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魏文帝代漢自立,建立曹魏帝國以後,接受了吏部尚書陳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并把九品中正制作為定制頒布全國通行,由此影響了魏晉南北朝近400年的時間。

人才多寡和王朝興衰是息息相關的,統治階級必然要搜羅人才為自己服務。由此必然要産生一種人才選拔制度,來選出時任的人才。曹操征戰天下時,以唯才是舉來挑選人才,而到了魏文帝曹丕時,則推出了九品中正制。伴随着九品中正制的出台,門閥制度也正式形成。從曹魏到東晉,随着門閥制度的加強,九品中正制逐漸淪為士族門閥壟斷仕途的工具,成為士族門閥的權力盛宴。從東晉到南朝,士族門閥由盛轉衰,門閥制度開始崩壞,九品中正制逐漸衰敗,并最終被唐朝的科舉制取代。

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是魏文帝和世家大族之間的一場利益交換

曹操在官渡之戰中擊敗了北方最強大的袁紹,由此奠定了曹魏政權的基礎。就雙方實力而言,袁紹實力是明顯在曹操之上的。但曹操卻能擊潰袁紹,其中重要原因就是曹操對人才極為重視,曹操的用人法則是唯才是舉,隻有你有才華,不管你品行好壞、出身高低,一概予以重用。在曹操的謀士隊伍中,既有出身品行端莊之人,也有品行低劣之人;既有出身高門的人,也有出身寒門的人。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謀略方面極具才華,能幫助曹操成就一番偉業。正是有了這群謀士的輔佐,才讓曹操在逐鹿中原的過程中,如虎添翼,成為三國時的最強王者。

曹操死後,他兒子曹丕代漢自立,建立曹魏政權,是為魏文帝。魏文帝即位後,并沒有延續曹操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而是推出了九品中正制。

這當然和政治形勢有關,曹操時代戰亂頻繁,他的主要任務是争霸天下;而魏文帝時代,他面臨的問題是如何讓曹魏政權保持穩定、江山永固,就是所謂的治理天下的問題了。那麼曹操唯才是舉的那一套,顯然不适合了魏文帝了。魏文帝需要出台新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魏文帝即帝位之初,曹魏政權并不是很穩固,大家對這個借禅讓之名而建立起來的帝國,多少保持觀望狀态。如何讓大家迅速支援曹魏政權,是魏文帝亟需解決的問題。曹操留給魏文帝的執政班底中,大部分都是出身世家大族,如颍川荀氏、颍川陳氏、河内司馬氏、河東裴氏,他們在政治上是曹魏政權的中流砥柱,同時在社會上也非常具有影響力。

是以取得世家大族的支援,才是魏文帝穩定曹魏政權的關鍵。當出身颍川陳氏的陳群,向魏文帝提出九品中正制時,立刻得到了魏文帝的同意。九品中正制開啟了魏晉時期的門閥制度,世家大族得以壟斷仕途。

魏文帝保證世家大族在仕途上暢通無阻,世家大族則幫助魏文帝穩定曹魏政權。這就是魏文帝和世家大族達成的利益交換。

九品中正制的主要内容,就是把人才的等級分為三級九等(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同時在中央和地方(州和郡)設立中正,由中正通過考察人才的才學、品行和家世,來确定人才的等級。隻有等級為上級(上上、上中、上下)的人才,才有資格進入仕途。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中正是九品中正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負責人才品級的确定。中央的中正即大中正,一般由司徒兼任,地方州郡的小中正,也有朝廷直接任命和管理,直接向大中正彙報工作,不受地方官府幹預。大中正負責稽核小中正推薦的人才名單,确認是否恰當。

這裡有兩個問題,一是曹魏政權裡,不管是大中正還是小中正,幾乎都是清一色士族出身的官員,很難指望他們能從庶族裡挑選人才;而是大中正對小中正的推薦稽核,流于形式。因為工作量太大,大中正不可能走訪每一個備選人才,看看其才學、品行和家世,是否如小中正評價的那樣。這就導緻小中正推薦的人才,到了大中正那兒一般會直接通過。

伏見明論,欲除九品;而置中正,以檢虛實。一州闊遠,略不相識。訪不得知,會複轉訪本郡先達者。此為問州中正,而實決于郡人。-《禦覽》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很明顯,中正決定了九品中正制所選拔人才的品質。

盡管九品中正制的核心,是選拔有用的人才,當然首先要考量其才學。但是在中正都由士族把持的情況下,家世的分量會明顯超過才學,家世越好,被評為上品的可能性就越高,入仕的可能性就越高。故而九品中正制對士族的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這也是為什麼士族會擁護魏文帝和曹魏政權的主要原因。

九品中正制走偏,淪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

九品中正制設立的初衷,當然是希望以才學選人,而不是家世門第。但到了後期,确實走偏了,家世在九品中正制的權重越來越重了,以至于家世的權重明顯超過才學。

漢末喪亂,魏武始基,軍中倉卒,權立九品,蓋以論人才優劣,非為世族高卑。是以相沿,遂為成法。自魏至晉,莫之能改,州都郡正,以才品人,而舉世人才,升降蓋寡。-《宋書·恩幸傳》

