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經緯12月25日電 (張燕征)12月25日,中國加入APEC三十周年工商界主題活動暨2021年APEC工商上司人中國論壇在北京舉辦。論壇期間,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蔚星科技首席科學家王建宇在接受中新經緯專訪時表示,元宇宙實際上就是大資料全球資訊化。

中國科學院院士、上海蔚星科技首席科學家王建宇 來源:主辦方供圖
作為全球首顆量子衛星“墨子号”發射總指揮,王建宇長期關注宇宙的“星辰大海”。他表示,“從科學角度來說,宇宙是一個很豐滿、很神秘的領域,而當科技或大資料發展到一定的階段,在現實社會的基礎上會産生出一個并行的虛拟世界,也就是現在所提的元宇宙。”
王建宇認為,元宇宙同當年的光通訊等概念一樣,是一種新的技術理念。但究其本質,元宇宙還是大資料的應用,目前的實際功能仍非常有限。
“我不太主張無限地去誇大這個東西,但它實際上是一個大口袋,什麼東西都可以往裡裝。”在王建宇看來,元宇宙背後要有一個具體的發展目标,把其中每一個單項技術或者每一個有特色的項目做好,而不是簡單地炒概念。
王建宇指出,元宇宙的架構主要源于資料,以後的空間資訊和空間技術資料可能會成為元宇宙的支撐部分。“比如仿真一個航天産品,在發射衛星時我們要做很多實驗,時間成本和經費成本都比較高,後來有了計算機仿真後,大資料推演成為主體部分,若在元宇宙中模拟探索真實的宇宙世界,這能節約不少經濟成本。”
在王建宇看來,航天發展未來有兩個方向:一是研究更高更深的領域,例如探索宇宙是否存在第二生命;二是航天公司要形成産業為經濟服務,把技術老老實實落地,這也是數字經濟的一種展現。
王建宇坦言,目前的衛星已從多方面改變了現代人的生活。比如最具标志性的例子就是天氣預報,幾十年前的天氣預報是非常宏觀的預測,随着氣象衛星和計算機模型的進步,現在的氣象預告更加精準。還有導航定位,結合導航衛星和出行資訊,能預測未來一段時間的交通狀況,這些都已經在現實生活中開展大規模應用。
随着宇宙空間及元宇宙概念大熱,近年不少社會資本進入商業航天産業。對此,王建宇也提出了自己的擔憂:
一是資源的導向和使用者風險,商業航天的資金來源、最終使用者和盈利模式,現在并不清晰,資金的重複投資比較大,可能發展到最後,80%甚至更多的商業航天企業會消亡。
二是和現有系統競争風險非常大,目前已有強大的地面網際網路系統,空間網際網路将會面臨極大的競争壓力。
三是空間固有資源的競争風險,包括軌道資源、頻率資源、太空垃圾等問題。
四是航天産品的高技術和特殊性品質風險。其中,低成本、短周期和高可靠品質要求是沖突。
“我們現在過分強調低成本,原來幾千萬元的東西用幾百萬,甚至幾十萬就希望做出來,可能導緻品質或者可靠性下降,隻有提高技術,保證品質,才是商業航天的根本。”王建宇稱。(中新經緯APP)
中新經緯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任何機關及個人不得轉載、摘編或以其它方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