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姓氏對于中國人而言,有着非常重要的意義。單從一個姓氏,就可以區分人們的高低貴賤,身份清濁。尤其是當姓氏被列入官方譜牒,成為著名姓氏以後,就意味着這個姓氏家族獲得了士族地位,享有許多特權。

這是因為“譜牒”是中國古代專門用來記錄氏族世系之書,它通過規定這些世族地主的門第等級,為這些氏族帶來政治、經濟上的特權。

可是唐太宗年間所頒布的《氏族志》,卻在繼承前制的基礎上,打破了以往的門第等級;再到武則天執政時期所頒布的《姓氏錄》,則徹底否定了以往的門閥制度。

為何唐朝能夠在修撰譜牒上取得如此巨大的變化?這兩本書籍又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呢?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氏族志》的起源

其實譜牒的修撰,主要源于中國古代的門閥制度,自從曹魏政權提出了九品中正制以後,門閥制度愈演愈烈,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到達高峰。江南有僑姓,東南有吳姓,關中有郡姓,這些地方姓氏都成為了當地世族地主的專用姓氏。再

加上九品中正制的推行,直接在士庶之間畫出了一條永遠不可能跨越的鴻溝,生來就是世族地主的這些人,享有榮華富貴、萬畝良田,而那些庶民生來就是低人一等。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是以在這一時期流行着這樣一句話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

短短10個字,清楚明了的指出了門閥制度所展現的弊端,同時更形成了“官有貴胄,譜有世官”這樣一種特殊的曆史現象。即便是在唐朝初年,門閥制度依然存在,尤其是唐朝的開國君臣,出身于高門士族者比比皆是,太祖李淵,宰相陳叔達、長孫無忌、柴紹等人,皆為貴族之後,雖說随着科舉制度的形成,門閥制度已經逐漸衰弱,但是由于前朝譜牒的存在,仍然保證了他們政治、經濟方面的特點。

唐太宗李世民對于這一制度非常不悅,是以對于譜牒的編撰、調整,是遲早要發生的事。比如在唐朝初年,山東士族擁有着很高的社會聲望,他們對于門第、婚姻要求甚高,唐朝朝中大臣希望能夠與山東大姓聯姻者更是趨之若鹜。

為了改正這種一味追求門第士族的社會風氣,貞觀12年,唐太宗頒布《氏族志》的制定标準:

“參考史傳,檢正真僞;進忠賢,退悖惡;先宗室,後外戚;退新門,進舊望;右

膏梁

,左寒畯”

後人如此評論《氏族志》,它的出現撼動了以往的門閥制度。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氏族志》的特點

當然,唐太宗并沒有完全抛棄門閥制度,他隻是想建立一種以皇室為首,可以鞏固皇權的門閥集團,是以《氏族志》仍然沒有完全打破門第觀念

。尤其是當《氏族志》初次上呈唐太宗之時,太宗發現這些編撰譜牒的臣子,仍然将山東大姓崔民幹排在了第一,這令皇帝無比惱火,他對臣子說到,對于山東大姓他并未抱有什麼成見,隻是這些年山東氏族早已經世代衰弱,他們利用姻親來襯托自己的望族之地位,保全自己的榮華富貴,其實是一種無恥的行為。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随後,太宗利用皇權對《氏族志》進行了二次幹預,幾經周折《氏族志》最終定型,其中皇姓為首,外戚次之,山東大姓崔氏仍然排在了第3位。當時編入《氏族志》的姓氏共計293姓,共有1651家。

自魏晉南北朝以來,這種形成數百年的門閥制度,終于在唐朝初年進行了一次比較大的改整,它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舊時世族地主勢力,增強了庶族地主勢力,其目的其實也是為了維護唐朝皇室的高貴。

雖然唐太宗在初次編纂《氏族志》時曾說,他所編撰的這本譜牒也不同于前代的高貴出身,如今隻看官品、人才來評定等級,然而事實也并非如此。這本譜牒的制定動機,其實也是由于士庶勢力此消彼長的結果所造成的,在這種大的社會背景下,昔日的高門士族早已經破落,又有新的朝廷新貴登場,太宗必然要選擇可以維護皇權的朝廷新貴,以此來保證皇權的穩定,但是原有的世族地主所有制并沒有發生根本改變。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姓氏錄》的登場

随着科舉制的登場,九品中正制的廢除,讓大量的寒門子弟有機會步入官場,他們通過自身努力提高政治地位,突破原有的門弟觀念,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潮流。在這種情況下,原來的《氏族志》早已經開始被整個官場社會抛棄,為了保證政治、經濟權力趨于平衡,《姓氏錄》終于登上了曆史舞台。

原先的那一本譜碟,由于受到了世族制約,是以無法囊括政治地位逐漸提高的庶族,這自然就引起了庶族不滿。是以武則天執政期間,她以唐高宗的名義,修撰了一部官方譜牒《姓氏錄》。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姓氏錄》共有12人參與修撰,并由唐高宗親自制定體例,定本以後,共收入235姓,2287家,涵蓋面比《氏族志》将近擴大了一倍。這樣一來,除了世族、士大夫,庶族寒門也終于可以一并錄進官房譜牒之中,雖然高門貴族對于庶族的偏見與抵制并未消除,但是這一本譜牒,這是他們無法改變的事實。

之是以會在唐高宗時期發生如此大的巨變,其實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關,随着商品經濟的快速發展,庶族的社會聲望、政治地位日益提高,原先由高門貴族把持朝政的局面早已經一去不複返,是以修建這本士庶同錄的譜牒是大勢所趨。

從《氏族志》和《姓氏錄》,透露出唐朝怎樣的門戶之見?

不僅如此,武則天執政以後,更開展了一系列專門打擊世族地主的措施,她将原先太宗發放《氏族志》全部收回焚毀,對于那些執意攀比身份門第的官吏也給予嚴重打擊,這一點可比太宗時期要做的更加徹底。

當時宰相李敬玄取了三位山東士族的女子入門,武則天直接将他扁逐出京。

對于那些出生寒門的庶族,武則天更是頒布了一些幫扶政策,通過嚴格的科舉考試,選拔一批出身寒門的庶族子弟。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的門戶之見,在唐太宗年間開始出現一個必然的缺口,否定這些高門世族的特權;到了唐高宗年間,庶族已經完全取代了高門貴族。

參考資料:

《唐代〈氏族志〉與〈姓氏錄〉的比較刍議》

《唐太宗新舊思想觀念的沖突》

《從貞觀〈氏族志〉到顯慶〈姓氏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