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借鴻蒙系統再度投石問路。
頭圖來源| 華為官方
作者| 丁唯一
編輯| 王 妍
經過一系列的預熱,12月23日,在華為的冬季旗艦新品釋出會上,首款鴻蒙汽車AITO問界M5終于亮相。
新車無疑是這場釋出會的重頭戲。作為AITO品牌的首款車型,問界M5定位于中大型豪華SUV,采用增程式動力總成,綜合續航裡程超過1000km。其最大的亮點就在于,這是首款搭載“Harmony OS智能座艙”的車型。
這也讓不少網友感歎,比起對車本身的關注,更好奇鴻蒙車機系統的表現。“這才是這款車的賣點和加分項。”
按照華為常務董事、消費者業務CE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餘承東的說法,這款車的外觀、内飾、性能,都按照百萬豪車的要求打造,不過卻給出一個相對親民的價格。新車分為後驅标準版、四驅性能版以及四驅旗艦版,綜合補貼後的售價分别為25萬元、28萬元、32萬元。
餘承東介紹,從24日開始,這款車将陸續登陸全國118個城市的華為門店,并在2月底實作交車。一位華為的銷售人員向未來汽車日報透露,除了進入華為門店,接下來AITO還将在北京設立品牌直營店。
1
離「造車」就差一步?
在這款車上,不難看出華為參與造車的野心。從智能座艙、音響,到家用充電樁上,除了汽車本身,幾乎所有的部件上都印有華為的logo。
釋出會現場,AITO問界M5不僅壓軸登場,還占據了最長的講解時間。餘承東站在兩台新車之間,像往常釋出手機一樣,滔滔不絕地介紹着車型資訊。
從外觀來看,AITO問界M5在前臉和大燈處都做了改進,更加貼合餘承東口中“智能化、時尚化、年輕化”的品牌定位。車身側面采用轎跑流線型車身設計,尾部流線型造型與保時捷的SUV車型十分接近,不少網友感歎稱看起來有些“保裡保氣”。
來源:華為官方
餘承東介紹稱,AITO問界M5的外觀設計由華為的工業設計團隊打造。上述工程師向未來汽車日報介紹稱,經過市場調研後發現,在目前豪車的顔色中,路虎和奔馳的綠色外觀非常受歡迎,是以AITO問界M5中也采用了松霜綠作為主打色。
而這輛車的精髓,就在于集結了華為在車上的所有能力。
AITO問界M5搭載了HUAWEI DriveONE純電驅增程平台,配合智能四驅電動系統以及精準油冷技術,可以實作百公裡加速4.4秒,這一水準甚至優于特斯拉同級車型Model Y(百公裡加速5.1秒)。
同時,作為首款搭載HarmonyOS智能座艙的車型,華為在智能座艙上的前沿技術也幾乎都在這款車上集齊,包括HarmonyOS車機作業系統、HUAWEI SOUND音響系統以及HUAWEI Share功能。
雖然這款車還是華為和賽力斯聯手打造,但種種迹象都表明,距離真正意義上的造車,華為隻有一步之遙。
根據此前AITO品牌釋出會資訊,這款車型從前期規劃、設計乃至後期的營銷、售賣均由華為一手包辦。一位華為工程師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雙方從今年2月開始合作,并且華為的員工也會到賽力斯母公司重慶小康股份駐場。
在此之前,華為和賽力斯的合作僅僅停留在“幫助車企賣好車”的層面。今年4月20日,餘承東出現在華為位于上海南京路的全球旗艦店,宣布賽力斯SF5成為華為賣車計劃裡的首款産品。
當這款車陸續出現在華為各地的旗艦店,從短期來看,憑借華為的流量以及線下管道,不難幫其打開初期的市場。“這家華為店開在南京路的盡頭,周末節假日都要排隊才能進去”,哪怕是上海的網約車司機,都對這家店的人流量印象深刻。
來源:未來汽車日報
不過抛開華為的濾鏡,賽力斯之後的市場表現并不盡如人意。
根據乘聯會資料,今年4月到10月,賽力斯SF5的銷量僅為5695輛。華為門店的一位銷售人員透露,盡管賣車業務4月就開始了,但前期一直處于鋪設管道的階段,“7月才漸漸鋪開。”
該銷售人員表示,對于本次推出的新車,内部對它的銷量預期是賽力斯SF5的三倍。不過即便如此,這距離餘承東此前定下的,2022年華為智選汽車30萬輛的銷售目标仍相差甚遠。這也讓不少關注者對本次釋出的新車的市場表現畫下一個問号。
2
華為不造車,那就離開華為去造車?
事實上,在汽車業務上“交朋友”不及預期的華為,其内部的汽車團隊也經曆着一番動蕩。
“人來人往”,這是最近一段時間以來,華為員工劉明旭最大的感受。
先是“大佬們”接連出走。近半年來,不少關鍵人才都相繼離開華為。包括陳奇(自動駕駛研發部部長)、姜軍(地圖與資料負責人)、佘曉麗(首席安全專家)、張曉洪(智能駕駛産品項目群總監)、彭學明(融合傳感負責人)等人。
劉明旭告訴未來汽車日報,上述人士在華為汽車BU的職級都不算低。華為普通員工職級在13級-22級之間,陳奇的職級“應該超過了20”。業務負責人則相當于一個項目的LM(Line Manager),意味着“手下管理了100-200人。”
從公開資料來看,2019年5月, 陳奇開始擔任華為自動駕駛研發部部長,是華為汽車業務的元老之一。
城頭變化大王旗。很快,劉明旭發現變動的大門順勢被拉開了閘。在兩位前上司相繼加入極氪和蔚來後,流傳在團隊裡的,還有4、5位進階工程師追随“老帥”的消息。
與此同時,華為汽車BU内部也有多次變動。7月,華為官方先是釋出公告免去原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智能駕駛産品部部長蘇箐的職位。兩個月後,華為汽車BU做出更大的調整。
由餘承東擔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EO,王軍擔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O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産品線總裁,卞紅林擔任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 CTO、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研發管理部部長。
并且,智能汽車解決方案BU總裁這一崗位被撤銷。調整後,COO王軍和CTO卞紅林都向CEO餘承東彙報。
李昂告訴未來汽車日報,餘承東接手後,對部門職能進行了重新劃分,“比之前劃分得更細,部門職能更明确,也就更好做事。”
不過還有另一重不确定因素在于,今年10月,36氪獨家消息稱華為計劃與全球汽車巨頭大衆集團組建合資公司,研發自動駕駛技術。随着合資公司組建,包括蘇箐在内的不少華為汽車的進階技術人才也将加入其中。
有知情人士告訴未來汽車日報,目前雙方還在談判階段,“到底去多少人也還在談,預計年底會有結果。”這也意味着不少員工又将面臨着新的選擇。
雖然華為在新車上傾注了大量的心血,但在上述人士看來,當下最緊迫的還有華為和北汽極狐的合作車型,推動阿爾法S量産,“不少測試計劃都被排在了項目清單的前列,随着後續幾家合作車企陸續量産節點臨近,事情隻會越來越多”。
為了填補人才流失的缺口,以及為後續更多的量産計劃作準備,李昂表示,華為汽車不僅在今年的校招中非常積極,為了能多招一些人,“現在還會重新聯系之前拒絕了的候選人。”
對于在汽車業投石問路的華為來說,其寄予厚望的鴻蒙系統能否被認可,就看AITO首款車型的表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