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近百件中國美術館藏品亮相

昨日,中國美術館、廣東美術館主辦,吳為山擔任學術總主持,王紹強擔任展覽策劃的“美在廣東——中國美術館與廣東美術館藏粵籍藝術家作品展”在廣東美術館開幕。

本次展覽彙合了廣東藝術家及曾在廣東生活工作過的各時期藝術家共140餘件作品。其中,80件左右的作品來自中國美術館的館藏藏品。這些作品來自居廉、李鐵夫、高劍父、司徒喬、關良、林風眠、李桦、古元、黃新波、胡一川、關山月、黎雄才、楊之光、湯小銘等主要藝術活動在廣東的藝術家,以及部分特邀藝術家,力求全面再現廣東美術的曆史景觀。展期至2022年3月9日。

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表示,本次展覽作為廣東美術館的跨年大展,希望通過藝術的方式陪伴廣東人民迎新年、過春節,豐富市民的文化生活。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近百件中國美術館藏品亮相

展覽現場

見證廣東美術領風氣之先

20世紀上半葉,廣東以其得天獨厚的文化地理位置和開放、充滿自信的進取心态,積極吸納古今中外的經驗以充實自身的活力,也是以造就了廣東美術百家争鳴、相容并蓄的特點。

“作為東西方文明相遇的前沿陣地,廣東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逐漸形成開放包容、相容并蓄的地域文化性格,而廣東美術因其自身深厚的史學底蘊及風格鮮明的革新精神,在近現代中國美術格局中占據重要地位。”中國美術館館長吳為山如是說道。

的确,這一時期,廣東湧現出諸如以李鐵夫、馮鋼百、餘本、司徒喬等為代表的大膽吸收和引進西方現代繪畫理念的早期油畫家;以高劍父、高奇峰、陳樹人、關山月為代表的提倡“折衷中外,融合古今”的嶺南畫派;以黃般若、黃君璧為代表的繼承和弘揚中國繪畫學統的國畫研究會,這些藝術團體或者說美術力量的理念雖然有别,藝術表現形式也不盡相同,但它們都從不同角度展現了嶺南開放包容、求新求變的特性與文化精神。許多藝術家走出廣東,活躍于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成為現代中國美術的開創者,其中不少人甚至被認為是中國現代美術發展基本格局的奠基者。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近百件中國美術館藏品亮相

陳樹人《雨後》

本次展覽展出了中國美術館館藏的嶺南畫派創始人“二高一陳”中高劍父的《紅柿小鳥》和陳樹人的《雨後》。前者以蒼勁的樹幹立勢,時用枯筆顯挺拔剛勁之氣,又以鮮亮的朱色将柿果繪于畫幅上端,并輔以醬紫色作樹葉,三隻小鳥亦呼應有緻,豪放中不失精微;後者則在雨後綠葉下垂下一片新綠,渲染出了雨色的氣息。樹上立白鹭四隻,以白粉染出,或梳理羽毛,或尚在飛舞,畫面恬靜又清新。兩人的畫作中既有傳統藝術的筆墨,也可從細節中感受到嶺南藝術家“得風氣之先”。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近百件中國美術館藏品亮相

李鐵夫《劉素薇肖像》

廣東美術館館藏的《劉素薇肖像》也在本次展覽中展出,該件作品是“中國油畫第一人”、廣東油畫家李鐵夫的珍稀傳世代表作之一,創作于1942年,畫中的女性形象即使放在今天也毫不落伍過時。作為20世紀上半葉活躍在廣東的畫家,李鐵夫的這件作品成為華南地區的現代文化象征。

展現多元發展的廣東美術新貌

新中國的成立開啟了我國文藝事業的新曆程,廣東的藝術家們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曆史使命感積極地參與其中,積極開拓新的題材、高揚寫實精神、表現時代主題,以美術特有的圖像語言形式塑造建構了國家與人民的新形象,創作了大量緊扣社會脈搏、反映時代精神的美術作品。

同時,廣東作為中國觀望世界的“視窗”,廣東畫家又能獨辟蹊徑,用充滿生活氣息、清新自然的藝術語言反映時代主題,形成了新中國美術史上的“廣東現象”。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近百件中國美術館藏品亮相

作為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廣東迎來了藝術創作的空前活躍,這也為更加真實全面地展示廣東的美術風貌及其所抵達的文化高度創造了條件。在藝術語言的探索方面,廣東藝術家逐漸出現了中西藝術互相融合、傳統與現代自由汲取、各種風格與流派并行發展生機勃勃的局面。

廣東美術館跨年大展開幕 近百件中國美術館藏品亮相

湯小銘《滿腔熱忱》

中國美術館館藏的關山月的《長城内外盡朝輝》、黎雄才的《松》、楊之光的《青工的舞蹈》、湯小銘《滿腔熱忱》等作品在本次展覽展出。其中,楊之光的《青工的舞蹈》以潇灑的筆法、準确的造型生動表現了青年勞動者朝氣蓬勃的精神面貌,堪稱這位嶺南畫學大家在舞蹈人物畫實踐中的代表作,從中也能感受到其以西融中的獨特畫風。湯小銘的《滿腔熱忱》,描繪了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不遠萬裡來到中國,支援中國抗日戰争的感人形象,造型嚴謹、技法純熟。

“本次展覽是廣東美術館‘以多元方式活化典藏’實踐之一,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觀衆可以從豐富的圖像中感受到真實而具體的藝術嬗變,探讨社會程序與美術創作的辯證關系,展示廣東藝術家在各個時期獨立思考與勇于實踐的精神。”廣東美術館館長王紹強說道。

更多展覽現場,請戳:

文/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李巧蓉

圖/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李巧蓉

視訊/廣州日報·新花城記者 李巧蓉

部分圖檔來源:主辦方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吳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