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又到一年一度的聖誕節了,商家們很忙叨,年輕人很喜歡,當然最近這些年也開始有些聲音表示對過洋節的反對,尤其這個節還有鮮明的宗教背景,在一個以無神論為官方意識形态的國家,這就顯得挺格格不入。今天我們先不談這些争議,我們來談幾件聖誕節剛進入中國時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基督教的聖誕節這個洋節,是随着近代中西方的交流才進入中國的,至今也就一百多年的時間。而就聖誕這個詞來說,其實在近代以前,在中國也是有的。那古代中國的聖誕節是指什麼呢?為啥現在都沒人知道了呢?咱們今天一起來談談這幾個問題。

一、聖誕節是“西方冬至”?

要說聖誕節具體是哪一年進入中國的,這可能真不好統計,畢竟在古代社會也有過一些天主教的傳教士來中國傳教,他們有沒有在中國過過聖誕節?這個真不清楚。不過可以确定的是,聖誕節比較正式地進入中國,并逐漸由西人群體擴充到國人群體,這是近代以後的事兒。這其中作為最早開放的城市之一,上海肯定是首當其沖的。翻閱19世紀晚期的《申報》,就能看到挺多當時西方人在上海過聖誕的報道,不過這些報道都提到很有意思的一點,就是當時的中國人,把老外過的這個聖誕節,當做是“西方冬至”。為什麼會有這種認識呢?有這麼幾個原因。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首先就是時間接近。以公曆來說,中國傳統節氣中的冬至,一般都在12月21日或22日,雖然傳統中國用農曆,但冬至的日子是比較固定的。那麼聖誕節就固定在冬至之後的3-4天。中國的老百姓很自然地就會想到,這可能是西方人在過冬至了,比咱們晚幾天。

其次就是一些活動的内容。冬至在中國傳統上不隻是一個節氣,還是一個重要的節日,民諺甚至有“冬至大如年”的說法。而在曆史上的較長時期裡,因為冬至所在的十一月被定為歲首(周曆),冬至也就真的承擔了年的角色。雖然漢武帝定《太初曆》之後,以一月為歲首了,但冬至的特殊地位還是保留了下來。在冬至這一天,官方有祭祀活動、有宴請和放假,民間也有家庭的祭祖、團聚宴飲之類的活動習俗,甚至在有些地方冬至的重要性不輸春節。這些官民的習俗到清末的時候依然保留着。而聖誕節在進入中國之初,主要也是流行于在華的洋人群體。過節的時候這些洋人往往也會有一些集會、裝扮住所、家庭團聚會餐之類的活動,中國老百姓不懂這裡面的宗教内容,但看起來覺得和咱們中國人過冬至節差不多,于是就有了這種誤解。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冬至大如年

後來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越來越多的中國精英接觸到西方社會和文化,回國後又向更多中國人介紹,大約到了民國以後,聖誕節的本意才為越來越多中國普通人知道,人們開始稱呼它為“耶稣聖誕節”或“耶稣誕辰”等,簡稱是“耶誕節”。是以近些年新儒家的一些學者主張把聖誕節改稱“耶誕節”并恢複中國傳統的聖誕節,也是有一定依據的。至于中國傳統的聖誕節是什麼?咱們接下來再談。

二、中國古代的“聖誕節”

如果我們檢索中國古代的各種傳統文獻的話,會發現“聖誕”這個詞早在唐朝就有人用了,比如大詩人李白在一篇碑文中就寫道:“采天長為名,将傳之無窮,紀聖誕之節也。”當然可以想見,這個聖誕,和基督教的聖誕節不是一個意思。概括起來,中國古代用“聖誕”這個詞,一般有三種所指。

第一種就是皇帝或太後的生日。中國古代管皇帝都叫聖上,那聖上的誕辰自然就是聖誕了。前面李白那個聖誕之節說的就是唐玄宗的生日。也有些時候皇帝的母親太後的生日,也被稱作聖誕,宋代秦觀《代賀坤成節表》裡就有:“竊以聖誕當期,嚴秋在序……”之類的說法,坤成節就是太後的生日。把皇帝、太後的生日稱為聖誕或聖誕節,這種做法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不過中國古代關于皇帝的生日,其實先後有過很多種叫法,比如天長節、萬壽節、千秋節等等,聖誕節是其中的叫法之一,并非特别突出。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古裝劇裡的萬壽節

第二種用法就是在佛教、道教等各種中國傳統宗教裡,有一些重要的神仙、祖師之類的重要角色,他們的生日也被信衆稱作聖誕。這裡涉及的角色形象就非常複雜,因為中國古代是多神信仰麼,各種宗教譜系繁亂人物衆多,很多神仙大能的生日都可以叫聖誕,比如什麼“十殿閻君聖誕”“遮天大王聖誕”之類。後來一些民間的地方神祇,當地人在給他們供奉香火的過程中也補全了各種“人設”,包括生辰、經曆等等,于是這些地方神也有了自己的“聖誕”。

