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年讀一遍《論語》(2022.0)

《論語》十講

為原書每一段話備注标引,給每一個标引詞群集類分;

按照一定規則将大類排序,于是有了全新的《論語》。

第一講共勉篇

《論語》是可以學來用的,用以提升自身修養,用以提高自己待人接物、為人處世的能力。

把“共勉”放在第一講,“勉”是勉勵的“勉”,“共勉”就是大家一起努力。

讓我們一起來學習《論語》,一起來實踐《論語》。

【共勉】【君子】【交友】

1.8 子曰:“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過則勿憚改。”

〖9.25 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過者勿憚改。”〗

“重”是“老成持重”的“重”,是“穩重”的“重”,是“莊重”的重,跟“輕浮”和“虛飄”相反。

君子要“威”,學習要“固”,是以“固”不是固執的意思,而應該是紮實的意思。

“不重則不威,不學則不固”能不能講得通?會不會是掉了一個“不”呢?進而強調的是君子要重,不重則不威;君子還要學,不學則不固(紮實)。

主忠信:以忠信為主。

君子必須自重,儀态要端重,做事要穩重,要不就失了威嚴。做學問必須靜得下心,沉得下身,坐得住,否則也學不到家。做人行事以忠厚誠信為本。不跟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直面過錯,勇于改正,而不能諱疾忌醫、文過飾非。

“無友不如己者”這句話不難了解,但孔聖人怎麼能這樣說?

他就這樣說了,怎麼的吧?什麼意思?他沒有多做解釋,你願意怎麼了解都行。他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這樣說的也沒有記載,單聽這一句很可能有斷章取義的嫌疑。

《呂氏春秋·觀世》:故周公旦曰:“不如吾者,吾不與處,累我者;與我齊者,吾不與處,無益我者也。”惟賢者必與賢于己者處。賢者之可得與處也,禮之也。

并不是說不可以與不如己的人交往,但是不能把他們當作“朋友”一樣推心置腹。他們的眼界寬度、思想深度、修為境界都不如你,你跟他們說的他們了解不了,他們跟你說的你又看不上,交往可以,但交心不行。這就像職業棋手下棋,你隻有跟比你強的棋手過招才能提高棋藝。如果總是陪業餘棋手下,下着下着你自己都成業餘的了。

“無友不如己者”是不是就交不到朋友了?你隻跟比你強的人交朋友,比你強的人又都不跟你交朋友。不是這樣的,孔子還說過“三人行必有我師焉”,那個人可能這方面不如你,但另一方面比你強,這也是可以做朋友的,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嘛!

“聖人無常師。孔子師郯子、苌弘、師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賢不及孔子。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師且如此,何況友乎。“不如己者”,孔子的意思是那個人各方面都不如你,你還跟他交往個什麼勁?!

【共勉】【君子】【學習】

1.14 子曰:“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謂好學也已。”

這是孔子在給“好學”下定義:安貧、樂道、多聽、多看、多想、少說話。

也可以了解為對“君子”的要求:不追求物質享受,對吃、住沒有太高的要求,不過分講究;對事情反應機敏,看得懂卻不說透;主動向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靠近,見賢思齊,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匡正自己的行為,如此就可以說是善于學習的人了。

“好學”是君子的标準之一。

【共勉】【君子】

2.12 子曰:“君子不器。”

器是用來用的。器,各有各的用途,但是不能通用。

君子追求的是道,是普遍的規則,而不是器(用),所謂無用之大用。

孔子是博通之人,博通才能追求大道。

孔子的弟子裡有擅長理财的,有擅長文辭的,有擅長外交的,有擅長内務的,那你問孔子擅長什麼?好像沒有什麼擅長的。但孔子是那些有擅長的弟子們公認的、尊敬的老師,這又是為什麼?

