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從未吸取任何教訓

你準備先看哪篇熱文 : 明朝那些事兒 裡面的曆史都是真的嗎|慕容複要恢複的大燕國有多奇葩|極簡中國遊牧民族史|古人木有套套,怎麼避孕|國外曆史書吹水的現象很嚴重|我們為什麼要放棄永生 | 關注立刻馬上看>>

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從未吸取任何教訓

嘉靖皇帝

01

明朝嘉靖年間,有個人叫陶仲文,八十多了仍然行走如飛。

嘉靖知道後,就問他養生的辦法。

陶仲文回答說,他養生的方式就是每天飲用朝露。

嘉靖聽後,立即命宮女每日在禦花園采集朝露。

可采露這活,很折磨人,宮女大半夜就得去樹下等着,一站就是半夜,大冬天的又容易着涼。

于是采露就演化為一種對失職宮女的懲罰,那些讓嘉靖厭倦失歡的嫔妃,也往往被趕入采露的隊伍,王甯嫔便是其中之一。

02

王甯嫔以前善于迎合上意,能誦青詞,曾獲嘉靖獨寵。

但花無百日紅,嘉靖後來移愛更加年輕漂亮的曹端妃。

失寵的王甯嫔妒意漸濃,背後說了不少曹端妃的壞話。

曹端妃知道後就在嘉靖面前添油加醋地一番哭訴。

嘉靖大怒,便叫來王甯嫔罰她去采朝露。

采朝露的人裡,有兩個老宮女叫楊金英和邢翠蓮,兩人很快與王甯嫔結成了患難之交。

之後被嘉靖懲罰來采露的人越來越多。

不僅如此,嘉靖還聽信方士,說少女的經血能煉丹。

為了采取經血,嘉靖下令強迫宮女服藥催經。

不少宮女因為失血過多而死。

終于有一天,這些受盡摧殘的宮女再也受不了了,她們在王甯嫔和楊金英、邢翠蓮帶領下,決定做一件驚天動地的事——刺殺嘉靖。

行刺的方法很簡單:

在夜間趁嘉靖熟睡的時候勒死他。

方法雖然簡單,但實施起來卻很困難。

明代的皇帝通常睡在乾清宮,而嫔妃晚上如果要侍寝,就臨時居住在乾清宮後面的暖閣内。

暖閣共九套,分樓上樓下,有樓梯相通,設定大床27張,皇上可随意選擇閣和床。

因而一般人很難确定的知道皇帝睡在什麼地方。

但王甯嫔是個聰明人,她知道嘉靖專寵曹端妃後,經常住在她的翊坤宮。

而每到淩晨,曹端妃就要去禦膳房調制甘露和參汁,給嘉靖喝。

是以那時候,寝宮裡隻有嘉靖一個人。

03

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1542年11月27日)淩晨,16名采露宮女悄悄溜進了翊坤宮内,和預先設想的一樣,隻有嘉靖一個人在呼呼大睡。

說時遲,那時快,16名官女一擁而上:

楊金英負責拿繩子勒住嘉靖;

邢翠蓮則用黃绫布堵住嘉靖的嘴。

随後大家拉繩的拉繩,壓腿的壓腿,恨不得嘉靖馬上就去死。

可謀殺這事畢竟不是小孩過家家,大家又都是生手,是以心裡十分緊張。

這一緊張,就出事了,有個叫張金蓮的宮女突然害怕起來,跑去告訴了方皇後。

方皇後聞信大驚,匆忙領人來救。

衆宮女見事敗露,四散躲藏,但有張金蓮的指認,很快就被一一抓獲。

嘉靖皇帝也因方皇後救駕及時,而大難不死。

04

參與謀逆的宮女很快被審問。

最先受審的是楊金英等10名直接參與者,酷刑之下很快就供出了王甯嫔。

王甯嫔被立刻拿來,供認不諱,但她又攀扯上了曹端妃,一心要拉她下水當墊背的。

曹端妃哭喊冤枉,死活非要見嘉靖。

可此時的嘉靖仍然驚魂未定,根本無心處理此事,于是批令此案全由皇後裁決。

方皇後對嘉靖獨寵曹端妃也早就不滿,決定趁此機會除掉曹端妃

于是,方皇後下令,所有宮女不問主從全部淩遲處死。

至于曹端妃、王甯嫔也一并處斬。

05

大難不死的嘉靖,起初對方皇後的處置很滿意。

可一旦他冷靜下來,就發現此事實在蹊跷。

嘉靖怎麼也想不通平日勤謹溫順、深受自己愛寵的曹氏,會參與逆謀。

于是他把參與審理此案的張佐叫來,詳加詢問。

張佐細細的向嘉靖禀報了此案的細節。

王甯嫔的攀扯,曹端妃的哭喊冤枉,方皇後的冷酷用刑和匆促結案,端妃在臨刑前絕望與抗争……

當所有一切都結合起來後,嘉靖明白了這裡面的重大冤情:失意的甯嫔故意選擇在端妃宮中行刺,目的就是為了把曹端妃拉下水。

而早懷嫉妒的皇後則順勢下手,殘忍地殺害了無辜的端妃。

在這場刺殺行動中,隻有曹端妃是無辜的。

至此,嘉靖開始對方皇後産生恨意。

不久他就搬到了西苑去住,再也不駕臨方皇後的乾清宮。

方皇後雖然一同遷居西苑,但是宮室懸隔,嘉靖又醉心于修道,皇後隻能一人獨守空房。

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十一月,西苑失火。

方皇後居住的宮殿很快被吞沒在了火海之中,有人請求去救皇後,可嘉靖不予理睬,任由方皇後喪生在了烈焰中。

方皇後死後嘉靖說了一句耐人尋味的話:

“後救我,而我不能救後。”

06

此後二十多年間,嘉靖帝依然癡迷修道,還是征選宮女替他采集朝露。

史書記載,刺殺行動十年後的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

“命京師内外選女十八歲至二十四歲者三百人入宮。嘉靖三十四年九月,又選十八歲以下者一百六十人”。

為嘉靖煉丹的道士也直言不諱表示,這些宮女都是為嘉靖煉丹藥服務的。

看來刺殺事件并沒有讓嘉靖長記性。

曆史給人的唯一教訓就是從未吸取任何教訓

人呐,總是好了傷疤忘了疼。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