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衆所周知,在我國古代,皇帝們都是用“朕”來自稱的,并且這個稱呼是皇帝的專用稱謂,除皇帝之外誰要是敢用“朕”來自稱,那就是掉頭的大罪。但鮮有人知的是,在秦始皇登基前,其實老百姓們平時都是用“朕”來自稱的。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在先秦時期,漢語裡一共有6個第一人稱代詞:餘(予)、朕、我、吾、印、台。在秦始皇登基以前這6個代詞大家都能随意使用。那麼秦始皇為何獨獨選中其中的“朕”呢?難道裡面暗藏玄機?其實把它拆開來看就明白了。

“朕”,形聲字,最早見于商代的甲骨文,這個字的字形其實一直都衆說紛纭,并無定論,不過大緻來說,它的左邊是一條船(舟),右邊是兩手捧着某個豎立的工具,這個字的本義即“舟的裂縫”,其實光看這個意思,和第一人稱代詞八竿子打不着關系。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對此,甲骨文學者華強解釋道:“殷商時期,匠人所用的工具都是有标準的,他們雙手所持的豎立工具應當是造船用的标準件。而皇帝,就是一個國家最大的标準件,他的意志就是标準,是以秦始皇才會選用‘朕’來自稱。”聽完華強先生的解釋,好像确實有點道理,不過到了戰國時期,“朕”這個字又發生了變化。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戰國時期,“朕”這個字演變成了左邊為“舟”,右邊為“灷”(火種的意思),是以“朕”的意思就變成了“舟中火種”,其他學者們認為,這才是秦始皇将它作為自稱的最主要原因。

中華文明起源于黃河流域,老百姓們依水而生,是以舟就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離不開的工具,有舟,意味着可以出行;有舟,意味着可以捕魚,是以有舟的人就能擁有更多的食物,财産自然也更加豐厚。

而“火種”的意義就更大了,在人類發展史上,火的使用是區分野人和文明人的分界線,因為有了它,才結束了人類茹毛飲血的“野人生活”,同時火能驅趕猛獸,照亮黑暗,是以在古代,“火種”就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能同時擁有“舟”和“火”,那自然就是最有地位的人,“朕”這個字簡直就是統治者的完美選擇,于是便被秦始皇用來作為皇帝的自稱。不過這裡要提一下,“朕”通常是比較書面化的自稱,往往出現在诏書、官方文書上,日常生活中皇帝更喜歡用“孤、寡人”來自稱。

古代皇帝為何用“朕”自稱?專家:你把“朕”字拆開念,便能知曉

比起“朕”,這2個稱呼就好了解多了,它們都是“隻有一個”的意思,用來表明普天之下,隻有自己一個人如此高貴。不過随着清朝的滅亡,這些字就再也不是皇帝們的專用稱呼了,大家都能随意使用,這不,如今網上還經常有人打趣道“總有刁民想害朕”。

參考資料:《史記》《說文解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