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記得很早之前,她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面對鏡頭,非常坦然地告訴大家:我長得不好,不是觀衆愛看的類型,因為大家都喜歡看漂亮的女演員。
那時,她已經很多年,都沒有演過戲了。
她說,我這輩子,作為演員,沒遇上過好的時候。
說這話時,我明顯地感覺到,她的眼睛裡,掠過了一絲落寞和不甘。

但是,在我看了她演的很多電影之後,我覺得,這個演員,是深入到角色的内心世界的。無論是主角也好,還是配角也罷。她都演得認真而投入,讓我們感受到,她對“演員”這兩個字的熱愛和尊重。
我第一次在老電影中看到她,是在王丹鳳主演的《護士日記》中。
她演一個落後的護士,不大安心本職工作,隻想着怎麼樣嫁一個好丈夫,好過上安穩無憂的生活。
我覺得她在影片中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将王丹鳳飾演的女主角簡素華,襯托得更加漂亮完美。
王丹鳳長得多美啊。在《護士日記》中,簡直就像一個天使一樣,一颦一笑,都那麼動人。
她不僅長得清純美麗,而且在《護士日記》中的人設,也是那麼積極,善良,陽光,為了祖國建設的需要,甘願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可是顧惠英這個護士呢,不僅對待工作很懶散,而且長得也不算好看,身材還微胖,這正好與美麗輕盈的王丹鳳,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護士日記》上映後,大家都記住了王丹鳳,誰還記得顧惠英的扮演者呢?
可是,她在《護士日記》中,明明也演得很好呢。
可見顔值這個東西,在任何年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對于演員來說。
而這個扮演顧惠英的演員,就是“認為自己沒遇上好時候”的蔣天流。
其實我覺得,蔣天流也不是沒有高光時刻。
早在1947年,她就曾在桑弧執導的名片《太太萬歲》中,出演了陳思珍這個角色,并且将這個家庭主婦演繹得活靈活現,展現出了精湛演技。
當時這部電影彙聚了一大幫上海灘的電影明星,如張伐、上官雲珠、石揮、韓非等人。
但蔣天流的表現,不僅與他們相比毫不遜色,而且很多地方還有非常精彩的表現。
她的銀幕扮相,不像上官雲珠那麼豔麗,但卻有一種很獨特的風情。
大家都說,陳思珍才是張愛玲筆下上海女人該有的模樣。
那一年,蔣天流26歲。她因為《太太萬歲》,而成為了電影明星。
新中國成立後,蔣天流也很想大有作為,很積極主動地要求參演電影。并且按照新形勢的要求,大膽突破和改變自己的戲路,努力朝“工農兵形象”的方向靠攏。
1952年,張瑞芳因在《南征北戰》中成功塑造了女民兵隊長趙玉敏的形象,而給很多女演員提供了“塑造工農兵形象”的榜樣。
但其實早在1951年,蔣天流就已經做了全新的嘗試,在《我們夫婦之間》這部電影中,出演了一位支前勞動模範。為了演好這個人物,她不僅褪去了女明星常穿的旗袍,換上農村婦女厚重的棉襖,而且還苦練山東話,并呈現到對白中,以使自己的角色,更加真實可信。
如今來看,蔣天流的這次表演是非常成功的。她所塑造的張英一角,與《太太萬歲》中的上海女人陳思珍,簡直判若兩人。
然而《我們夫婦之間》這部電影上映沒多久,便遭到批判。蔣天流作為主演自然也受到影響。
這之後,她演的大多都是“婆婆媽媽”的配角,或龍套。
比如《為孩子們祝福》中的張母,在《無窮的潛力》中的孟大嫂,《護士日記》中的顧惠英,《枯木逢春》中的李根香等。
50年代,蔣天流在上影廠,其實也出演過兩部電影的女主角。
一個是《小白旗的風波》中的葉俊英,一個年輕的農村婦女,生産合作社的副社長。蔣天流在這部電影中,顯示出了自己英姿飒爽的一面。
一個是《前方來信》中的生産能手申志蘭,有很多感情戲份,蔣天流演繹得生動感人。
然而這兩部電影,都沒能在當時産生較大的影響力。作為演員,蔣天流自然也沒能引起更多觀衆的注意。
一個演員紅不紅,很大程度上,都取決于一部電影或一部戲是否産生了轟動效應。
是以,盡管蔣天流所演繹的每個角色,都是那麼全身心投入,演出之前也都會深入生活,認真體驗,但她卻總是星運不暢。
蔣天流大概從1950年就開始嘗試喜劇化的表演道路了,比如在群星荟萃的《人民的巨掌》這部電影中,她就将金秀這個頗具喜感的角色,演繹得惟妙惟肖,令人印象深刻。
然而當時喜劇片數量不多,能夠配置設定給蔣天流的角色,也自然更加有限。
而且就算有合适她的角色,電影的導演也很少能想到她,而是會首選在觀衆中更有影響力的張瑞芳、秦怡等電影明星。
比如1962年,謝晉執導電影《大李小李和老李》時,女主角秀梅的扮演者,他首先找到的,就是秦怡。但秦怡看過劇本之後,覺得這個角色與自己差距太大,于是就婉拒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蔣天流才有機會接替秦怡,成為了秀梅的扮演者。
《大李小李和老李》中的大部分演員,都來自上海滑稽劇團,蔣天流與他們的表演方式,有很大差别。為了使影片的整體風格統一,蔣天流便努力改變自己的表演習慣,使自己與别的演員的合作更加默契。
然而演過《大李小李和老李》之後,蔣天流也沒紅。
後來她還演過一部《北國江南》,演一個配角,很不起眼。
這之後,她就沒有再演過電影了。
一個演員,無戲可演,是非常痛苦的一件事情。
有很多角色,她都想演,但總是輪不到她。
為此,她也十分失落。
這樣的情況,并非隻發生在蔣天流一個人身上,百分之九十的演員,都面臨過這樣的狀态吧?
