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當年紅軍臘子口戰鬥的重要性,聶榮臻元帥有一句高度評價的話:“臘子口一打開,全盤都走活了。”

臘子口位于甘肅疊部縣與岷縣的交界處,是從川西北藏民區到甘肅的重要通道。沿臘子溝兩邊向北延伸的山頭,在此仿佛合攏。由溝底仰望上去,山口隻有30多米寬,兩邊都是絕壁。臘子河從溝底流過,水流湍急,不能徒涉。在臘子口前沿兩山之間橫架着一座東西向的小木橋,把兩岸連接配接起來,是通過臘子口的唯一通道。
這一帶是甘肅軍閥魯大昌的地盤,在臘子口以南的康朵、黑紮一帶駐紮着一個旅。當紅一軍團的先頭部隊向黑紮山頭進攻時,在上邊的敵軍兩個連胡亂放了幾槍,扭頭就跑。這些守軍也摸不準到底來了多少紅軍,扔了部隊和電台,沿着江邊險路統統逃向臘子口,退到臘子口後面五裡的地方安營紮寨。
是以,臘子口守軍隻剩下國民黨新編第14師的兩個營。一個營扼守隘口,另一個營配置在隘口後邊的谷地。守軍在橋頭和山崖上構築碉堡,形成交叉的火力網。此外,敵人在臘子口附近地區還配置了兩個師,随時可以增援。
1935年9月12日,與紅四方面軍分開後繼續北上的中央紅軍到達臘子口。為突破國民黨的圍堵,中央決定突破這個有天險之稱的臘子口。接到指令的先頭部隊——紅一軍團的林帥聶帥決定把這個找臘子口的任務交給2師4團。
紅4團一直就是英雄團,先後參加了四渡赤水、智取三縣、搶渡金沙江、跨越大涼山、飛奪泸定橋、開辟雪山草地通道等戰鬥。這一次,他們通過正面強攻與攀登懸崖迂回包剿的戰術,經過兩天的激烈的浴血戰鬥,終于攻克臘子口天險,成為長征途中以弱勝強、出奇制勝的著名戰例。
本文要重點說的是這次戰鬥中三個人:團長、營長和一位立下頭功的不知姓名的小戰士。
那麼先說團長,團長叫王開湘。
王開湘是江西弋陽人,1908年生,1926年參加革命,赤色警衛團團長、紅十軍八十二團政委、紅十一軍三十二師師長兼政委、紅一軍團一師政委等職,長征時任紅一軍團2師4團團長。攻下臘子口後,到達陝西吳起鎮。1935年11月上旬,王開湘患傷寒病,逝于陝北羅漢川(也有人說他因不堪忍受病痛,王開湘用手槍自殺),年僅27歲。
負責臘子口攻擊戰的是4團2營。2營原來是紅四方面軍的部隊,1935年6月,一、四方面軍會師後,被補充到了紅一軍團2師4團2營。2營的營長是張仁初。
張仁初在紅四方面軍時是團長,調到紅一軍團後團長成了營長,營長成連長,但紅四方面軍的這些指戰員們服從中央和軍委的決定,都毫無怨言。
張仁初是湖北黃安人,1909年生,1927年參加紅軍,曆任紅4方面軍保衛局通江分局保衛隊隊長、保衛局保衛團2營營長、紅33軍98師294團團長。紅軍到達陝北後任紅1軍團2師4團副團長、2師5團團長。紅軍改編成八路軍後,又成了營長。在後來的抗日戰争解放戰争和抗美援朝戰鬥中,又從團長、旅長到軍長。1955年被授予中将軍銜,1969去世,享年60歲。
這位不知姓名的小戰士,有個綽号叫“雲貴川”。
4團接到打臘子口的任務後,決定由團長王開湘帶部隊迂回敵後,團政委楊成武率一個營正面主攻。
臘子口兩岸的峭壁近百米高,幾乎是直上直下,部隊如何能爬上去迂回呢?正為大家難時,一位苗族小戰士突然自告奮勇地說:我能爬上去。原來他在家時就經常爬上懸崖峭壁采藥打柴,練就了一手攀岩的絕技。
政委楊成武決定讓他試一試。隻見這個小戰士手持竹竿和繩索,輕盈地在岩石縫中步步登高,如同在耍一場驚險雜技。下面的人都瞪大了眼,緊張得不敢喘氣。終于,小戰士爬到了頂端,拴好了繩索,一條通向勝利的道路開辟出來了。
但是讓我們遺憾的是,這位為中央紅軍攻克臘子口立下頭功的小戰士,連一個姓名都沒有留下,大家隻知道他的綽号叫“雲貴川”。根據楊成武将軍回憶錄記述,這位小戰士隻有十六七歲,中等身材,眉棱、顴骨很高,臉帶褐黑色,眼大而有神……因為他入伍時沒有名字,戰友們就給他起了個名字叫“雲貴川”。
時至今日,“雲貴川”的下落依然成謎。
相關閱讀:
紅一方面軍單獨北上後,李特做了什麼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