第三種就是孔子的誕辰了。孔子作為儒家的開山老祖,後世随着儒家學說的地位不斷崇高,孔子的地位也不斷拔高。曆朝曆代加給孔子的封号也是愈發的尊崇,宋仁宗之後孔子的後人更是被賜予了“衍聖公”的封号,孔子更是被曆代的讀書人和統治者們尊稱為“聖人”。明清以後,官方對孔子的尊崇達到無以複加的地步,清代更是将孔子的誕辰八月二十七日定為國家級的重大典禮儀式,成為了國家法定的“聖誕節”。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祭孔大典

三、中國的聖誕節為啥不見了?

中國傳統上的這三種聖誕節,在進入民國以後都逐漸地衰落了,以至于今天的很多朋友都沒有聽過。這當然也是有一些原因的。

首先說皇帝生日這種聖誕,1911年辛亥革命一聲炮響,正式終結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皇帝都沒有了,那所謂的“聖誕”自然就不複存在。後來雖然溥儀在僞滿洲國又苟延殘喘了幾年,恢複了所謂的皇帝制度,但我們都知道那就是侵略戰争下的畸形産物,也随着抗日戰争的勝利灰飛煙滅了。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傳統宗教的聖誕節不必多說,随着傳統宗教的式微一并衰落下去。至于孔子誕辰,則随着民國以後官方對孔子政治定位的變化而變化,但在海外的儒家知識分子中一直保持着一縷餘緒。近年來,随着國家對傳統文化的不斷提振,孔子的地位也一定程度上得以恢複,每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在孔子的故裡曲阜也開始有祭孔大典,成為了當地一個重要的文化活動。但重新将孔子誕辰命名為“聖誕節”,将基督教聖誕節改回“耶誕節”,這一提法一直局限在部分新儒家學者的小圈子裡,沒有形成更大的影響力。

對現如今絕大多數的中國群眾而言,聖誕節就是每年的12月25日,是一個西方的節日。

文史君說

回到開頭提到的争議:中國人要不要過聖誕節?這本來不是一個必須二選一的問題。但在現今的輿論場上,把本來不必二選一的問題強行讓讀者二選一,這是制造輿論撕裂的常見手段。對絕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可以按照自己的意願選擇過不過聖誕節以及怎麼過聖誕節。而在衆多反對過聖誕節的聲音中,有一種聲音很有迷惑性,他們認為:過聖誕節導緻中國的傳統節日(比如春節)遭到冷落,不利于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其實通過上文我們回顧聖誕節進入中國的過程,以及中國傳統“聖誕節”的衰退就能看出來,中國傳統節日的衰落,是因為大家過洋節嗎?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中國傳統節日的衰退,歸根到底是我們這些傳統節日,其節日的傳統文化内涵,日益遠離了現代人的生活環境。比如傳統春節的一些代表性活動,走親訪友、祭祀先祖、宗族團聚、宴飲娛樂,這些活動為什麼變得不再有吸引力,尤其是不再吸引年輕人呢?

這些問題解釋起來或許複雜,但最直覺的原因就是,每日被海量資訊洗禮,在消費主義文化中長大,過着城市裡的原子化個人化生活的年輕人,不習慣這些!而且,傳統節日的一些節俗活動,是有着世俗化的功能的。不管是精神層面的祭祀祖先,還是現實的宗族活動,都有着現實意義。但這種現實的意義在今天也在日漸消退。對越來越多的現代人來說,祭祖幹什麼?宗族有何用呢?

中國也曾有自己的“聖誕”?

是以說,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需要進行現代性的引渡。要發掘傳統節日中符合現代社會環境的要素,用符合現代人審美的方式呈現出來,用更現代化的方式把節日組織起來。否則的話,即便一紙法律禁止了聖誕節,人們也不會對老舊的春節提起什麼興趣的。

所謂的文化自信,關鍵是我們自己要講好中國故事,而不是讓講外國故事的人閉嘴。畢竟在如此開放的世界,你關得住誰呢?

參考文獻:

1、張博鋒:《“聖誕”在中國: 一個名稱背後的社會文化遷移》,《文化遺産》2014.1。

2、邵志擇:《從“外國冬至”到“聖誕節”:耶稣誕辰在近代中國的節日化》,《學術月刊》2012.12。

(作者:浩然文史·一鳴老師)

本文為文史科普自媒體浩然文史原創作品,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本文所用圖檔,除特别注明外均來自網絡搜尋,如有侵權煩請聯系作者删除,謝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