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羅馬帝國的餘晖:取得沙隆會戰的勝利,後維持各方勢力的均衡

古代大帝國的末期,往往是對内難以維持宮廷權威、對外無力抵禦外患,隻能在内憂外患的交困中,走向帝國的覆滅。

不過,在這一時期内,大帝國也會偶有閃光之處,不然,一個毫無威懾的王朝,其滅亡乃是分分鐘的事情。而沙隆會戰,便是西羅馬帝國在其覆滅前夕,在曆史上留下的、最後的輝煌一戰。

此戰,西羅馬軍團在大公埃提烏斯的統領之下,聯合衆多蠻族部落,一舉戰勝了被後世稱為“上帝之鞭”的匈人國王阿提拉,保住了西羅馬帝國,維持了歐洲地區各大勢力間的均衡。

對于埃提烏斯來說,在确定赢得沙隆會戰勝利之後,如何應對西哥特人的威脅,成為了西羅馬宮廷的首要任務。為了制衡西哥特人一家獨大的情況,埃提烏斯決定放過被包圍的阿提拉,以維持三方勢力間的平衡。

西羅馬帝國的餘晖:取得沙隆會戰的勝利,後維持各方勢力的均衡

當時對于阿提拉來說,沙隆會戰的失敗,不僅導緻自己沉陷重圍,還讓匈人失去了衆多的蠻族盟友。在阿提拉被圍困時,之前臣服在其王座之下的各蠻族部落,少有出手援助者。

他們的袖手旁觀,意味着匈人不僅在士氣上難以對抗西哥特-西羅馬聯軍,在更為關鍵的士兵人數上也處于劣勢。

不過,在阿提拉的帶領之下,匈人以大車建構了堅固的防線,用箭雨射殺敢于接近的任何敵人!盡管,西哥特人在王子托裡斯蒙德的指揮下,曾數次進攻,但面對匈人的頑強固守,難以突破,隻能無功而返。

隻是,面對占據實力優勢的敵人,阿提拉清楚地知道,自己防線的崩潰隻不過是時間問題。為了防止出現自己被俘受辱的情況,這位匈人國王抱有自裁的決心!

西羅馬帝國的餘晖:取得沙隆會戰的勝利,後維持各方勢力的均衡

但,從後期的事情走向來看,阿提拉國王非常幸運地撿回了一條命,當然,也可以說阿提拉安然地傳回駐地乃是必然。而原因就在于西哥特人與西羅馬宮廷間并不團結,雙方互相對抗了數十年,隻是因為匈人過于強勢,才暫時聯手一緻對外。

當阿提拉戰敗之後,雙方聯合的基礎便不再存在,西羅馬宮廷開始想辦法壓制強勢的西哥特人。在羅馬人實力不足的情況下,如何應對強勢的西哥特人呢?

埃提烏斯想到了借助阿提拉的力量,制衡西哥特人。不然,一旦西哥特人在王子托裡斯蒙德的帶領下,消滅了阿提拉,驕橫的西哥特人将會成為西部宮廷的噩夢。

為此,在西哥特人進攻阿提拉無果之後,埃提烏斯提議召開軍事會議,并在會議中提出使用圍而不攻的辦法,困死阿提拉。對于他的提議,西哥特人十分不滿,他們覺得這個辦法過于耗費時間,希望能夠集中優勢力量,一舉剿滅反抗的匈人。

西羅馬帝國的餘晖:取得沙隆會戰的勝利,後維持各方勢力的均衡

不過,很快西哥特人便改變了想法,當時的早已在戰争中獲得衆人認可的王子托裡斯蒙德很快下令,大軍開拔,傳回西哥特王國宮廷。

之是以會這樣,源自埃提烏斯的勸說。

這位西羅馬帝國的統帥,建議托裡斯蒙德趕快回到國都圖盧茲,不然,他的弟弟可能會圖謀王座。此戰,西哥特國王狄奧多裡克戰死,王國需要一位新的國王,若他因阿提而長時間無法傳回國都,王國可能會被他的弟弟竊取。

相信這個局面是托裡斯蒙德所不願看到的,為此,西哥特人在王子的帶領下很快撤回。而埃提烏斯在失去西哥特人的支援之後,已然沒有實力剿滅匈人,雙方各自安靜地龜縮在自己的營地。

戰場的寂靜,讓阿提拉精神緊繃,一度懷疑對方有什麼陰謀。不過,經過幾天的确認之後,阿提拉在确定對手沒有重新進攻自己之後,便走向大車的防線,帶領剩餘的匈人離開了沙隆平原,撤回到了出發地。

西羅馬帝國的餘晖:取得沙隆會戰的勝利,後維持各方勢力的均衡

随着西哥特人和匈人離開,這一場決定歐洲地區歸屬的大戰,終于落下了帷幕。從匈人入侵到灰溜溜地撤離,除了留下數以萬計的屍骨外,阿提拉毫無收獲。此戰也成為了阿提拉征戰一生的最大的敗績,銘記于史冊。

感謝各位的關注支援,歡迎點贊、評論與轉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