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居正是明朝時期赫赫有名的神童,因為他母親在生張居正前,祖父做了一個井中出現“白龜”的夢,是以便将自己後來出生的孫兒起名為“白圭”,為的就是讨個好彩頭,在長大後希望孫兒能夠為自己家族光宗耀祖。後來的“白圭”果然沒有辜負祖父做的那個夢,他在五歲的時候便能夠識字,而在七歲的時候便能通曉六經大義,他十三歲參加鄉試,在十六歲的時候便考中舉人,這樣的速度是“範進”一類人可望而不可即的,在這片廣闊的大地上,居正的開始便是一些人的結束,居正的少年便是一些人的花甲之年。
需要糾正的是,張居正的結局很風光,但是在他死後,他本人與整個和居正有關聯的張氏家族慘遭清算。

堪稱“伏地魔”的張居正
有人說張居正的性格和徐階很像,其實這樣的話是有道理的,在張居正進入官場跟着徐階後,他從徐階身上學到最為重要的東西便是“隐忍”和“内斂”。這兩點不論是在做什麼事情上,都是一個不錯的本事。在嚴嵩當權時,内閣被倚老賣老的嚴嵩,被飛揚跋扈的嚴世藩死死的把持着,即使是居正手裡掌握着兵部,也好像是小閣老手中的玩物。對于這一切,他很厭惡,但是又無可奈何,當時的居正雖然已是大成,但是因為年紀較徐階、嚴嵩來說還是過于年輕,是以脾氣火爆是難免的,有很多次張居正都想和“二嚴”面對面的怼,但是在後來還是忍住了,這一切都得益于徐階言傳身教。
張居正這樣的伏地魔狀态一直維持到隆慶皇帝上台後。在嚴嵩倒台,嘉靖皇帝駕崩,隆慶皇帝接任後,内閣便開始出現了混戰。本是一緻對外的徐階、高拱和張居正,此時此刻正為這最高權力而絞盡腦汁。
高拱為了得到首輔之位,率先攻擊了曾經的戰友徐階,後來高拱在一波三折中将這份權力收在手中。根據曆史的記載我們對高拱有一種這樣的感覺:比起徐階心中的那一潭水,高拱更像是一團熊熊燃燒的烈火,因為一句“十歲的孩子,怎樣做皇帝啊!”被皇後驅逐,居正也趁機将那垂涎已久的權柄握在手中。
從小的嚴厲教育,導緻了後來結果的反噬
小孩子是容易記仇的,因為他們隻能夠認識到一個人對于他主觀的“好”、“壞”,如果非要解釋,這就好像一個大人若是給了一個小孩一把糖,小孩便會主觀的判斷他是好人,而若是此人給了小孩一通棍仗,他便會主觀的判斷他是壞人,隻是因為他打了自己,而不管不顧他對于自己帶來了什麼。
可能是對于萬曆皇帝的負責,張居正在萬曆很小的時候便對其進行嚴厲的看管,小到吃飯喝水,大到接人待物。
其實在最初的時候,萬曆皇帝對于自己的這位老師是很尊敬的,盡管居正一味的要求萬曆皇帝節省,萬曆皇帝也聽了他的話大力剝削和節省了皇族的用度以及歲賜,但是在萬曆皇帝聽說張居正的父親去世了,他大筆一揮的賜給了張居正家:賜銀五百兩、新鈔一萬貫、百米二十石、香油二百斤以及各樣的碎香二十斤,蠟燭一百對、五十匹的麻布等。
而且萬曆在聽到自己的老師生病後,還自己親手調制湯藥去帶給老師,這對于曆朝曆代的大臣來說都是無上的榮耀和光榮。
可是在萬曆再大點的時候,他青春期的躁動便已經很明顯了,雖然在行動上服從母後和張先生的管教,但是在内心深處對于張居正已經有了一種莫名其妙的讨厭之感。
特别是在後來在神宗知道張居正的生活極其奢華,所用之物很是金貴之後,心中的怨恨和怒火突然被點燃了。因為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被先生教導要節儉,不能鋪張浪費,自己隻是去遊玩一下,便會受到張先生的責罰,所用之物奢侈一下,就會被先生批評。但是在看到先生和其家族的生活後,原本的尊敬瞬間化為了烏有,得來的隻是無盡的仇恨和怨念。
張居正對于權力把持太過了
因為想要實作自己的理想,是以張居正死死的把着大明王朝的權柄,不讓任何人有機會取得,不管他是難以對付的政敵,還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正是這樣的戀權,便埋下了他死後被清算的禍根。畢竟皇家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會比同齡的孩子早熟很多,這與他們的出生環境,所接觸的人與事是分不開的。特别是少年時期的皇帝,他們對于權力的渴望會更加強烈;這就好像少年皇帝康熙,我們從表面上看少年康熙是在與大壞蛋鳌拜作鬥争,但是要從最裡面去發掘的看,你會發現康熙和鳌拜的博弈與康熙奪權的目的是分不開的,盡管鳌拜是清朝開國的功臣,盡管他是輔佐幼主的大臣,但因為他阻礙了康熙取得權力的腳步,便會被康熙視為眼中釘、肉中刺。張居正和萬曆的關系雖然沒有康熙和鳌拜那樣緊張、那樣疏遠,但若是用康、鳌關系來解釋居正和萬曆的關系,也是合适不過的了。
特别是曆史上一段這樣的故事,更能夠說明張、朱二人關系的惡化:
有些人為了能夠讨好張居正,不止一次當着他的面稱呼其為:“在世伊尹”,張居正在聽到這樣的誇贊後,還非常享受的微笑不語。
所謂的伊尹是商朝名相,之是以有名是因為他敢于嚴厲的懲治君王。據說商朝的皇帝太甲荒淫無道,為了讓他明白自己的錯誤,伊尹居然将商朝大王放逐了,直到太甲改過自新後,他又以宰相的名義迎回了太甲。
是以,當萬曆皇帝聽說張居正拿伊尹自比自己的時候很是生氣,是以萬曆對于張居正的仇視,很可能是在這個時候助長和成型的,并一發不可收拾。
綜上所述,張居正在死後慘遭清算,是因為過于嚴厲的管教皇帝,忘記了自己的身份和地位,以及将權力握的過于“緊”了,這才導緻了其死後的悲慘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