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紫禁城内為何沒路燈?

紫禁城,修建于明朝時期,曆時14年,是集中國幾千年各種建築精華于一體的宮殿,可以說是中國曆史上最壯觀的一座宮殿。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也就是今天的故宮,到目前為止是世界上儲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宮殿,具有9999個半的房間。

關于這個特殊的房間數量是有典故的,傳聞天帝的房間是一萬個,作為天之子,人間的帝皇,房間自然不能超過一萬個,是以在修建的時候選擇了9999個半這麼下次數字。而且它的名字也有非同一般的來曆,在道家學說裡,以北極為中心,将世界分為三個區域,稱之為三垣,即天市、太微、紫微。

而太微為上垣,紫微為中垣,天市為下垣,古代又以中為貴。中垣紫微有15顆星,其中天帝居住的地方為中垣中心,稱之為“紫宮”。而皇帝一向以“天之子”自居,被世人認為是代天受命,天帝居住的地方叫紫宮,那麼人間皇帝居住的地方就稱為紫城,又皇城内普通人不能進入,是以加以一個“禁”字,稱為“紫禁城”,這就是紫禁城名字的由來。

來頭如此大的紫禁城,幾百年裡卻有一個非常奇怪的現象,那就是偌大的紫禁城内竟然沒有一盞路燈。按理說紫禁城占地72萬平方米,房間大大小小也有9999個半,各大宮殿内院相連,曲徑通幽,即便是很熟悉宮殿的宮女太監,而且在白天也偶爾會有人迷路,那麼到了晚上,皇帝如果要去不常去的宮殿,豈不是很容易迷路,為何不設定路燈呢?

紫禁城内為何沒路燈?

查閱史料發現,紫禁城建成初期是有路燈的,《明宮史》記載:“宮中各長街設有路燈,以石為座,銅為柱,銅絲為門壁,每日晚内務府監工添油點燈,以便巡看門房”。根據這段記載,明顯可以看出,紫禁城最初是設有路燈以友善夜晚出行的、

可是而後的幾百年裡紫禁城都不設有路燈,一到晚上隻能靠滿天星辰和手提的燈籠來照明,若是碰上天氣不好,不見星星月亮,整個紫禁城都是黑漆漆的一片,即便手提燈籠效果也不大,那麼而後的幾百年,紫禁城撤銷路燈,這是為何呢?

根據史書記載,紫禁城撤路燈起于明熹宗朱由校,直到清朝也一直沿襲,沒有設立路燈。至于為何撤立路燈,是因為大太監魏忠賢以“路燈明火,易造成事故,萬一紫禁城宮殿失火,連綿一片,難以挽救”為由向明熹宗上書,請求撤立路燈,而昏庸的明熹宗太過信任魏忠賢,同意了這個請求。其實按照現在建築學來看,這個理由是沒有可信度的。

紫禁城的建築風格是雄偉壯闊,且具有音律美。近代建築學專家梁思成曾經研究過,從天安門到端午們再到午門,有非常明顯的節奏感,每根柱子有節奏的排列,形成連續不斷的空間結構。除此之外,各個宮殿整體風格以高大為主,宮殿頂部檐牙高啄,廊腰缦回,并且配以大量雕花,屋頂以金色琉璃瓦構成。

如此可以看出,即便是一個宮殿失火,火勢也不可能通過柱子或者宮殿主體蔓延。不看紫禁城的建築美學,隻論結構,除了宮殿外,宮殿走道都是以大理石鋪成,并且宮中宮女太監幾步就有一人,即便是路燈意外失火,也幾乎是不可能造成紫禁城大火的。是以魏忠賢這個理由明顯差強人意,也隻有當時昏庸的明熹宗才會相信。

魏忠賢,大太監,自封為“九千歲”,與趙高、小李子等齊名,屬于曆史上少數幾個臭名昭著的人,也算是“名流千古”了。那麼這樣一個權勢滔天的人,為何想要撤立紫禁城路燈,這對他而言有什麼意義?

紫禁城内為何沒路燈?

明朝在後世人的評價裡有兩個字——剛明,除了朱由校之外,明朝其他皇帝都是鐵血手腕,素有“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的評價。是以明朝大臣也一直如此,多是忠心為國之人。直到出了一個奸臣魏忠賢,心狠手辣,無惡不作,再加上又是氣焰正盛,朝中無人能與其抗衡。是以魏忠賢把所有不順從他的人都想辦法除去,左光鬥就是一個例子。

魏忠賢當時獨攬東廠大權,整個東廠勢力都在其掌握之中,很多官員雖有意與其抗争,卻多是無計可施。當時為一能與之抗争的就是東林黨,左光鬥就是東林黨的人,結局是因鬥不過魏忠賢,被迫害而死,且死前膝蓋盡碎。

從此之後,魏忠賢更是一家獨大,凡是敢違背魏忠賢的人,都被他以各種手段殘害而死,是以做賊心虛,每次在紫禁城内看見燈火通明就心慌,而後便以路燈易失火為由撤立路燈。

可以看出,紫禁城最初是設有路燈的,至于而後的幾百年内都沒有設立路燈,起初是因為大太監魏忠賢,陷害忠良後心裡害怕,不敢在紫禁城内行走,于是想辦法讓明熹宗撤立路燈。

之後朱由檢繼續位,以鐵血手腕收回權利,并且列出種種罪名,治罪魏忠賢。不過此後,卻始終沒有再設立路燈,大概是覺得要以此為戒,防止再次發生太監亂國。至于清軍入關,入主紫禁城後卻還一直沿襲着明朝紫禁城内不設立路燈的規矩,頗有些耐人尋味。

紫禁城内為何沒路燈?

筆者猜測的原因是這樣的,清軍本就是滿族人,清朝是中國幾千年的曆史裡極個别的非漢族朝代,剛打下來的江山岌岌可危,為了安撫民心,特意沒有改變紫禁城内的各種規矩,是以也就沒有設立路燈,當然這隻是筆者的猜測。

參考文獻:

《明宮史》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