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譽為“陳赓司令員的拳頭”的陳康,成為名将陳赓的部下是在1940年10月。在此之前,陳康在129師随營學校任營長兼主任教員。

當時,陳赓是386旅的旅長兼太嶽軍區司令員,轄有第772團、第16、第17和第18團。陳康之是以能調到386旅,是正是因為他的軍政素質過硬。他在随營學校負責帶隊的學員隊在考核中曾獲得了六項第一,是以師部就把他調到了陳赓旅擔任第17團的副團長。
陳康是湖北武穴人,1910年生,17歲時參加村赤衛隊,後參加縣遊擊隊,1930年加入紅3軍團第8軍第4縱隊,成為一名正式的紅軍戰士。後來部隊被編為紅15軍,最後編入紅四方面軍,成為紅31軍第91師276團的一名團長,這一年他已經是26歲的青年了。
陳康讀書不多,但他聰明好學而且責任心強,作戰時又敢于沖鋒陷陣,在他還在任班長時,就有“打不的班長”之稱。是以,上級也有意培養他,兩次選送到紅軍大學進修學習,是以他邊打仗、邊行軍、邊學習,認真鑽研戰略戰術、黨的建設等課程,軍政素質一次比一次提高。
抗戰全面爆發後,從“抗大”畢業後的陳康被配置設定到了新四軍工作,擔任任竹溝補充營營長、軍部政治訓練隊隊長。由于陳康渴望回到老部隊工作,于是在次年又調回了129師随營學校任教員。
這次,他調到陳赓的386旅任副團長後,很快就立下不少功績。有一次,陳康在帶隊執行護送任務時,山西交城縣都溝村以西山地上與日僞軍相遇,部隊在陳康的指揮下,采取靈活的戰術,擊斃擊傷日軍達110餘人,還俘虜11人,是以陳赓對他能臨危不懼、沉着作戰的指揮藝術,非常的欣賞,不久就升他為17團長。
到了1942年5月,陳赓又把陳康調任772團團長,從此成為了陳赓司令員打擊日寇的一隻拳頭。
大家都知道,772團是八路軍改編時的老部隊,是八路軍的主力團。當時386旅就771團、772團兩個團,是陳赓旅長的兩隻拳頭。如果沒有出色的能力,陳赓是不會把他放到這個位置上的。當然,陳康不負陳赓的厚望,在後來的對日反“掃蕩”中,他多次立下大功,是以在陳赓的提名下,陳康升任太嶽四分區代司令員。
抗戰勝利後,陳康任晉冀魯豫軍區4縱13旅旅長。
在陳康漫長的軍旅生涯中,可圈可點的經典戰例有很多,但在筆者眼中最值得一說的是,他在1947年11月對國民黨李鐵軍第5兵團進行的“豫西牽牛”中采取的“挖坑增竈”法,直把李鐵軍兵團拖垮、打趴。
在中國古代有一個叫孫膑的齊國軍事家,他在指揮馬陵之戰時,就運用了退兵減竈誘敵深入的戰術。孫膑的做法是在退兵的過程中,第一天造十萬人的軍竈,第二天減為五萬人的軍竈,第三天減到三萬人的軍竈……他們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給敵人造成部隊在撤退的過程中兵員不斷減少的錯覺,以麻痹敵軍,誘敵至馬陵,最後讓輕敵的對手進入伏擊圈後,進而殲滅。是以,魏國大将龐涓就上了這個當,不但所屬精銳被殲,自己也不得不自殺了結。
那麼陳康的“挖坑增竈”是怎麼做的呢?
1947年11月,陳謝兵團剛剛南渡黃河到達豫西地區,但此時國民黨李鐵軍的第5兵團3萬多人就氣勢洶洶地向陳謝兵團撲來。由于陳謝部立足未穩,陳赓決定派一支部隊僞裝主力,以迷惑李鐵軍部,引誘其南下尾追,而主力部隊隐蔽侍機而動。
這被稱為“豫西牽牛”誘敵任務,就交到了陳康身上,除了自己的第13旅之外還給了8縱的25旅總共6000多人,歸他指揮。
6千人去牽一個3萬人的“牛”,一旦搞不好,不但牽“牛”不成,反被“牛”傷。是以,這是一次鬥智鬥勇的行動,為此,陳康他們終于琢磨出了一個誘敵深入的“挖坑增竈”牽牛法。
你們國民黨軍不是要找我們主力打嗎?我們就裝成主力,而且把他裝得越大越好。
然後,陳康在指揮部隊南下的路上,訓示部隊大造聲勢,行軍部隊故意分成一小群從多路,形成寬大正面向前推進,一時間在大路、小路上,大家看到的到處是解放軍部隊。進駐村莊時,讓連隊連隊牽着騾子、馬匹不斷進出,繞道傳回,再次、三次進出該村子。
在宿營時,他訓示大量地挖坑增竈:連裡修一個,排裡修一個,班裡再修一個,有的班甚至修了好幾個。做飯的做飯,燒水的燒水,不做飯不燒水的,也要燃起幾堆火。
就這樣,他們營造出了一個大部隊在行動的迹象,終于迷惑住了李鐵軍,讓他以為這回總算逮上共軍主力了。于是,此後差不多每天都是第13旅在前面“牽”,李鐵軍他們在後面跟,停停走走,走走停停,相距遠不過半天路,近不過三五裡,有時甚至隻是一河之隔。就這樣,一直把李鐵軍這隻“大牛”牽到了伏牛山區裡。
直到了11月底,陳謝兵團主力在破擊平漢鐵路中大勝,李鐵軍才發覺上當,馬上回撤東援,然而晚了。牽牛的陳康部已經轉變為追牛人、殺牛人,在西平縣祝王寨、金剛寺他們終于被我軍包成了“牛肉餃子”。
陳康的“挖坑增竈”與孫膑的“退兵減竈”,做法上看似相反,卻有異曲同工之妙,其目的都是為了迷惑和麻痹敵人,以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那麼,陳康後來如何了呢?
後來,陳康升任第二野戰軍13軍副軍長,率部參加了淮海戰役、渡江戰役和解放大西南各大戰役。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2002年5月23日去世,享年92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