那麼這是否說明,九品中正制根本不考慮寒門人士呢?當然也不一定。西晉時期的九品中正制就已經非常看重家世了,出現了“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現象。但即便這樣,才學仍然是比較重要的考量。才學出衆的庶族,仍然有可能被評為上品而踏入仕途,盡管可能性很低,但不能說沒有,典型的就是張華。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西晉後期的重臣張華,出身庶族,才學過人。晉惠帝的皇後賈南風執政時,拜張華為右光祿大夫,開府儀同三司、侍中、中書監,後又兼任司空。張華才華橫溢,處理政務絕對是一把好手。賈南風了解張華的才幹,對他委以重任。賈南風和張華的合作,促成了西晉後期短暫的元康之治。元康之治期間政治穩定,經濟和民生都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這其中,張華起到了關鍵作用。

(張華)遂盡忠匡輔,彌縫補阙,雖當暗主虐後之朝,而海内晏然,華之功也。-《晉書·張華傳》

張華官至宰相,位列三公,是當時名重一時的名臣。

在“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的西晉,庶族出身的張華能以才學入仕,并走上宰相和三公的高位,足以證明九品中正制并非片面強調家世

。盡管如此,張華這樣庶族出身而走上高位的例子,屬于鳳毛麟角,絕大多數庶族都無法像張華那樣出人頭地、功成名就。士族出身的進階官員,仍然是絕對主流。

按照九品中正制的規定,中正需要從才學、品行和家世3個方面來綜合考量人才,但是發展到了後期,家世成了最重要的考量,誰家世高,誰就會評為上品。家世越高的人,官位越高。這也意味着九品中正制逐漸成為士族壟斷仕途的工具,已經徹底變成了一場門閥士族的權力盛宴。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出身高門的人,哪怕沒有任何才學,資質平庸,依然能通過九品中正制來充任高官,魏晉時期的顯貴要職,幾乎清一色都是士族擔任。這些人當中,魚龍混雜,有相當一部分人并無處理政事的能力,隻是憑借家門而入仕。那些寒門庶族出身的人,哪怕再有才學,再怎麼努力,也很難出人頭地,即便入仕,其一輩子隻能在基層打轉。這不僅限制了人才的發展,也阻塞了社會階層流通的通道,導緻階層固化。

在士族權力最鼎盛的東晉,九品中正制成了士族維護其統治的有力工具。在士族執政的東晉,以王謝為代表的世家大族,其子弟一出生就是五品官員,而五品是大多數庶族官員職業生涯的上限了。九品中正制發展到了東晉,幾乎隻為士族服務。先後執掌東晉的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都是士族。這些當權士族的用人法則,當然首先考量家世。至于才學和品行很自然是非常其次的東西了。

以書法聞名的王羲之,并沒有任何軍政才華,隻因為出身琅琊王氏,就出任會稽内史、右軍将軍。王羲之主政會稽郡時,也沒有做成任何政績。王羲之雖然挂名右軍将軍,但并沒有以右軍将軍的領兵作戰。

重臣謝安的孫子謝混,也沒有任何政治才華,隻因為出身陳郡謝氏,就被朝廷拜為中書令、中領軍、尚書仆射。謝混在任内無所事事,整日以寫詩為樂,完全不問政事。

九品中正制的發展,已經明顯偏離了初衷。從才學、家世、品行并重到完全以門第高低來定人才優劣。世家大族的子弟,不需要具備什麼才學,也不要多麼努力,就能輕松登上高位。于他們而言,他們最大的資本就是出身。榮華富貴,士族唾手可得。而那些庶族寒門,隻能在社會底層,苦苦掙紮。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兩晉時期,九品中正制成為士族鞏固其政治地位的有效手段。西晉時期的三公(司徒、司空、太尉)、太傅、太保、尚書令、尚書仆射、吏部尚書、中書令、車騎将軍、衛尉、衛将軍這些重要官職,幾乎都被士族所把持。地方首長如刺史、太守也基本都有士族擔任。到了東晉,就更厲害了,士族完全控制了最高權力,所謂“王與馬共天下”,東晉的軍政大權都操于士族之手,士族在東晉權力架構中,居于核心地位。皇帝沒有任何實權,隻是個吉祥物罷了。

從東晉到南朝,士族由盛轉衰,九品中正制也逐漸衰微,最終被唐朝的科舉制取代

九品中正制的出台,标志着門閥制度正式走上曆史舞台。從曹魏到西晉,門閥制度一步步鞏固,而到了東晉則發展到頂峰,由此形成了獨特的門閥政治,士族的權勢也達到曆史巅峰時刻。東晉之後,士族門閥衰落,喪失了掌控政局的能力,九品中正制不能發揮原有的作用,盡管南朝宋齊梁陳期間一直存在着,但是日漸式微,作用和影響力越來越小,唐朝建立後被科舉制取代。九品中正制才正式終結。

