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每次一談及與宋朝相關的曆史問題,人們最先想到的,是這一時期的積貧積弱,農民需要承擔的苛捐雜稅十分繁重,這才導緻了宋朝200多年裡大小不斷的農民起義。古詩中更是寫道:

“霜耕冰在趾,雨種泥沒膝

”;就連司馬光也寫:

“四民之中,為農最苦。”

在這些文人墨客筆下,農民永遠生活在悲劇之中,他們辛勤勞動,似乎毫無幸福可言。這些都是人們對于宋朝的固有印象,可是宋朝明明繁榮富庶,農民生活的真有這麼苦嗎?

農政機構完備,又有何用?

在任何一個王朝,農業都是放在國家第一位置的決定性生産部門,這是因為農業生産的優良狀況與國計民生緊密相關,是以中國曆朝曆代都将農業經濟作為一個國家的首要任務。

宋朝也是如此,重農思想一直傳承千年,宋朝基本上已經完善了前代的農政制度和管理機構,更制定了一系列與農業相關樣的法規條文,隻為了保證農業生産能夠順利進行。

想要真正的了解宋朝農民的生存狀況,自然要從各種農業管理制度入手。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早在宋朝以前,各個朝代已經有着與農業息息相關的管理機構。《左傳》中記載,夏朝有專門負責掌管農事賦役的啬夫;商朝更是出現了一系列專門管理農業的官員,比如小衆人臣、小丘臣等官員,專門負責糧食的耕種、管理、生産、收割和賦稅等諸多事物。

到了戰國秦漢時期,已經出現了比較完善的農業管理機構,比如使書中記載的“内史”、“少内”等;再從三國兩晉南北朝發展之隋唐時期,管理農業的機構有增無減,甚至也越來越重要。

直到宋朝年間,已經形成了非常完備的,從地方至中央專門負責農業管理的機構。

宋朝中央主要負責管理農業事務的機構為戶部,《宋史》中記載戶部的職能為:

“掌天下人戶、土地、錢谷之政令,功賦、征役之事”。

宋朝的工部,也是一個與農業資訊相關的管理機構,工部有四司,這四司之中的水部司和屯田司,前者負責水渠、河道等修理,後者負責屯田、營田、官莊的修茸問題。在這些中央農業事務管理機構之下,還有非常重要的地方管理機構。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宋朝管理地方實行的是州縣制,知州所肩負的職責共為7項,這其中的勸課農桑、新修水利、赈濟災荒、安撫流亡的4項職責,都與農業有着密切關系。

宋朝州一級的機構中,還有通判參與農政管理,比如通判掌管着賦稅錢糧,主管着常平義倉,更負責一些農田水利、赈濟災荒的工作。

在這一職位上做的比較出色的嘉祐年間越州通判曾鞏,他在越州擔任通判一職時,正巧遇到饑荒,然而當時用來備糧救災的常平義倉并沒有足夠的糧食赈濟災民,曾鞏就采号召當地富人自願納糧,随後再用平常價稍高一點的價格賣給平民,随後在災荒結束以後,又為這些貧農種糧,才讓整個越州的百姓全部活了下來,由此可見,通判的農鎮中所發揮的作用也是極大的。

當然再低一級的縣令、縣丞等官員,所負責的農政工作就更為詳細。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然而看似嚴密合理的農政管理機構,卻在宋朝年間上演了一出又一出”官官相護”、“豪強官員勾結”的戲碼。

在交通訊息不發達的封建王朝裡,還是真正的

“天高皇帝遠”

,地方豪強與官員勾結,稍微在自家的土地做一下手腳,這些豪強就成了當地的富戶,那些可憐的貧農隻能越發的窮,這種現象在《宋會要》一書中有記載:

“其為等雖同,而貧富甚相遠”

,是以在宋朝年間的“富農”與“貧農”的差距也是越來越大,更導緻了喊着“均貧富、等貴賤”口号的農民起義四起。

苛捐雜稅,民怨四起

宋朝總是與“沉重賦稅”挂鈎,似乎正是因為衆多的苛捐雜稅,還導緻了宋朝的積貧積弱。那麼,宋朝的賦役是否正如大家所想的這樣沉重呢?接下來這部分内容,将對宋朝賦稅進行研究分析。宋朝農民的賦稅主要有“田賦、各種雜稅、身丁稅、科率、和籴、和買”等。其中最主要的田賦,其實是宋朝承襲了唐朝中後期的稅收做法,田賦每年征收兩次,這也就是當時百姓口中的一年兩稅,隻是宋朝時期所敲的田賦,與唐朝相比減輕了不少。

