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學生不同 填鴨式教學行不通</b>
<b></b>
除了解其他教師如何教學外,了解學生狀況亦很重要。這些狀況包括:學生教育程度,學習目的,喜歡的教學方式,風俗習慣,學習方式等等,因為美國的社群學院實行“開門辦學”,誰都可以來上課,是以“洋教授”每天所面臨的最大挑戰就是怎樣教好那些母語不同,國籍不同、基礎不同、年齡不同、學習目的不同,以及學習習慣不同的學生們。
如以學習目的來劃分,社群學院的學生可歸納為如下五大類:
轉學學生——因為社群學院的學費非常便宜,(一門課的學費比一本書還便宜)這些學生首先在社群學院學完那些可以轉到州立大學或其它大學承認學分的基礎課程,然後轉學繼續升造。這些學生大多是高中最後兩年的學生、高中畢業生和剛到美國不久的留學生。
大專文憑學生——以美國學生為主,年齡不等(從高中畢業生到成年人)這些學生以取得社群學院的畢業文憑為目标,其中一部分人畢業後找到工作,另一部分也有可能轉到其它大學繼續升造。
單科技能證書學生——以成年學生為主,這些學生以獲得社群學院各種單科技能證書為學習目标。這些單科技能證書一般隻需兩至三個學期就可獲得,而且在經濟景氣,勞力市場緊俏的時候,有這些技能證書的學生很容易找到相宜的工作。
在職進修學生——以在職從業人員為主,公司一般為他們繳付書本,學雜費用,進修後,根據學習情況,得到公司提拔或晉升。
再教育學生——以年紀較大的學生為主,學習目的不是為了擷取機關或取得學分,而是個人興趣和更新知識,這些學生中包括退修職工,家庭婦女或家庭夫男。
洋教書匠必須根據學生的不同學習目的。調整自己的教學方法。了解學生對教學方法上的要求和意見也很重要。除以調查表方式進行外,也可在各種非正式場合以聊天方式進行了解。
不同族裔的學生對老師的教學方法有不同的喜好。柯文是我C++程式設計課上的一位白人學生,學習成績在班上名列前茅,有一次在聊到他喜歡什麼樣的教學方法時,他一席之談,可以說代表這類老美學生的想法。
“我喜歡啟發式和引導式的、不喜歡照本演科式的老師。我覺得一個好教師應該知道學生在想什麼,需要些什麼,懂得什麼或者不懂什麼。教師應該啟迪學生的思想,激勵學生的創造性和想像力,而不是拘泥于某種人為的框框中。我覺得教師應該把講課的重點放在學生不懂,課本沒講清楚的地方。”
“我喜歡挑戰,向傳統方式挑戰。要我死守一套陳規濫習,就會覺得乏味無趣,很快就會喪失學習的興趣。如果沒有學習興趣,我甯可不去學,而不會在那裡瞎湊合。是以我最讨厭學校裡規定的某些莫明其妙的必修課。學這些課對我來講就像受罪一樣。”
皮特是我Java和C語言班上的另一位白人學生,學習成績偏下,當談到他對“洋教授”的期待時說,“從不同國度和文化背景來到美國教書,除應具有相應的專業知識外,了解學生,知道他們的需求;了解他們的苦衷,設法與他們溝通,這些在我看來比其它任何事情都重要。對學生不了解,不懂得他們在課堂外、學校外的生活和興趣,這種老師恐怕也教不好課”。
皮特還說,“有些外籍老師英語水準太差,進起課來聽不懂,或者要費很大勁才可以聽懂。我不明白為什麼這樣的人還可以請來講課?對學生的提問經常所答非問,所問非答,布置作業時要求含混不清,簡直讓我無所是從。但有些外籍教師就很會處理和彌補語言方面的缺陷,例如發講義和列印材料,寫黑闆,放投影,利用電腦軟體示範教學内容等等。這樣做起碼說得過去”。(待續)
本文轉自高永強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
http://blog.51cto.com/yqgao/179796,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