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聯影集團落子手術機器人賽道,國産替代需求引發資本追捧新熱潮

聯影集團落子手術機器人賽道,國産替代需求引發資本追捧新熱潮

聯影集團在手術機器人賽道落下一子。

近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華中科技大學、武漢聯影智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三方合作的“三維影像導航手術機器人整機系統研發項目”正式啟動。聯影集團控股子公司武漢聯影智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作為牽頭機關揭榜,這是繼醫學影像與放療裝置、AI影像、生命科學儀器、精準醫學影像中心、醫療晶片後,聯影集團開拓的又一個細分領域業務。

武漢聯影智融醫療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2019年2月27日,法定代表人謝強。為了解聯影智融在手術機器人賽道布局的規劃,《華夏時報》記者緻函聯影智融方面,對方回複稱:“公司目前還在埋頭研發階段。”

對此,和君醫藥醫療事業部業務合夥人陳建國告訴《華夏時報》記者:“近兩年,受到政策鼓勵和行業的發展需要,越來越多的醫療器械企業嘗試開拓手術機器人業務。究其原因主要有兩方面:一是企業基于原有業務的有效延伸,拓展新服務類型,增加盈利機會;另一方面手術機器人市場愈發成熟,臨床優越性顯著,進口品牌壟斷程度高,國内頭部品牌稀缺。”

器械龍頭紛紛涉足手術機器人領域

聯影集團布局的手術機器人業務首次進入公衆視野,是在今年的4月份。

4月11日,聯影醫療官網公布武漢總部基地揭牌消息。集團拟投入50億元,研發、生産高端醫學影像裝置整機及核心部件、手術機器人、醫療可穿戴裝置等先進醫療裝備,助力重大疑難疾病診治,并協同上下遊産業資源,推動全産業鍊自主可控。

據悉,聯影集團與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機械科學與工程學院院長丁漢團隊,中國科學院院士、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同濟醫院陳孝平團隊分别開展戰略合作,探索共融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在醫療領域的應用,推動醫療機器人技術和産業的發展。

據了解,同濟醫院作為國家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醫學中心主體機關和首批國家醫學中心“輔導類”建立機關,近年來大力推動院企合作,堅持臨床需求導向,确定科研創新方向和重點,集合優勢資源,已開展腦出血微創手術機器人、良性前列腺增生铥雷射微創手術機器人等多個醫工結合重大研究項目,充分發揮了引領作用。

事實上,從醫療器械跨界手術機器人的企業不止聯影一家。此前,心髒支架企業微創、骨關節器械企業威高紛紛入局手術機器人研發。陳建國認為:“吸引企業入場的原因較為複雜。由政策紅利、市場前景、業務利潤,共同構成。”

一位不具名的泌尿外科醫生告訴《華夏時報》記者:“目前手術機器人主要集中在腔鏡、骨科和血管三個應用領域。”手術機器人能夠克服傳統手術定位精度低、手術時間長、術者易疲勞、缺乏三維醫學圖像導航等技術缺陷,顯著提升操作精度,縮短手術用時;且符合目前外科手術微創化的發展需求,患者恢複速度快、臨床預後轉歸佳、住院周期短,大幅優化病床周轉率。大多數裝置操作時通過遙杆控制,提高醫生對于複雜手術的學習效率,一定程度解決了國内優質醫療資源可及度低的難點。”

2021年10月23日起,機器人輔助骨科手術進入北京甲類醫保支付目錄(可100%報帳),一次性機器人專用器械獲得北京乙類醫保支付(可部分報帳)。“進入醫保對于醫療創新項目帶來的激發研作用至關重要。未能進入醫保是目前很多同類型産品上市後銷售乏力的主要動因。産品上市初期,依靠性能特點和前瞻優勢,可以獲得一定的市場增量。但長期來看,患者自費使用産品對市場增量的放緩作用還是較為明顯的。”陳建國進一步表示。

市場增長迅猛引發資本追捧

随着全球數字化醫療的發展,全球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迅猛、市場規模迅速擴大。根據頭豹研究院資料顯示,2015-2019年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由34.0億美元增長至55.7億美元,年複合增長率為13.1%;預計未來五年,全球手術機器人行業将以19.0%的年複合增長率持續增長,到2024年市場規模将達到132.9億美元。

市雖然場增長速度迅猛,但國内手術機器人的市場滲透率卻偏低。從智研咨詢釋出研報看,2015-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從0.92億美元增加到4.25億美元(約27.6億元),年複合增長率為35.7%。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市場規模占全球市場佔有率為5.1%。

即便如此,資本市場對于手術機器人的熱情持續高漲。天眼查顯示,今年10-11月共有11家專注開發手術機器人的公司完成融資。2021年前4個月,國内骨科手術機器人領域已經發生了至少5起融資事件,覆寫創傷、關節、脊柱等不同品類。而醫達健康、心玮醫療、先瑞達等企業紛紛向資本市場發起沖擊。

今年收獲新一輪融資的鑫君特、術銳、精鋒醫療、長木谷、元化智能、瑞龍諾、鍵嘉機器人等企業的背後就有包括軟銀、紅杉中國、順為資本等知名投行,很多A輪或B輪融資都在數億級以上,美團龍珠、美力敦等企業以及國藥資本紛紛入局手術機器人市場。

在政策、資本之外,能否與國外企業一較高下是我國手術機器人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難關。

1987年,斯坦福研究院聯合工程師和外科醫生一起發明了“遠端手術系統”(SRISystem)而我國的醫療機器人行業起步在1997年,中國完成了第一台機器人手術。直到2010年第一台完全自主知識産權的醫療機器人骨科導航機器人獲得國家醫療器械注冊許可證并投入臨床使用。

2020年1月《美國醫學會雜志》(JAMA)上的一份分析報告顯示:現在已有多達15%的普通外科手術可能是在機器人的幫助下完成的。在6年間,這一比例增長了13%。這意味着,手術機器人在臨床應用中的地位與日俱增。

目前為止,手術機器人市場仍被外國品牌壟斷。弗若斯特沙利文資料,全球手術機器人市場按照市場規模排序,可以分為五大市場:腹腔鏡手術機器人市場、骨科機器人、泛血管機器人、經自然腔道手術機器人、其他手術機器人市場。強生、美敦力、史賽克等國外巨頭紛紛通過收并購與自身體系融合方式,市場占有率居前。

此外, 手術機器人屬于高度智能化的醫療器械,核心零部件不僅需要高性能,而且需具備高穩定性和安全性。從結構上看,手術機器人主要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和執行系統構成,分别對應伺服電機、減速器和控制器三大核心零部件。從成本角度看,上遊核心零部件占機器人成本的超過60%。

原材料依賴進口是制約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發展的主要因素。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這三大核心零部件的技術水準有較大差距,難以滿足中遊企業的生産需求,是以三大核心零部件主要從美國、日本和德國等發達國家進口,整體議價能力低。

“國内的手術機器人企業,機遇與挑戰并存。率先打破外國品牌壟斷的企業将能斬獲大幅市場紅利。中國企業在這條細分賽道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陳建國感慨道。

責任編輯:方鳳嬌 主編:陳岩鵬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