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開館首次文物征集——香山革命紀念館新征三件文物的故事

新京報訊(見習記者羅曉靜)近日,香山革命紀念館完成開館以來首次文物征集工作,迎來了新的三件珍貴文物。

?

開館首次文物征集——香山革命紀念館新征三件文物的故事

香山革命紀念館新征集的三件文物。

文物從“借”到“捐”

香山革命紀念館自9月13日開放以來,全國各地遊客紛沓而至。在展出的文物中,勞動大學通行證章、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正式使用版和未正式使用版)備受關注,這三件文物為原中央軍委作戰處參謀趙光琛一直收藏,之後借給香山革命紀念館進行展覽。

9月20日,香山革命紀念館迎來了一批特殊的觀衆——《為新中國奠基——中共中央在香山》主題展主要文物捐贈者赴館參觀,趙光琛老人就是其中的一位。

看到自己收藏的三件文物在展館中受到格外關注,趙光琛老人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他在參觀展覽時激動地說:“我整個人都是黨的,還有什麼不能給?”

在參觀之後,趙光琛老人決定将這三件文物全部捐給紀念館。對此,記者從香山革命紀念館文物征集研究部了解到,9月27日,紀念館文物征集人員前往趙光琛家中辦理文物捐贈的相關手續工作。“我們真的太驚喜了,趙光琛老人直接告訴我們在協定上由借展改為捐贈。”香山革命紀念館文物征集研究部從業人員桂星星告訴記者。

趙光琛女婿張繼昌告訴記者:“我們陪着老爺子看展之後,他特别高興,決定将文物捐贈給紀念館。他收藏這些徽章并不為自己緻富,主要是因為對黨的情結。捐給紀念館更有價值,對後代有更好的教育意義,也讓後代更能了解到更全面的中共中央在香山的那段曆史。”

紀念館新來的三件文物

在香山革命紀念館文物征集工作收尾之時,又有了新的意外收獲。

負責文物征集工作的桂星星告訴記者,在趙光琛家中辦理借展文物改捐贈手續時,趙光琛老人又将三件新的文物捐贈給紀念館,這三件珍貴文物分别為:1946年趙光琛在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時使用的“中共代表團”證章;1949年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章;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科長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趙光琛女婿張繼昌告訴記者,這三件文物和其他徽章一直被趙光琛老人精心儲存。“搬了好幾次家了,一直都記得這幾件文物,走哪兒帶到哪兒。都用小手絹包着,放在一個小盒子裡。之前趙光琛老人有過将這些文物捐給博物館的打算,現在覺得這些文物最适合放在香山革命紀念館裡展示,因為那裡才是文物最好的歸宿。”

香山革命紀念館文物征集人員桂星星告訴記者,這些珍貴的文物反映了解放戰争、籌建新中國以及中共中央在香山等重要曆史,具有十分重要的文物史料及研究價值。紀念館将妥善保管、合理利用,在今後的展覽中會将這些珍貴文物充分展示出來,讓更多的人通過文物了解中國共産黨上司中國人民解放全中國,建立新中國的光輝曆史,讓這些革命文物在印證曆史、傳承曆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開館首次文物征集——香山革命紀念館新征三件文物的故事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章。

開館首次文物征集——香山革命紀念館新征三件文物的故事

趙光琛在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時使用的“中共代表團”證章。

1946年趙光琛在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時使用的“中共代表團”證章

此章為圓形銅琺琅證章,圖案以相扣的三環圖案為中心,外圓環繞着麥穗圖案和“軍事調處執行部”、“中共代表團”等字樣。

該徽章産生于特殊的曆史時期。1945年抗戰勝利後,全國人民迫切希望實作和平,但國内外政治局勢的變化空前劇烈。當時美國試圖通過和平手段,實作中國在國民黨上司下的統一,并派遣前陸軍參謀長馬歇爾上将赴華“調處”國共争端。此前,國共雙方已于1945年10月10日簽訂了《雙十協定》。中共中央決定接受“調處”,以取得政治上的主動地位。