但蔣天流卻并沒怨天尤人。她無法改變外部環境,于是她就努力改變自己。
既然不能演戲,那就到幕後做一個編導,也同樣不辜負自己熱愛電影的初心。
于是她又拿起了筆,寫出了《寶葫蘆的秘密》等電影劇本。
然而正當她沉浸在文學創作中熱情高漲時,特殊十年又到了。她不僅沒戲演,而且連當編導的機會,也沒有了。
1976年,我國文藝的春天再次來臨,好多老藝術家都重新煥發了藝術青春,重返銀幕,綻放出了光彩,然而蔣天流卻又到了退休的年紀。
是以她說自己“沒遇上好時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
然而她卻從未放棄自己的藝術夢想。
沒有電影可演,他就和上影演員劇團的老同僚一起登台演唱平劇,隻要有演出機會,哪怕舞台再小,她也高興得不得了。
1990年,她還在電視劇《楊乃武與白菜》中出演了夏母一角。
再後來,她因為身體不好,行動不便,就連電視劇也無法出演了。于是她就又拿起畫筆,開始學習書畫。
其實蔣天流早在15歲時就考入了蘇州美術專科學校,有一定的美術功底。但晚年再次提起畫筆,卻因為間隔的時間太過久遠,是以感覺非常陌生和吃力。可是蔣天流卻克服了重重困難,像個國小生一樣從頭學起,經過幾年的刻苦練習,她的藝術水準得到大幅度提升。她不僅多次舉辦書畫展覽,而且著名平劇演員關肅霜、著名河北梆子演員裴豔玲等,都對她的作品大加贊賞。
蔣天流在晚年的時候,因為健康方面的原因,就一直卧病在床,飽受病痛折磨。可是她始終以頑強的意志,與病魔抗争。哪怕隻能躺在床上,她也堅持學習,始終表達着對生命的熱愛,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記得她曾對後輩說過,在身體最疼痛的時候,她曾幾天幾夜都不能合眼,但她卻一聲不吭。這樣的堅強,有幾個人能夠做到呢?
我似乎發現了她身上的最大魅力。
她當然不是最紅的演員。
但她的人生,卻那麼勵志。
作為演員,她“沒有遇到過好的時候”,但她卻從不認輸,也從未放棄任何一次演出的機會,哪怕是再小的角色,也會認真地對待。作為編劇,她呈現到銀幕上的作品不多,但卻從未減退自己的創作熱情。
她一生,都在不斷努力。不是讓環境适應自己,而是讓自己适應環境。
我覺得她演過的最好的角色,不是《太太萬歲》中的陳思珍,也不是《護士日記》中的顧惠英,而是她自己。
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告訴了我們,怎樣的人生,才是最有意義和價值的。
一生都在努力的女人,總是優雅的。
蔣天流就一直優雅到了91歲。直到2012年12月19日,她因病去世。
是以,一個人的一生,什麼才是最重要的?是出大名,賺大錢嗎?我覺得不是的,而是懷揣夢想,不斷努力和進步的人,才真正能赢得我們的尊重。
卻不知各位是否認同雅清的觀點呢?歡迎大家通過留言區,與更多網友和影迷,進行互動。
本文系DJ雅清團隊原創作品,未經允許請勿抄襲!違者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