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在我國曆史上,唐代長安城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都城之一。它所處的關中渭河兩岸曾經是曆史時期重要的建都區域,有個王朝和政權建都達餘年,是我國建都朝代最多、時間最長的區域。已有的研究都對其,在防禦上所處的有利位置予以了肯定。當然,此處建都如此之多、時間如此之長,絕非是單一的防禦優勢所決定的,經濟發展水準、生産條件、政治局勢的要求等也是重要的影響因素。??????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

一.唐長安城的曆史發展

唐長安城承自隋大興城,始建于隋初,後經兩朝不斷增改修建,成為同時期世界上最為宏大的城市。由于長安城面積過大,首次修建時間有限僅僅有九個月時間,其後的隋唐兩朝雖然經過了幾次大規模補建,但直至長安城被朱溫毀滅,其防禦設施一直不太完備。

加之長安城周邊優越的地形條件,統治者更注重城市周圍的防禦設施建構和軍隊布防,它的防禦體系也非常具有代表性,即城市本身防禦能力差,周邊防禦更重要。

長安城所在關中平原地區,主要為渭河沖積平原,地形比較平坦。其間有渭河東西貫通,南北有多條河流切割。從總體上說,渭河将關中地區切割為南北兩部分。北部開闊靠近黃土高原。

南部與秦嶺相接。北部有洛河、徑河等較大河流又把這裡切割為三大部分黃河與洛河之間,洛河與徑河之間,徑河直到關中西部。渭河南岸更加複雜,數十條河流從秦嶺發源流入渭河,将此地切割成非常細碎的小平原。長安城位于渭河、滬溺、洋水、秦嶺等共同圍城的小平原上。古人在關中平原進行了長期的建設,軍事交通情況非常便利。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2.長安防禦體系的建立

人們充分利用關中平原的微觀地理形勢,在關中平原上建起了比較系統的防禦體系。有唐一代繼承了這些防禦體系,并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曆史時期軍隊行軍主要靠畜力和人力,交通便利可以達到節省資源的目的,大大加快通行速度,提高便利程度。防禦一方則必須在交通線上預先設定防禦設施,達到遲滞進攻,甚至阻擋攻擊的目的。

長安處于關中中部地區,四面均有交通線。由于關中平原南北短、東西長的地理特點,長安城東西交通線路比較發達,南北的交通線也有多條,南達巴蜀、北通塞外。相比較而言,東西交通線更為常用,南北交通線在一些特殊時期作用顯著。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長安城周圍建有許多城市堡壘,它們依托交通線修築而成的。特别是對一些多條道路交叉點上更是建有大型防禦堡壘。這些城市堡壘主要集中在關中東西兩面,它們與關中的交通線路構成了一個較為完整的防禦網絡體系。

國曆史時期曾經出現過許多都城,這些都城有着獨特的地理環境。曆史時期有關都城的防禦問題已經受到了重視。不過,專門研究都城防禦體系的成果尚不多見。隻是在相關問題研究過程中如軍事戰争、地形地貌、人類建築設施、物産、政治、經濟等,或多或少的涉及到防禦體系。從已有的一些研究來看,每座都城都有比較獨特的防禦體系。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3.長安地理位置選址的形成原因

都城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是形成防禦體系的地理基礎,政治思想、軍事思想是形成防禦體系的思想基礎,武器裝備、建築材料等是形成防禦體系的物質基礎,國内政治局勢、經濟發展水準、人力資源狀況、敵對勢力方位是形成防禦體系的主要影響因素。

都城防禦首先表現在選址方面。曆史時期,都城選址己經有了豐富的經驗。史念海談到“都城所在地的選擇……,一般來說,自然環境、軍事以及社會基礎都應該考慮在内。”進而談到“軍事的防守條件是形成都城的一個必要的因素。

都城附近有了軍事防禦的憑借,就可以抗拒外來的進攻”譚其驟也曾談到都城選址軍事因素是其重要的因素,提出都城具有制内禦外的性質和作用。侯雨堅則指出了中國古代都城選址的内制外拓原則。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從整體上看,關中平原處于大河、高山的包圍之中,周圍地形險要,交通不便。關中平原也被灌流其中的幾條河流切割成幾個部分。關中南側的秦嶺山脈陡峻艱險,山高谷深,險要異常。夏秋季節的雨季和冬季下雪後道路泥濘、濕滑,更加難以通行。

