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以抗日戰争為例,詳解項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漢三年(公元前204)年五月,在西楚霸王項羽的全力猛攻之下,荥陽眼看是守不住了,劉邦乃采用陳平金蟬脫殼之計,讓大将紀信冒充自己出城投降,而自喬裝易服,從西門覓隙出城,逃奔關中而去。

以抗日戰争為例,詳解項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至此,荥陽已成案上魚肉,項羽不忙吃,他命鐘離昧繼續圍城,自己卻親率銳騎,向成臯攻去。

因為,項羽的另一個老冤家英布,還守在成臯,沒吃上大魚吃條小魚也不錯。

英布平生最怕項羽,也沒臉見他,于是不等項王兵至,就棄城而逃,追随劉邦去訖。

項羽進入成臯,登上城樓,望着英布遠去的塵土,大歎:真是個沒卵用的家夥,寡人從前白看重你了。

與此同時,劉邦已回到了關中,召集兵馬,準備卷土重來。

荥陽一戰,漢軍又損兵十餘萬,沒有新生力量補充,這仗沒法接着打下去。

于是,蕭何又幫劉邦征來十幾萬兵,讓他帶到前線去當炮灰。

可憐的關中百姓,殺了一批又來一批,項羽殺了又殺,沒完沒了,何時才是一個盡頭。

以抗日戰争為例,詳解項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有個叫袁生的謀士向劉邦建議,項王勢大,不如兵出武關,引楚軍南下,而後深築高壘,堅守不出,以緩解荥陽壓力。

劉邦深以為然,于是兵出武關至宛(今河南南陽市)、葉(今河南葉縣西)間,彙合從成臯逃來的英布敗軍,往北招惹項羽來攻。

以抗日戰争為例,詳解項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項羽果然受不了刺激,立刻率大軍南下,欲尋劉邦主力決戰。劉邦卻堅壁清野,任憑項羽挑戰,就是不出,反正宛葉離關中近,糧草易運,不怕你圍,看誰耗的過誰。

敢于正面硬抗西楚戰神,雖屢戰屢敗,幾年間弄得自己“身被大創十二,矢石通中過者有四”,卻依然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從未一刻想過留在關中躲清閑——劉邦此人,還真是一個難纏的對手。項羽最終敗在他手中,也算是不冤了。

但如果楚軍持續進攻,宛葉估計也撐不了太久。然而就在此關鍵時刻,楚軍的後方出問題了,結果大好形勢,還是功虧一篑。

原來,在彭城以北的梁地,活動着一個搗蛋鬼,經常給項羽搗蛋,項羽本來沒把他放在眼裡,卻沒想到小搗蛋也能掀起大風浪。

這個小搗蛋鬼,就是彭越。

以抗日戰争為例,詳解項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彭越本是活躍在梁地的一支獨立武裝,先投齊王田榮,結果田榮被項羽幹掉,後投漢王劉邦,結果劉邦又在彭城大敗,彭越也跟着倒黴,不得已逃到黃河沿岸潛伏下來,在鄉鎮之間四處打遊擊。這支遊擊隊,在楚漢大戰時經常襲擾楚軍後方的運糧線,而且打完了就跑,十分之搗蛋。

以抗日戰争為例,詳解項羽輸給劉邦的真正原因

這樣的小啰啰,本來根本就不配項羽親自出馬。可當楚軍全力西進荥陽,特别是項羽統領楚軍精銳南下武關後,彭越感到機會來了,于是趁着楚後方空虛,突然發飙,領兵渡過泗水,穿行薛郡,千裡繞行到彭城東南面,擊敗楚将項聲、薛公,一舉攻下楚後方重鎮下邳(今江蘇邳縣),直接威脅楚都彭城之安全。

彭越是中國曆史上公認的遊擊戰鼻祖,他的遊擊戰法的成功,也讓後世認識到,開辟敵後戰場,對于一場曠日持久的戰争是多麼的重要。

另外一邊,項羽聽聞老窩危險,當然再也待不住了,于是他命手下大将終公留守成臯,而獨自帶兵殺向彭越。

項羽是無敵的,彭越很快被他擊敗,于是帶着遊擊隊趕緊撤退,又流竄回東郡的黃河岸邊,繼續打他的遊擊,繼續騷擾楚軍的運糧線。

項羽是無敵的,但他手下的将領似乎并非如此,項羽方走,劉邦就攻了上來,打的終公落花流水,成臯重新落入漢軍手中。

事實上,項羽軍事集團的人才組建是極其失敗的,他手下的将領,沒一個能像劉邦手下的韓信、彭越、英布那樣能獨當一面,他再無敵,也無分身之術,要麼就被漢軍各個擊破,要麼疲于奔命、首尾難顧,最後焉能不敗。

打個并不太恰當的比方,項羽好比就是那二戰時的日軍,實力雖強,戰線卻拉的太長;劉邦好比是國民黨,負責正面抵擋日軍的攻勢;彭越好比是共産黨,負責在日占領區後方打遊擊,騷擾日軍的運輸線;韓信則好比是美軍,負責掃清日軍的太平洋島嶼和東南亞殖民地。最後各方力量形成戰略合圍,則有了日軍無條件投降。

這便是持久戰的精髓,抗日戰争是以而日軍必敗,楚漢戰争是以而楚軍必敗。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