唐朝每年征收這兩稅時,農民除了要交納田賦以外,還要交納丁錢、徭役,這樣一做比較,宋朝農民似乎要比唐朝農民過得更加舒适一些。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然而宋朝的田賦制度可以說是套路滿滿,按照史書中記載,宋朝的田賦确實稅率十分的低,可是各地農民要交納的稅收差别卻存在着巨大差距。《續資治通鑒》一書中記載:

“天下之田,有一畝而稅錢數十者,有一畝而稅錢數者”

,之是以會形成這樣的稅收差距,在《宋會要》一書中就能夠找到準确答案:

“富豪形勢者田多而稅少,貧弱者地薄而稅重”

,其實這與前文所提及的

“富農和官商勾結”

有着緊密關系,這些鄉紳富豪平日裡對官員好酒好肉的伺候,交稅的時候自然就能少交一些;那些貧農沒錢招待官員,到了交稅之時,就被官員們巧立名目增加稅收,這一層又一層的官員機構,讓貧農苦不堪言。

在各種稅賦中排在第2位的便是身丁稅,身丁稅名思義就是按照家中人口繳納賦稅。

在五代時期,身丁稅對于廣大人民而言是一項非常沉重的賦稅,因為五代時期在征收身丁稅的時候不論貧富貴賤,男女老少,甚至連殘障人士甚至是以死之人都要交納身丁稅,這就導緻百姓苦不堪言。乾德元年,宋太祖明确了身丁稅的征收性别、年齡界限;太平興國9年,宋太宗又對身丁稅進行了一次大的赦免與廢除,據史書中記載,此後,未成年人,老人以及深有殘疾之人不必再交納身丁稅,即便是要繼續繳納身頂水之人,對于他們稅額又進行了又一次的減免。

雖然這一沉重賦稅一直未被廢除,但是農民所要負擔的身丁稅越來越輕也是不争的事實,可是僅這一項稅收的減免,又給這些底層農民能夠減輕多少負擔呢?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宋朝的賦稅有些方面在朝着好的一方面改進,而有些方面卻從早期的惠民利民政策,逐漸變成了農民肩頭上的重擔。宋太宗年間,宋朝出現了“和買”一詞,和買的主要做法為:官府于每年春季提前給民戶預支本錢,随後到了夏季,農民向政府歸還與本錢同等數量的絹帛這種做法,既滿足了宋朝軍隊的需要,同時又讓農民種地的熱情高漲,這本是一項非常好的利民政策。

然而到了宋仁宗時期,由于軍隊所需要的絹帛需求量更大,一時間農民入不敷出,這項惠民政策反而成為了一種負擔性的稅收。

不僅如此,這些專門負責稅收的官員,很喜歡玩“預征”的把戲。南宋年間發生過這樣一件大事,整個南宋境内的農村,竟然沆瀣一氣開始玩起了“預征”,所謂預征就是提前向農民征稅,有些州縣提前征收了數十年之後得稅收,就連南宋亡國前夜,竟然還有州縣官員在征收賦稅。

這一行為導緻宋朝發生了這樣的景象,那些貧農日日受到催稅之人的騷擾,不僅如此,南宋末年天災人禍橫行,天降旱災讓百姓顆粒無收,連年戰亂更是讓百姓無處耕田。

那些宋朝文人還過着酒飽肉足的精英生活,可是又有何人在乎過兩宋農民的一把辛酸之淚。

從不知百姓之苦

單看宋朝農業的管理機構、頒布的農業法規,先進的勸農制度,以及統治者為了推廣農業技術,解決農民生産困境所做的一切,宋朝農民似乎生活在一個比較安穩太平的時代中。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朝廷隻考慮到如何讓農民增加收入,卻從未考慮到如何幫助農民減輕負擔。

這些賦稅徭役,早已經榨幹了農民的血淚;在征收賦稅徭役的過程中,這些底層的百姓還要忍受官員的強征暴斂、強取豪奪的行為。

宋朝農民真實生活狀況:百姓苦而上層富,紙醉金迷誰又知農村苦

這些貪官名義上是在為國家征收賦稅,實際上卻隻是為了自己的一己之私。農民要勞作、要吃穿,他們更要拿着自己的收入去填滿這些鄉紳富豪、貪官污吏的口袋。他們的辛勤汗水,在宋朝機關的司法腐敗以及天災人禍面前不值一提,最終隻能讓農民的生活狀況越發糟糕。是以才有文人筆下的:

“匍匐孩提童,伛偻百歲翁。饑婦更啾唧,黧面頭蓬蓬。”

此番景象簡直令人觸目驚心,可是高高在上的帝王看不到,那些在京城享樂的達官貴人看不到,他們隻知社會一片繁榮,卻不知底層的百姓之苦,這是何等的悲哀。

參考資料:

《宋朝農業管理初探》

《宋代農民負擔問題》

《宋代社會的基本經濟沖突和農民戰争的規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