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為何有“郭嘉不死,卧龍不出”的說法?我們一直都誤會了
導語:從三國時期到現在,一直流傳着“郭嘉不死,卧龍不出”這句話,因為這話諸葛亮粉絲和郭嘉粉絲争吵了兩千多年。三國時候為何會有這個說法呢?其實很多人都想多了,這句話出現的原因很簡單。

這句話出現最初的原因,是郭嘉去世和諸葛亮出山這兩件事之間存在一種時間的巧合。是以當時的人就拿來調侃了。郭嘉先後幫曹操平定了袁術袁紹和烏桓,他作為謀士的名氣已經名揚四海,但不幸的是郭嘉英年早逝,他在公元207年去世,剛剛好207年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是以當時的人就由郭嘉一死諸葛亮就出山這種錯覺,不過這也僅僅是錯覺而已。
其實郭嘉的死和諸葛亮出山沒有直接關系,但有一種間接關系。曹操在遠征烏桓之前擔心劉表會偷襲自己後方,郭嘉告訴曹操劉表生性懦弱,而且他還要保持一個忠厚長者的形象來維持人設,是以不用擔心他會背刺。曹操聽了這句話放心了很多,于是專心攻打烏桓。攻打烏桓路途遙遠颠簸,體弱的郭嘉有點不舒服,最後在路上病倒了,曹操征服烏桓班師回朝的時候,郭嘉已經不行了。
因為郭嘉的一番話,曹操專心征戰烏桓,沒有給劉表施加壓力,是以在劉表手下當官的劉備不用忙于備戰,有足夠的空閑時間來招賢納士。于是劉備就趁機找上門探訪諸葛亮,經過三顧茅廬這一出戲之後,諸葛亮正式出山。也就是說郭嘉提出征戰烏桓這個決策,無意中讓自己丢了性命,還給了劉備機會請諸葛亮出山,是以說“郭嘉不死,卧龍不出”這個說法也不是不無道理,因為它們都是征烏桓這一件事的結果,但有人将這句話了解為郭嘉把諸葛亮壓得出不來山就不對了。
郭嘉和諸葛亮還有一種特别的關系。郭嘉是諸葛亮的前輩,是以諸葛亮會特别注意郭嘉,而且郭嘉以前也是隐士,如果郭嘉能在三國放開手腳大幹一場事業那就說明隐士在三國也有出路,諸葛亮就可以放心出來當官,如果郭嘉受到迫害,那麼諸葛亮就隻能藏着不露臉。很明顯,郭嘉受到曹操的器重,是以在郭嘉死後,諸葛亮認真地總結了他的一生,諸葛亮認為像郭嘉這樣浪蕩不羁的隐士也能在三國中遇到明主,自己出山或許也能找到自己理想的主公,果不其然很快劉備就找上門了,于是諸葛亮欣然許諾。
結語:“郭嘉不死,卧龍不出”前後兩句之間其實并沒有特别的因果關系,郭嘉之死是因為他主張征讨烏桓,但在征讨過程中體衰瘦弱是以支撐不住長時間的長途跋涉而死去,卧龍出山是因為曹操征讨烏桓去了,劉備沒了威脅可以放心招納人才,是以有征讨烏桓這事,郭嘉就就很有可能會死,卧龍也很有可能出山,并不是諸葛亮害怕郭嘉才躲着不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