百無一用是孔子,但孔子可以教給弟子們做人的道理——這才是大道。

還有一句話是“大器晚成”。是以大可不必着急,到了人生的後期,成器了就是“大器”,不成器還可以自稱為“君子”。

2.13 子貢問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後從之。”

先行,先幹,先實踐。實踐出真知,真知又可以反過來指導實踐。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标準,實踐也是真理的唯一源頭。

另外一種解釋:子貢問怎樣的人才配稱君子。孔子說:“先做到了,然後再去說。”而小人總是先誇下海口,最後兌現不了。

或者說小人總是誇大其辭,沒做多少事非要說整天忙死了忙死了,你都忙什麼了?而君子舉重若輕,不是自己不說,而是自己本就不覺得這是個事兒,沒必要說。

【共勉】【君子】【小人】

2.14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周:合群,就是用公平公正團結大多數,群而不黨、和而不同。

比:勾結,就是團團夥夥,吹吹拍拍、吃吃喝喝、拉幫結派、勾肩搭背。

君子之交淡如水。

如是說小人之交烈如酒,那是不是對酒的侮辱?

4.11 子曰:“君子懷德,小人懷土;君子懷刑,小人懷惠。”

懷:記挂。

土:鄉土。

刑:法制懲罰。

惠:好處、恩惠。

孔子說:“君子緻力于德行的修養,小人看重的是生活的安逸。君子關心國家法度,小人眼睛隻盯着好處。”

4.16 子曰:“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

喻,知道、明白的意思。

一事目前,君子必先辨其是非,小人必先計其利害。君子崇道德而淺功利,小人則唯利是圖。

既然知道了君子和小人的價值觀取向,那麼我們在跟君子交流溝通的時候就可以在“義”上做文章,跟小人談判的時候則直接抛出“利”來就行。

“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隻對講情、講理的人管用,“唯利是圖”的小人則會把你說的話全當作玩笑。

7.37 子曰:“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

君子按道義做事,無不可對人言,是以襟懷坦蕩。

小人好算計,好算計人的人總以為别人也都像他一樣,是以整天既要算計别人又要防着被别人算計,不憂愁才怪。

程子曰:“君子坦蕩蕩,心廣體胖。”又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憂戚。”

12.16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小人反是。”

美,用作名詞,指好事。

惡,指壞事。

是,代詞,這。

看到别人做好事時,君子會搭一把手;看到别人做壞事時,君子會攔住。而小人看到别人做好事時,會扯後腿、使絆子;看到别人做壞事時,則會攙和進去。

其實還可以有另外一種解讀,即使不是原文本意,但也講得通:

“成人之美”是以正面表揚為主,道人善即是善。

“成人之惡”是以負面攻擊為主,揚人惡即為惡。

13.23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和:不同的東西和諧地配合在一起。

同:相同的東西相加或相似的東西混同。

古人認為,相異相反才能産生和諧,完全相同隻會産生單調。

君子是上層,重視和諧勝于平等;小人是下層,要求平等勝于和諧。越沒有什麼,越重視和想要什麼。

孔子尚和不尚同,他講的禮追求的是和,而不是同。

所謂“同閱一卷書,各自領其奧;同作一文題,各自善其妙”,人各一面,從來都是參差不齊的,道德上的君子尊重人的不同,追求的是在一起的和諧,互相促進,共同成長;而不講道德的小人則非要整齊統一,步調一緻,共同進退,同甘共苦,同生共死。

君子尚義,大義之下,允許有争論;小人争利,此消彼長,安能有和?

