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劉秀同漢室關系疏遠,跟西漢關系也不大,為何不另立國号?

同樣是争搶皇位,王莽不僅落得個身首異處的下場,還背負了千古罵名,而劉秀則成了東漢王朝的開國皇帝。除了實力和運氣的因素外,還有兩點十分重要的原因:光武大帝姓劉并且以“漢”為國号。

從血緣關系來講,劉秀跟劉邦隻能勉強算是遠親了。在重視名分的兩漢時期,如果強行攀論,劉秀大概能拿得出手的“族譜”大概可以追溯到漢景帝劉啟之子長沙定王劉發。這份榮譽,大體和劉備自稱漢中山靖王劉勝之後一樣,都是在給自己臉上貼金。

劉秀同漢室關系疏遠,跟西漢關系也不大,為何不另立國号?

按照《後漢書》的說法,劉秀的出身是比較清晰的:

世祖光武皇帝諱秀,字文叔,南陽蔡陽人,高祖九世之孫也,出自景帝生長沙定王發。發生舂陵節侯買,買生郁林太守外,外生巨鹿都尉回,回生南頓令欽,欽生光武。——《後漢書·光武帝紀上》

劉邦分封了不少子孫,使得漢初出現了郡國并行的局面。劉氏祖孫成為諸侯王,原本是為了屏捍中央王朝,但最終卻尾大不掉。後來,漢武帝用推恩令的法子,讓他們割讓土地給子孫,通過恩蔭的形式逐漸削弱了諸侯勢力。

而劉秀先祖長沙定王及其後裔,也是慢慢經過這個法子被削弱的。劉秀這一支雖然還是姓劉,但實則已經慢慢衰敗了。劉秀九歲喪父,跟随叔父長大。正因如此,有人稱劉秀其實跟漢朝的關系很疏遠。

不過,即便如此,劉秀在起兵時,還是打着劉氏子孫的名号。當然,即便疏遠,也改變不了他姓劉的事實。相對于篡漢的王莽,劉秀自然是占據了優勢。

劉秀同漢室關系疏遠,跟西漢關系也不大,為何不另立國号?

古人講究名正言順。王莽建立新朝,原本就是不得人心的,加之其天馬行空般的改革措施,将國家攪得烏煙瘴氣,故而更是遭到了世人的反對。如此一來,劉氏子孫再次重振漢王朝,可以說是順應人心了。

當時,天災人禍并起,以至于民不聊生。是以,李通等人便用圖谶的方式勸谏劉秀起事:

地皇三年,南陽荒饑,諸家賓客多為小盜。光武避吏新野,因賣谷于宛。宛人李通等以圖谶說光武雲:''劉氏複起,李氏為輔。''……十月,與李通從弟轶等起于宛,時年二十八。——《漢書·光武帝紀上》

可以看出,自劉秀等人從一開始便看中了“劉氏”這個頭銜。毫不誇張的說,劉秀的出身,就是他建立功業的政治資本。是以,盡管他與高祖之間的關系已經十分疏遠,但還是會定國号為漢。

劉秀同漢室關系疏遠,跟西漢關系也不大,為何不另立國号?

當然,曆史上的劉秀,為了彰顯自己的身份,還使出了一個令人瞠目結舌的絕招:将自己過繼給了漢元帝。前面已經提及,因為劉秀這一支已經衰敗,而且地位和聲望不高,并不具被特别明顯的優勢。

為了改變這一劣勢,劉秀竟然将自己過繼給了漢元帝。盡管是過繼的,但劉秀也相當于有了個“皇帝老子”。如此一來,王莽的身份便更不及劉秀了。以今人的觀點來看,這些做法也算是太過奇葩了,但古人卻很買賬。

劉秀同漢室關系疏遠,跟西漢關系也不大,為何不另立國号?

在王莽日益不得人心的時候,劉氏子孫則招兵買馬,暗中積蓄力量。及至劉秀起兵後,更是一直抓着高祖後裔的大旗不放,自然又給自己增添了幾分優勢。不過,曆史上的劉秀,也絕非就是憑着政治資本登上皇位的,他的江山,也是靠着真本事一點點打下來的。也正因如此,史書對光武帝的評價甚高。

參考資料:《後漢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