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從屌絲變高富帥的蒙古)

蒙古人是全世界公認的13世紀最強軍隊,建立的帝國之龐大在近代以前無人超越。不過,根據考古發現蒙古人也有過一段隻能用骨頭箭的悲慘歲月。

蒙古人的逆襲之路

作為一個屌絲,可以在物質上貧窮,但不能在精神上堕落。蒙古人吃盡了早期裝備不如人的痛苦後,對這塊非常重視。所有被蒙古人摧毀的城市,全部的居民都将被屠殺,但是工匠卻可以憑借自己的手藝幸免于難。在摧毀了花拉子模為首的中亞城市之後,蒙古人如願以償從屌絲變成了高富帥。

在以往,蒙古人被人稱道的隻有騎射技藝。這個也難怪,傳統的蒙古馬隻有1.3米左右,不但無法和阿拉伯馬和柏布馬這種世界名馬相提并論,連隔壁的河曲馬都能無壓力地碾壓它們。很多人看多了地攤文,以為蒙古馬在吃苦耐勞上比其他馬種強大,這是一種誤解。明代針對蒙古人寫得兵書《賽語》就提到蒙古馬并沒一些人以為的那麼能吃苦,一到冬天糧草不濟照樣不能打。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很多人眼中,蒙古馬簡直有了核能動力)

在歐亞大陸另一端的宋朝,也體會到了蒙古人那令人絕望的沖擊力。南宋在和蒙古商議夾攻金朝的時候,使節彭大雅趁機記錄下了當時蒙古軍隊的作戰方式。在宋人眼裡,蒙古人最可怕的不是他們的騎射技能和複合弓,而是他們手中寒光閃閃的有環刀。這種刀來自西域的穆斯林工匠之手,輕便犀利非常适合騎兵。蒙古人拿着有環刀沖鋒的身姿給全世界都帶去了深刻印象,各大文明在和其交過手之後,無一例外都選擇仿制它。歐洲工匠們通過模仿有環刀,造出了“蒙古鞑靼劍”也就是最早的馬刀。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最早的蒙古鞑靼劍)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1853年的制式馬刀)

有了好馬和好刀,自然要配置一身好盔甲才能成為優秀的具裝騎兵。而中亞除了盛産好馬和好刀之外,也是甲匠的故鄉。除了傳統的劄甲和鎖子甲外,中亞還有一種将甲片釘在布或者皮内的甲胄--明清時期通行的布面甲。

所有的甲胄都有一個永恒的難題,如何在兼具防禦力的同時,做到盡可能的輕便。除了14世紀以後才出現的闆甲在形制上做到了連成一體又輕又好外,其餘甲胄都無法攻克這個難題。但布面甲比起老式的劄甲還是有優勢的,通過将甲片釘在布上,穿上盔甲就可以像穿衣服一樣簡單,甲胄不複宋金時期的複雜。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上圖為明朝甲胄,下圖為宋朝,哪怕是外行也能看出雙方盔甲的路數不一樣)

這種穿戴友善又不失防護的盔甲很快就在蒙古軍隊中普及,并且在元朝統治時期取代了傳統紮甲。後世明軍也穿着這種蒙古人從西域引進的盔甲和日軍作戰,可見其實用性。

蒙古橫掃歐亞大陸的決勝利器

現在我們知道了,蒙古人的裝備幾乎全是西來貨,哪怕是他們引以為傲的戰馬也不乏汗血之類的中亞品種。不過,這些讓蒙古人在野外無往不利,卻無法攻克敵人的要塞和城鎮。如果說野戰尚且可以憑借“耐苦戰”“技藝精”等優勢彌補,那麼要塞攻守就是純粹的技術比拼。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法國勃墾地地區的Guedelon城堡,哪怕它已經破損也知道不好打)

最為中國人熟知的蒙古攻城,當屬襄陽之戰。作為抵擋蒙古大軍的橋頭堡,宋朝對襄陽城的防禦下了血本。它不但是中國少有的磚石城池,防禦力遠比一般的夯土城牆來的強大,還完全抛棄了過去的床弩守城法,給襄陽增築了四座砲台和十一條慢道。相信看過《指環王》或者《天國王朝》的讀者,應該了解了守城一方有投石機的話将會有何等優勢。

