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孫武鐵面無情、賞罰得當、令出必行,使吳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齊國人孫武,是春秋末年偉大的軍事戰略家。他的祖父是田桓子的次子,因為他讨伐莒國有功,齊景公将樂安封為其采邑,并且賜姓孫氏,是以而與田氏分離,另立了宗族。

孫武的父親也是齊國大夫,是以孫武從小就出生在貴族世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其曾祖父和祖父都是領兵作戰的将軍,使孫武從先輩那裡學到了許多戰争的知識,這為他後來撰寫舉世聞名的兵學聖典——《孫子兵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孫武鐵面無情、賞罰得當、令出必行,使吳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東周列國·春秋篇》孫武劇照

這部兵法受到吳王阖闾的喜愛和追捧,吳王阖闾為了要試試孫武的本事,曾要求他以宮女來演練。而孫武并不因為操練者是宮女,就小看了她們,他認真地将一百八十位美女分成兩隊。

《史記·孫子吳起列傳》有精彩的描述:“孫子分為二隊,以王之寵姬二人各為隊長,皆令持戟……乃欲斬左古隊長。吳王從台上觀,見且斬愛姬,大駭……遂斬隊長二人以徇。用其次為隊長,於是複鼓之。婦人左右前後跪起皆中規矩繩墨,無敢出聲。”

《吳越春秋》中也有與《史記》相類似的記載,不過多了伍子胥“七薦孫子”一段。伍子胥深知孫武善于兵法,是以将其推薦給吳王。殊不知孫武兵法的精神,就在于講求軍紀,不容有一點的馬虎,縱然他面對的是女性,在他看來,隻要接受了君命,就會如同軍人一般對待。

孫武鐵面無情、賞罰得當、令出必行,使吳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東周列國·春秋篇》宮女劇照

是以,當孫武接受吳王的授命之後,他并不管面對的是一支什麼樣的軍隊,統統嚴陣以待,但他并不會作出無理的處罰。其軍紀一定是在确定屬下都完全知曉的情況下,才予以執行,是以當第一次宮女們不聽指令時,孫武認為原因是她們對指令尚不娴熟,以緻無法切實達成要求,于是他再三令五申,務必使每個人都明确知曉軍紀。如果此時,仍然有違反者,那麼他就會執行處罰,而且絕不改變,即使君王求情,他也不接受。

從這一點看,孫武的鐵面無情,正是軍紀嚴明的最佳保證,因為軍紀嚴明則軍隊勇死,則戰無不勝,攻無不克。是以當孫武整軍完畢,向上報告時說:“兵既整齊,王可試下觀之,唯王所欲用之,雖赴水火猶可也”。

隻可惜吳王還沉浸在痛失愛妾的傷痛之中,全無閱兵之心,難怪孫武會說:“王徒好其言,不能用其實。”

《孫子兵法》中除了戰術運用、戰略方法之外,尚有孫子的軍事思想和主張,他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等等這些,都被認為是高度智慧的軍事思想。

孫武鐵面無情、賞罰得當、令出必行,使吳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除此之外,孫武也十分重視賞罰。《孫子·軍形》雲:“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為勝敗之政”。

所謂“保法”就是要健全和加強法制,以保證官吏的清廉和軍隊的建設。法令的切實執行,可以說是軍隊建設的保證,也是作戰成功的基礎。

善于用兵的人,能夠修明政治、堅定信念和保有法則,不僅使法令順利推行,而且要明确地運用賞罰,這些都是擷取勝利的關鍵。孫武在《作戰》篇中提到:“車戰,得車十乘以上,賞其先得者”,可見,這就是一種激勵軍心的獎賞政策運用。

然而,運用獎賞必須得适當,不能太過。《行軍》雲:“卒未親附而罰之,則不服,不服則難用。卒已親附而罰不行,則不可用”,這就是在強調處罰必須運用得當。如果士兵在尚未親近及附從長官之前犯錯,就施以重罰的話,那将會引起他們的反感,以緻難以指揮運用;但是,當士兵們已經對長官有了附從的信念之後,他們再犯錯,如果姑息不罰,則會導緻紀律廢弛,難以緻勝于戰場。

正因如此,對于士兵的訓練,必須既有精神教育,又得紀律刑罰,使士兵們養成絕對服從的信念,最終才能夠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孫武鐵面無情、賞罰得當、令出必行,使吳軍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孫武切實地做到了令出必行,《史記》中記載:“吳用孫武,申明軍約,賞罰必信,卒伯諸侯”。而孫武輔佐吳王阖闾,數次都将楚國打得落花流水。

吳王阖闾三年時,他與孫武、伍子胥、伯嚭領兵伐楚,攻下了舒地。吳王阖闾本欲趁機攻入郢都,但是被孫武勸止。四年,再伐楚,攻下六和灊這兩個地方。六年,楚國派囊瓦來伐,結果被吳軍痛擊,大敗楚軍于豫章,還害得楚國損失了居巢一地。九年時,吳王阖闾欲再伐楚,孫武建議吳王必須先取得唐、蔡兩國的協助。于是三國共同攻打楚國,一直攻到了漢水邊。

吳、楚兩軍隔着漢水對陣,而後,吳王的弟弟夫椒發動攻勢,大敗楚軍,吳王阖闾趁勢追擊攻到楚國首都——郢都。雙方五次交戰,楚國皆敗,最終造成楚昭王的狼狽出逃。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