1946年1月10日,國共雙方正式簽訂《關于停止國内軍事沖突的協定》并頒發了停戰令。根據停戰協定,在北平設立由共産黨代表葉劍英、國民黨代表鄭介民、美國代表羅伯遜組成的軍事調處執行部,辦公地點設在協和醫院,具體負責監督停戰協定的執行。當時為了明确身份,便給每位在軍調部工作的人員配發了證章。

這枚證章即是趙光琛1946年1月參加中共調處代表團時佩戴的,也是作為進出協和醫院軍事調處的通行證。如今,這枚徽章不僅記錄着黨的光輝曆史,更成為中國共産黨為追求和平不懈努力的曆史見證。

1949年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章

這枚紀念章為銅質通徑3.2厘米,正面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圖案,以一顆紅光閃閃的五角星、迎風飄揚的四面紅旗和白色地球襯托的紅色中國地圖為中心,光芒四射的蔚藍色天幕做背景,周圍是紅色緞帶連接配接起來的瓦藍色齒輪和金黃色麥穗。整個圖案莊嚴富麗,具有深刻的政治涵義。政協會徽展現了“無産階級上司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各民主階層大團結”的精神。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會徽是由我國著名畫家張仃、周令钊設計的。設計者對圖案的原說明是:一、紅星表示無産階級上司;二、齒輪、嘉禾表示工農聯盟為基礎;三、四面紅旗表示四個階級(即:勞工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産階級、民族資産階級)的大聯合;四、地圖表示新中國,背景光芒四射。此外,紅星下面的“1949”四個阿拉伯數字,表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誕生的年号;紅色緞帶上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0個金色仿宋字,标明了人民政協的全名。這個設計圖案經周恩來同志批示交新政協籌備會常務委員們傳閱,并于1949年7月由新政協籌備會制定通過。經毛澤東準許,于1949年9月21日在中南海懷仁堂開幕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使用,它既是參加大會代表的證章,也是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成立紀念章,具有重要意義。

???

據趙光琛老人回憶,這枚證章既是參加大會代表的證章,具有重要的紀念意義,同時也屬于通行證章,能夠友善中央軍委作戰人員及時将重要戰報資訊送進中南海。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科長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布)

這枚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長8.2厘米,寬4厘米,白布底,紅線框,上書“中國人民解放軍”。背後左邊豎框為佩戴者趙光琛的姓名,右邊上下分為三行:1.部别:作戰部;2.職别:科長;3.佩用時間和編号:公元一九五一年佩用188号。并蓋有發放機關首長紅色印章。

1946年6月,蔣介石撕毀“雙十協定”,發動了全面内戰。我軍不得不取消八路軍、新四軍的番号,建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因多種原因,當時部隊所佩戴的胸章由各大軍區自己制定生産,全軍并不統一。直至1949年2月,淮海戰役取得偉大勝利後,黨中央和軍委才決定全軍實行統一尺寸、形式的胸章,但它的背後是“中華民國三十八年佩用”。到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用公元紀年法後,正式統一胸章。到1955年10月,我軍實行軍銜之後,胸章也漸漸退出了曆史舞台。

趙光琛女婿張繼昌告訴記者,這枚胸章已經陪伴趙光琛近七十年。是老人革命年代的重要曆史物證。

相關連結:

趙光琛共捐贈的6件文物:

1946年趙光琛在軍事調處執行部工作時使用的“中共代表團”證章;

1949年中央軍委作戰處參謀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勞動大學通行證章(又稱“七一”證章);

1949年趙光琛參與設計制作并儲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未正式使用版);

1949年趙光琛參與設計制作并儲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徽樣徽(正式使用版);

1949年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紀念章;

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戰部科長趙光琛使用并儲存的中國人民解放軍胸章。

新京報見習記者羅曉靜??

編輯樊一婧校對李立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