九品中正制和門閥制度是息息相關的,或者說門閥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生存的根本,門閥制度興盛,九品中正制就蓬勃;門閥制度衰落,九品中正制就傾頹。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東晉是士族門閥的巅峰,掌權的都是士族,東晉先後由琅琊王氏、颍川庾氏、龍亢桓氏和陳郡謝氏,此時皇權衰落到極點。士族為了鞏固其執政權,當然是極力維護九品中正制的存在,進而讓士族繼續壟斷仕途,完成對公權力的控制。

如果說西晉還勉強有一些庶族人才走上高位,那麼東晉則完全沒有了。至少在淝水之戰前,鮮有庶族人才充任高官要職,那些高官要職都是士族門閥的盤中餐,沒有庶族的份兒。淝水之戰後,東晉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士族門閥衰落,宗室和寒門的力量崛起,門閥政治開始向皇權政治過渡,但由于東晉宗室人才腐朽不堪,無法讓門閥政治過渡到皇權政治。最終成功讓門閥政治過渡到皇權政治的人,是南朝宋武帝劉裕。

南朝劉宋政權的建立,标志着門閥政治覆滅。不過門閥制度還是存在的,故而九品中正制也得以延續。但是南朝宋齊梁陳更疊,士族門閥一步步衰落,門閥制度也日趨衰落,九品中正制能發揮作用的空間,越來越小。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這裡稍微提一下門閥制度和門閥政治的關系。門閥制度發展到極緻就是門閥政治,盡管魏晉南北朝都可以說是門閥制度,但隻有東晉才算是門閥政治,因為士族完全掌握了最高權力。曹魏、西晉、北朝和南朝都不是門閥政治,而是門閥制度,因為皇帝掌握大權。南朝的士族盡管擁有非常大的社會影響力,但在公權力上是被邊緣化的,已經無法左右政局,不能像東晉士族那樣控制朝政,是以不能算門閥政治,隻能算門閥制度。

劉裕篡晉立宋,開啟了南朝時代,東晉那種皇權低微的情況下,一去不複還。

南朝的皇帝始終掌握着最高權力,為了防止權力再次回到士族手裡,南朝曆代皇帝,都對士族防範甚嚴,不肯賦予他們實權,隻是以一些榮譽性虛職來籠絡士族,畢竟皇帝也要借士族門閥的影響力來維護自己的統治

。南朝門閥制度的士族,其社會影響力是不容小觑的,皇帝比較看重。

在南朝的公權力架構中,士族已經逐漸被邊緣化。士族雖然依舊能通過九品中正制踏入仕途,但他們能出任的,都是一些有名無實的虛職。皇帝重用的是皇族和庶族,是以真正握實權的官職,都由皇族和庶族擔任。形成了“士族享虛名,皇、庶握實權”的情況。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南朝齊大臣茹法亮,出身寒門,曆仕齊明帝、齊高帝和齊武帝三朝,非常受重用。特别是齊武帝時期,他擔任中書舍人,更是權傾一時。尚書令王儉出身琅琊王氏,雖然名義上是宰相,卻有名無實。看到茹法亮那樣風光無兩,王儉忍不住感慨說“我雖然位居高位,但權力卻比不上茹法亮”。

法亮為中書通事舍人,權勢尤盛。王儉常曰:“我雖有大位,權寄豈及茹公邪!”-《資治通鑒》

為什麼王儉要發出這樣的感慨呢?因為王儉的尚書令官銜要比茹法亮的中書舍人高太多,但是權力卻明顯不如茹法亮。可見南朝庶族崛起,對士族構成了嚴重挑戰。庶族尚且如此,而南朝皇族,其權力更是在庶族之上,當然也在士族之上。整個南朝宋齊梁陳,皇族勢力都是非常強盛的,對士族形成碾壓之勢。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南朝士族的公權力遭到了非常明顯的壓縮,他們被排擠出了權力中心。很自然的,以士族為核心的門閥制度越來難以為繼,九品中正制自然也難以發揮功效。

南朝梁時,發生的候景之亂,更是讓南朝士族遭遇滅頂之災。以王謝為代表的南朝士族,在候景之亂中遭到瘋狂屠殺,血流成河。

候景之亂後,南朝士族從此一蹶不振,基本上退出曆史舞台。南朝的門閥制度很快呈土崩瓦解之勢,九品中正制更是名存實亡

。梁之後的陳朝,不管是虛職還是實職,已經看不到士族的身影了,在中央和地方,都是皇族和庶族在任事。這說明經過候景之亂的摧殘,士族人口大量減少,九品中正制幾乎停止發揮作用,無法把士族送入仕途,此時的九品中正制可以說是名存實亡。

隋朝統一南北方之後,正式廢止九品中正制,早已名存實亡的九品中正制走進了曆史的墳墓。就在隋朝還在探索新的選官制度時,它就驟然滅亡。

唐朝建立後,沿着隋朝的探索思路,出台了科舉制,替代了九品中正制,誕生了一種全新的選官制度。

九品中正制是如何成為士族的權力盛宴,又是如何退出曆史舞台的

科舉制的誕生,标志着門閥制度正式滅亡。科舉制以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讓許多寒門人士通過刻苦讀書改變命運,由此踏入仕途,甚至走上高位。很明顯,以考察學問為核心的科舉制,要比考察家世為核心的九品中正制,進步太多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