秦嶺的南北交通線大多數是沿河谷地帶修建的,這些道路依山開路,寬度有限。有些在懸崖峭壁之上開鑿棧道,大多不易大規模行軍,可謂易守難攻。關中東側的黃河豐水季節流量大,水流湍急,隻能通過橋梁運輸部隊,冬季河角結冰可以通過,起到了阻隔敵對勢力的作用。

關中北面有黃土高原和諸多山脈阻隔,這些山脈連綿不斷,也隻有河谷地帶利幾通行。關中西面有數座高山阻擋,也對交通造成很大影響。

關中周圍的地形在很大程度上遲滞了軍事交通。在交通條件極為艱苦的曆史時期,軍事交通的便利性對軍事行動有極大的影響。像關中地區這樣四面交通均較困難的地區非常利于軍事防禦。其次,關中的艱險地形給防禦一方提供了可供建設軍事堡壘的優質資源。

對軍事堡壘來說,本身的堅固性與地形條件有效的結合起來更利于發揮作用。關中的高山、大河可以說是建設軍事防禦設施的理想之地,進一步提高堡壘的防禦效能。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當然,關中地區的地形特點對于軍事防禦來說也有兩面性。首先,關中地區雖然四面地形複雜,交通不便,對進攻一方不利,對防禦一方來說交通也造成很大困難。關中東西狹長,兩側調兵運距較長其次,關中地區軍事交通線路還是比較多的,四面都有通達的交通線,還有許多條迂回線路。

這就給防禦一方造成兵力分散的局面。如果不能清楚判斷對方的主攻線路,就會造成局部被突破的狀況再次,關中地區非常封閉,一旦進攻一方突破進來,回旋餘地不大,防禦一方要麼權力抵抗,要麼隻能退出關中。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4.長安地理因素對防禦體系的制約

人們利用自然地理環境構築起來的防禦設施将關中地區緊密的包圍起來。處在關中腹地的長安城可以充分利用地形優勢,處于進可攻、退可守這樣一個極為有利的位置上。當然,這種戰略地位優勢是相對的,很多情況下,長安城的位置也比較危險。

關中平原四周高山大河,中間平坦。一旦失去周圍關口之險,關中平原便無險可守,進攻者可以長驅直入長安。此時的長安城很容易成為孤城一座,四面無援,無法回旋。

而且,長安城本身的物資供應并不十分充足。即使在和平時期也經常因為自然災害等多種原因造成供應匾乏。一旦爆發戰事,運輸線路被阻,更加捉襟見肘。關中的位置靠近西北邊疆少數民族的聚居區。??????

唐長安城的防禦布置和地理選擇有何特點?

少數民族政權經常發動入侵戰争,唐初的突厥和唐末的吐蕃多次威脅長安。都城的地理位置要求使得唐廷必須加強對西北防禦,在西北地區布置大量的軍隊。不過有意思的是唐長安城并沒有被西北少數民族政權毀滅,卻是葬送在關東諸侯的手中。從安史之亂的蹂踴,到朱全忠最終的拆毀,關東諸侯最終将唐長安城這座壯麗的都城埋葬了。

唐王朝十汾重視關中周邊關口建設,并且對這些關口按照重要程度進行了分類。京城四面關有騷道者為上關,上關六京兆府藍田關,華州撞關,同州蒲津關,岐州檄關,隴州大震關,原州隴山關。

餘關有騷道及四面關無騷道者為中關,中關一十三京兆府子午、駱谷、庫谷,同州龍門,會州會甯,原州木峽,石州孟門,岚州合河,雅州鄧萊,彭州蠶崖,安西鐵門,興州興城,華州渭津也。京城四面關口品秩高表明王朝對此處防禦的重視程度。

對統治者來講,都城防禦是國家防禦的核心,在思想上更為重視,在建設上更為系統。也正因為如此,唐長安城才能曆經六次淪陷而不倒,成為世界頂級的都市象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