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他是抗戰時期的重要人物,還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禮,卻從沒上過戰場

打仗需要人手,需要有優秀的将領在戰場上時刻觀察局勢,指揮士兵沖鋒陷陣。抗戰十四年,我軍出現過衆多的優秀将領,也出現過許多甘願為革命獻身的優秀士兵。這些為人民流血犧牲的将士值得人們緬懷。不過,士兵們打仗也是需要兵器的,在抗日戰争中,中正式步槍、捷克式輕機槍和馬克沁重機槍這些武器的出場率是相當高的,它們在戰場上發揮了巨大作用,而這三種武器也出自同一家兵工廠—金陵兵工廠。這座誕生于1865年的兵工廠是洋務運動的産物一開始并不被人看好,在李鴻章去世之後,它險些沒落,還好,一個叫李承幹的人接手了。

他是抗戰時期的重要人物,還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禮,卻從沒上過戰場

李承幹

最大的兵工廠

李承幹,湖南長沙人,1905年,被張之洞親自指派赴日本留學,學成回國後,出任金陵兵工廠廠長,潛心研究制造槍械彈藥。在他的上司下,金陵兵工廠迎來了輝煌期,他一上任就推翻了以前的不合理的制度,名曰:“除陋習以防中飽”,并且制定了一系列明确的法規,確定每個人都有明細确定的職責,在材料方面嚴格把關,提升産品品質,并且着手改善員工生活“以勉其精誠合作”。拿到技術研究的資金後,上任第一年,他就決心研究出國産化的彈藥,并且還降低成本,降到比進口炮彈成本還要低的5元。這還不算完,四年後,他又改進了馬克沁重機槍,并且不斷革新技術,使金陵兵工廠成為了當時最大的兵工廠。

他是抗戰時期的重要人物,還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禮,卻從沒上過戰場

馬克沁重機槍

正在兵工廠蓬勃發展之時,抗日戰争爆發了。工廠面臨搬遷的困難,當時社會動蕩不安,秩序混亂,李承幹硬是在這樣的條件下,16個日夜連續趕工,奔波于廠區、碼頭與火車站之間,與各方交涉運輸車和交通工具事宜。終于趕在日軍程序之前,将4300多噸裝置,原材料全部運走,搬遷到了重慶。

他是抗戰時期的重要人物,還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禮,卻從沒上過戰場

二十一兵工廠生産的槍炮

攻守利器

1938年,兵工廠正式複工,當時的條件極為艱苦,職工們隻能租民房居住,後者自搭草棚。李承幹也和大家一起睡地闆。哪怕是這樣,一個月後,他們也成功趕制出40挺重機槍運往前線。兵工廠也改名為第二十一兵工廠。在艱苦的條件下,李承幹仍然堅持要革新技術。他主持設計出了120毫米的迫擊炮,射程更遠,重量更輕,是我軍将士口中的“攻守利器”。

他是抗戰時期的重要人物,還被邀請到天安門觀禮,卻從沒上過戰場

120mm迫擊炮

和平幻影的幻滅

直至1945年抗戰勝利,第二十一兵工廠為前線提供了上萬挺機槍,7000多門迫擊炮,還有其他衆多輕武器和彈藥,一度成為日軍最痛恨的兵工廠。抗日戰争勝利後,内戰爆發,李承幹看到自己制造的武器被用來同胞相殘,感到心力交瘁,辭去了廠長職務。離廠時,随身隻有2個皮箱而已。1959年,在北京病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