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衆所周知,普甯是英歌之鄉

英歌在普甯已成為喜聞樂見的一種漢族舞蹈藝術

隻要有人在跳英歌

男女老少皆會聚集圍觀,為之喝彩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普甯英歌是一種群衆喜聞樂見的民間藝術

這是一種融戲劇、舞蹈、國術于一身,演繹着梁山泊英雄豪舉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是一段頗具傩舞色彩,承載着豐厚文化内涵的地方傳統舞蹈。它威猛、雄渾的表演風格,粗犷、豪邁的精神風貌,展現着中華民族果敢、堅強、團結戰鬥、勇敢直前的可貴品格。這就是在普甯流傳了300多年的民間舞蹈——英歌舞。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普甯英歌是一種壯美陽剛的漢族男性群體舞蹈,主要表現梁山泊英雄攻打大名府的豪情鬥志和英雄氣概,具有濃郁的地方特色和豐厚的文化内涵。

每年春節,一年一度的英歌舞狂歡便在普甯大地拉開序幕。當刻畫着獨特臉譜的英歌舞者從古村街巷奔湧而出,當叩擊起舞的“梁山好漢”們騰躍而來,當響徹蒼穹的鑼鼓聲、螺聲由遠及近……舞!舞!舞!狂野地奔放,快意地宣洩,普甯英歌舞,帶來撼人心魄的力與美。無論是舞者還是觀者,仿佛都被一種崇高和榮耀籠罩着,情感肆意噴湧,排山倒海般,好一個淋漓盡緻!

這傳承百代的藝術瑰寶,在漫長的曆史演變中,形成了多種不同的風格。它以矯健的步伐和與時俱進的精神前行,從廣場走向了舞台,從鄉村走向了世界。而這背後,正是一代又一代英歌傳承人的不懈努力。其中,國家級“非遺”傳承人陳來發、省級“非遺”傳承人張伯琪正是其中的佼佼者。

傳承人 陳來發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1957年出生,普甯南山村人。普甯快闆英歌的著名傳承人。十來歲便參加村少年英歌隊練習,年輕時執英歌頭槌10餘年,後為南山英歌隊長兼教練。其槌功,眼到手到神到,幹脆利落、迅猛灑脫;腿功靈活矯健有力,騰躍彈跳力度高度令人歎為觀止。2008年,他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普甯英歌)代表性傳承人稱号。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正月初一在村裡巡遊拜年的泥溝英歌

對于普甯快闆英歌代表性傳承人陳來發來說,最難忘的莫過于2008年那年領隊南山英歌作為“廣東文藝奧運軍團”的一員,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表演了《英歌飛進北京城》,6分鐘的精彩表演驚豔了全國、全世界。“一支農民隊伍能去到天安門前表演,那真是不敢想象!”陳來發至今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當年的心情,但他說當時他和隊員心裡都鉚着一股勁,一定要把英歌舞最精彩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因為,他們不隻代表着南山,更代表着普甯,代表着整個揭陽。

此後,他更帶着英歌舞參加了2013年的上海世博會、第17屆國際潮團聯誼年會

2016年的台灣第三屆“守望精神家園——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産月”……陳來發始終認為,普甯英歌應該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與時俱進,舞得更好走得更遠!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這位從19歲起就與英歌結緣的普甯漢子,對英歌始終保留着一份難以言說的熱情和深入骨髓的責任,從藝的40多年間,他促進了普甯英歌傳承從敝帚自珍的“一師一徒”模式到開放教學有教無類的進步,也參與了傳統英歌由動作簡單、表演單調到服飾華麗、花樣翻新的發展。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普甯英歌有今天的成就,要感謝前輩們付出的心血與心力,沒有他們不遺餘力的奉獻與傳承,就沒有我們的今天。”說這話時,陳來發正向從業人員展示着自己珍藏的前輩們留存下來的英歌舞服飾、道具、獎牌等,他說南山英歌隊1953年就進京參加全國首屆民間音樂舞蹈彙演,譽滿京華。是以,他一直對自己和後輩們說,南山英歌這支旗一定要越唱越紅,要超越前人。

傳承人 張伯琪

這是潮汕流傳300多年的驕傲——普甯英歌舞!

1945年出生,普甯泥溝村人。高中畢業,為家鄉學校教師,享有盛名的中闆英歌頭槌。其一家三代曾在英歌隊裡當頭槌。由于家庭的熏陶,張伯琪14歲開始進英歌隊參加表演,始在隊伍中扮舞蛇的時遷,接着舞尾槌。後來承接頭槌的重任并擔負起該村英歌隊教練。2008年,他被省文化廳授予第一批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普甯英歌)代表性傳承人稱号。

在泥溝村,普甯中闆英歌代表性傳承人張伯琪,談起英歌如數家珍。“隆咚喳,隆咚喳……”說到動情處,老人拿起雙槌就地舞起英歌來,行雲流水般的動作,威風凜凜的氣勢,讓人根本無法相信這是一位年過古稀的老人。張伯琪稱,泥溝村人世代學習英歌舞,村裡小孩自小耳濡目染,英歌舞對他們來說就是“家常便飯”,往往放下飯碗,拿起筷子便舞起“槌花”玩。而能被選入英歌隊更是臉上有光的事。

張伯琪自小癡迷英歌舞,哪裡有跳英歌他就往哪趕。他10來歲便加入了英歌隊,演過時遷,擔任過頭槌。數十年來,在發展傳統英歌技藝的同時,張伯琪博取百家之長,經常創新改編英歌舞的表演形式,豐富英歌舞的表演内容,并打破了 “傳内不傳外、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束縛,走進其他村寨及學校、軍營等傳播英歌舞,建立起了“女子英歌隊”和“少年英歌隊”。2004年7月,他帶領的泥溝少年英歌隊參加廣東省第六屆少兒藝術花會暨CIOFF第三屆亞洲兒童民間藝術節比賽,榮獲金獎。同年,上北京參加慶祝建國55周年活動,受到中央首長的親切接見。

随着社會的變遷和民俗的淡化,普甯英歌的完整性不斷遭受沖擊,年輕人的學習熱情正在下降,這讓兩位傳承人倍感憂心,在盡自己所能傳承、傳播好英歌的同時,他們也希望全社會都來共同關心、關注普甯英歌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