再加上襄陽城環水的自然環境,東亞地區的傳統攻城技術确實無可奈何了。因為在曾公亮《武經總要》中記載宋代中國使用有十六種抛石機,其中七種抛石機的制度、射程等為該書所詳載。它們在運用時,均用力太多,而所抛炮石之重量則甚微,隻有幾斤、幾十斤。僅就威力較大的“七梢炮”來看,射擊時拽手人數多至二百五十人,炮石的重量也不過九十斤,而射程才隻有五十步而已。對于占據優勢投射位置,城牆結構為磚石的宋朝守軍來說,這種程度已經不在話下了。

不過蒙古人和以往的所有敵人都不同,他有着更多的技術來源。早在元太祖時,就曾令薜塔剌海佩金虎符,為炮手,“征回回、畏吾兒以炮立功”。中統三年(1262年)李叛于濟南,薜塔剌海之子又領命以炮破其城。這說明在蒙古軍隊全面發動對南宋的戰争之前,已經有回回炮手進入中國。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伊斯蘭世界的配重投石機遠比東亞的人力投石機威力大)

至元四年(1267年)南宋降将劉整向世祖建議,若要滅宋,必須先取宋之軍事重鎮襄陽、樊城二地。第二年元兵就來到了襄陽和樊城外圍。第三年,兩城已被元軍緊緊圍困,然而因二城之間為漢水(襄陽在漢水之南,樊城在漢水之北),又有浮橋相通,宋軍隔江互為犄角,而且尚可互相呼應。元軍久攻不下,于是下令拆毀漢水浮橋,又在漢水中築一高台,上置弩炮,下設石囤五。

這樣以來,切斷了襄陽與樊城的聯系,兩城被隔絕開來,宋軍無法再由水路相援。然而元軍連續進攻多年,均由于宋軍的頑強抵抗,而未能拿下二城,蒙古人迫于無奈,乃再築長圍,企圖作久困之計。這時,熟悉西域情況的元軍主帥、畏吾兒人阿裡海牙以回回炮威力甚大,乃建議元世祖征西域回回炮前來助戰。于是忽必烈便“遣使征炮匠于波斯”。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的使臣到達波斯,請伊利汗阿八哈遣發炮匠,支援元軍最後吞并南宋的軍事行動。阿八哈遂派出身制炮世家,以善造炮而名揚西域的回回炮手旭烈(赫拉特)人亦思馬因和木發裡人阿老瓦丁前往中國。自此以後,大量的西域回回炮手開始陸續應征來華。

蒙古帝國如何練成了世界第一強軍

(在射雕英雄傳裡守衛襄陽的呂文煥被黑的很慘,但其實他還是抵抗了很久)

亦思馬因和阿老瓦丁大約在至元九年(1272年)初舉家馳驿來到大都,忽必烈“給以官舍”,二人奉旨制作回回炮。首門大炮造出時,世祖命在大都午門前試射,并親臨觀看,即至試畢,忽必烈大加贊賞,乃賜予二人衣物綢緞,以示獎勵。當時阿裡海牙久攻樊、襄二城正不得手,亦思馬因乃受命以其炮術前往助戰。樊城宋軍這時“以栅蔽城”,仍然進行頑強抵抗。亦思馬因至此,即以“回回炮擊之,立焚其栅”,至元十年(1273年)正月,樊城遂被元軍攻破。“阿裡海牙既破樊,移其攻具以向襄陽”,亦思馬因在襄陽城外經細緻觀察,乃根據地勢于襄陽城外東南角裝置了能發射重一百五十斤巨石的回回炮,待令射向城内。當阿裡海牙下命開炮後,“聲震天地,所擊無不摧毀,入地七尺。”由于炮攻的淩厲,守城的宋軍安撫使呂文煥為此而束手無策,最後自知不敵,決定獻襄陽城向元軍投降。

結語

唐以後中亞地區逐漸伊斯蘭化,中原王朝幾乎不可能再從中亞獲得沙陀人或者回纥人這樣優質的騎兵了,這也是宋軍被契丹人和金人死死壓制住的重要原因。蒙古人借着中亞政局紊亂,一舉占領中亞給自己的部隊帶去了一波全面的裝備更新,打下了稱霸世界的基礎。

對于中原而言,蒙古人入主中原在客觀上也帶去了最後一波來自中亞的武備更新,我們今天看到的明軍顯然更像蒙古人而非宋人。

那麼當蒙古人退出中原,衛拉特人卡住了西方通道之後,中原是否就徹底斷絕了外來支援呢?當然不是,明軍最強的軍團就是另一條通道輸入的結果,這支軍團是誰的?新的輸入通道又是哪裡?讓我們下回分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