并且許諾孫策為廬江太守。陸康在廬江素有人望,孫策遭遇頑強的抵抗,進攻兩年才攻取廬江郡。結果袁術又一次失言,任命自己的故吏劉勳為廬江太守。
從這兩處人事安排可以看出,袁術吸收了很多的孫堅勢力,對孫堅的兒子孫策一定是有所忌憚的,這兩次的失約更加造成孫策與袁術之間的嫌隙。當然按照小編的了解,孫策的本意就是要獨立于袁術,後來與袁術破裂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與這兩次失約應該關系不大。
三、孫策崛起的機會
朝廷派劉繇來當揚州刺史。但是袁術就盤踞在江淮,劉繇無法上任。袁術令吳景、孫贲(孫堅侄子,被袁術任命為丹陽都尉)将劉繇安置在吳郡北部的曲阿縣。結果劉繇脫離袁術的控制,派樊能、于麋、張英守衛江邊;又與屯兵在丹陽秣陵(也就是東吳後來的都城)的薛禮、笮融聯合,還将吳景、孫贲趕回九江郡,取得袁術的丹陽郡。
眼看失去江東的地盤,袁術當然不能作罷。于是私自任命故吏惠衢為揚州刺史(此時袁術升為左将軍),派吳景和孫贲攻打江邊的樊能、于麋、張英,結果久攻不下。這個時候正是孫策的好機會。
孫策以孫家在江東的威望為由,向袁術建議,自己幫助吳景、孫贲進攻劉繇,之後在吳地自行募兵,幫助袁術平定江東。
袁術當然也存在一定的戒心,但考慮到江東地區的形勢錯綜複雜,孫策未必能夠做出什麼大事業,但眼前的江東一時無法取得,權衡利弊後,袁術派孫策進攻江東。這也算是孫策真正騰飛的開始。
孫策在江東的擴張階段
小編以袁術僭越的事件為分割線,将孫策在江東的擴張分為兩個階段。
袁術僭越之前
一、順利渡江
首先是擊敗劉繇的軍隊,渡過長江。興平二年(即公元195年),孫策以秣陵南面的牛渚為突破點,攻占牛渚營,取得大量的糧草、軍械。随後進攻屯兵于秣陵南面的笮融。笮融吃了一個敗仗,閉營門不敢出。于是孫策順利渡江擊敗薛禮占據秣陵。江邊守軍樊能、于麋等人趁孫策攻打秣陵的時候反攻牛渚,但被殺回來的孫策擊敗。孫策本來打算消滅笮融,但作戰的時候受傷,而且笮融的兵營地勢險峻,打下來要花費不小的代價。于是孫策舍棄笮融。
二、迅速擴張
笮融、劉繇逃亡豫章郡。孫策進入曲阿,一是招降劉繇的部隊,二是在本地征募新兵。一時間得兵兩萬多人,還有幾千騎兵。
這個時候孫策派吳景、孫贲回報袁術,自己則留在江東。随後孫策繼續擴張,擊敗吳郡太守許貢、會稽太守王朗,取得吳會。此時的袁術正在将目标放在北方,孫策的崛起已經難以遏制了。
袁術僭越之後
一、脫離袁術
此時的孫策已經有脫離袁術的資本,就差一個契機。
而袁術的僭越行為就是這樣一個契機。
當時袁術的勢力很強,看到漢室衰微,于是産生自立的想法。這個想法可以說蠢到了極點,讓當時的軍閥對袁術群起而攻之,更是讓袁術的屬下對他離心離德,就包括孫策。
孫策作書與袁術斷絕關系,派人防衛在江邊,算是正式脫離袁術。同時孫策向依附袁術的宗親進行拉攏,吳景、孫贲放棄袁術回到江東,孫香(孫策族兄)因為道路太遠沒有回來。孫策自領會稽太守、吳景為丹陽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不過當時官方認可的吳郡太守是陳瑀,陳登的族人,但吳郡已經被朱治所占,陳瑀屯兵在廣陵郡海西縣)。孫策、呂布、陳瑀奉诏讨伐袁術,陳瑀趁機聯合山越襲擊孫策,被孫策消滅。
二、江東六郡
此時孫策在揚州隻有丹陽郡、吳郡、會稽郡,還缺少九江郡、廬江郡和豫章郡。其中九江郡在江北,廬江郡和豫章郡都在江東地區。袁術去世,他的勢力也分化瓦解。有一部分想歸附孫策,但是被廬江太守劉勳攔截;同時劉勳又吸收一批主動來歸附的勢力。是以劉勳的勢力變得很強盛,孫策采用了智取的手段。
孫策向劉勳獻上厚禮,用卑微的語言請求劉勳進攻豫章郡上缭地區的宗族。要是平常情況的話,小編以為劉勳大概是不為孫策所動的。但是劉勳剛剛接受袁術的大批将士官吏,急需糧食。他向豫章太守華歆借糧,華歆把皮球踢到上缭的宗民。上缭宗民不願意多出,隻給幾千斛米。于是劉勳才率軍進攻上缭。趁這個機會,孫策襲取廬江,擊敗了劉勳。
袁術吸收了孫堅的遺産,孫策自此又吸收了袁術的遺産,這一點倒是很有意思。
說完廬江郡的情況,再說豫章郡。孫策渡江以後,笮融和劉繇都跑到豫章郡。笮融來得比較早,殺死豫章太守朱皓,占據了豫章;然後劉繇進攻笮融,笮融戰敗逃亡山中,被山民所殺,劉繇進駐豫章,但是很快就病死了。于是豫章太守變成了華歆。孫策進攻豫章,先派虞翻說降。華歆自忖不是孫策的對手,幹脆就獻城投降了。
孫策從豫章郡分出廬陵郡,自領會稽太守;吳景為丹陽太守;孫贲為豫章太守;孫輔(孫贲的弟弟)為廬陵太守;朱治為吳郡太守。自此孫策擁有江東六郡之地。
孫策的北上困局
孫策平定江東,他擴張的方向隻有西邊的荊州,以及北方淮南地區。雖然孫策在江東所向披靡,但是北上的過程非常不順利。按照《先賢行狀》的記載,孫策兩次攻打徐州廣陵,均被陳登擊敗。
曹操與袁紹在北方争雄,孫策意圖北上。按照《三國志》的記載,孫策要打許昌,這個有些離譜,其實目的還是徐州廣陵。按照《江表傳》的說法,陳登為了給陳瑀報仇,策反吳郡山越嚴白虎餘黨,孫策穩定吳郡後,反攻陳登。這個說法小編以為是合理的。
結果軍隊還沒有到廣陵時,孫策就在打獵的時候被故吳郡太守許貢的門客所殺刺。雖然這件事中包含很多疑點,有很多人質疑《三國志》中的說法。但無論如何,結果就是孫策身死,江東集團的北上事業被暫時擱置,孫權成為孫策的繼承者。
參考文獻:《三國志》、《後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