13.25 子曰:“君子易事而難說也。說之不以道,不說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難事而易說也。說之雖不以道,說也;及其使人也,求備焉。”

“事”“使”同源,下奉上曰“事”,上使下曰“使”。

器:量才而用。

孔子的意思是:事奉君子容易,但要說服他卻難。如果講得不對,還不如不講。君子對待下屬,能看到人的長處,總是知人善任、量才而用、用人之長。

事奉小人比較難,但要說服他卻相對容易。小人重利,是以勸說他應以利為中心而不是道。小人對待下屬總是求全責備,非常苛刻,總盯着人的不足,總是在挑毛病。

“說”可作“說服”講,亦可作“取悅”講。

和君子共事容易,但刻意取悅他比較難。如果你的行為不符合道,雖然你是順着他的話說或者想他之所想急他之所急,但是他并不會高興。君子使用人比較公正,不偏私。

和小人共事比較難,但取悅他還是比較容易的。小人不講道義,你隻要迎合他,符合他的利益,他就會高興。小人使用人不看你能力大小,而看你是不是對他忠心,聽不聽他的話。

朱子曰:“君子之心公而恕,小人之心私而刻。天理人欲之間,每相反而已矣。”

13.26 子曰:“君子泰而不驕,小人驕而不泰。”

君子自尊自重,泰然自若,但對人并不傲慢;小人外強中幹,對他人傲慢,但内心裡并不自信,甚至潛意識裡是自卑的。

朱子曰:“君子循理,故安舒而不矜肆。小人逞欲,故反是。”

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翩翩君子有時候也難免做出不道地的事,人非聖賢,有失誤,甚至因為犯糊塗而失足太正常了。但是不要指望人渣能做出什麼好事,就像狗嘴裡永遠吐不出象牙來。

14.23 子曰:“君子上達,小人下達。”

下達,是達于眼前利益。

上達,是達于天命。命是使命的命,天給的使命。

如果上、下相對,和“利益”相對的更應該解釋為“德義”。

朱子曰:“君子循天理,故曰進乎高明。小人殉人欲,故曰究乎污下。”

15.2 在陳絕糧,從者病,莫能興。子路愠見,曰:“君子亦有窮乎?”子曰:“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孔子周遊列國,有三次大難。一次是在匡地被圍,一次是司馬桓魋要殺他,一次是在陳地斷糧。

絕糧就是斷糧,沒有吃的了,跟着孔子的人都生病了,爬不起來。

子路想不通,氣呼呼地去質問孔子:“我們都是君子,怎麼也會遭受這樣走投無路的困境?!”

孔子倒是沒跟他生氣,也沒對他的态度進行指責,給了他一顆軟釘子:“誰說君子就不會受窮了,君子固然也會受窮,但不會像小人那樣耐不住窮,一窮就歇斯底裡,要死要活要道理,非要問個為什麼。”

子路說的是身份君子,是貴族,體面人,不但一定要有飯吃,而且還得吃得好。身份君子即使窮,也要保持風度,極端一點的就像孔乙己那樣的。

孔子說的是道德君子,有君子涵養風度,但不一定有錢有勢,是以就難免會餓肚子。

小人受不了窮,窮了就要發牢騷,甚至大發脾氣。小人會不擇手段,無原則、無底線,去改變窮這種狀态。君子則會有所為、有所不為,君子愛财,取之有道。君子受窮,固守其道,安守貧困。

15.21 子曰:“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無欲則剛。無欲不是清心寡欲,而是無求于人。

君子不喜歡麻煩别人,自己能解決的總是想辦法解決,哪怕使自己更麻煩也不願給别人添一點兒麻煩;而小人總喜歡指使他人,并且提出很高的要求,一旦你無法令他滿意,他還會怨恨你。

15.34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

小知:做小事情。

大受:承擔大任。

君子講原則,小事卻需要靈活。是以小事兒上用小人反倒可以辦得更好,而重任則必須授予君子。

17.23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義以為上。君子有勇而無義為亂,小人有勇而無義為盜。”

〖17.8 好勇不好學,其蔽也亂。〗

孔子對詞性的把握很準。

尚,以什麼為上。

盜,既指行為,也指人。

子路以勇著稱,他問孔子說,君子以勇為上嗎?孔子反對有勇無義。

孔子說君子要以義為上。有地位的人如果隻知道勇而心中無義就會犯上作亂,普通的人如果隻知道勇而心中無義就會去做強盜。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