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第一章 大教堂與市集

Linux是颠覆性的,但是在五年以前(1991年)誰能想到,這些散布在世界各地的開發者僅僅依靠細細的網線相連,在業餘的時間裡就能開發出一套世界級的作業系統呢?

至少這讓我深感意外。我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加入GNU,作為第一批成員,至今已經在網上釋出了不少開源作品。而且一些現在被廣泛使用的軟體(nethack,Emacs的VC和GUD模式,xlife等等)也是我正在開發或協助開發的。1993年初我接觸到Linux的時候,已經緻力于Unix和開源軟體開發有十年之久了,至少我那時覺得自己很在行了。

然而Linux卻推翻了我的理論。當時,我已經宣揚小而專的工具、快速建立原型和演進式開發這些Unix概念好多年了。但卻還是堅信對于一些重要的軟體(作業系統和Emacs之類的大型工具),一旦項目進展到一定的複雜度之後就需要如同建設大教堂一樣統籌管理:由個别絕世的能工巧匠細細雕琢——時機不到,公測不出。[1]

而李納斯[2](盡早盡多的釋出,托以所有可托付之事,并且能包容到泛濫之地步)的開發風格實在令人詫異。相比建造大教堂時的虔誠和肅穆,Linux社群更像是一個熙熙攘攘的市集:這裡面混雜着不同流派和各種議程(Linux歸檔站點就是個絕佳的例證,任何人的作品都被收錄其中)。如果一個統一而穩定的作業系統能從這裡誕生的話,隻能說是一個奇迹,一系列的奇迹。

事實是——這種風格不僅可行,而且營運良好。這給了我很深的觸動。在摸索中,我不僅緻力于個案,而且嘗試探索為什麼Linux世界不僅沒有在混亂中分崩離析,反而以大教堂的建設者難以想像的速度茁壯成長。

到了1996年中,我開始略有所獲。碰巧得到了一個驗證這些理論的完美機會——我可以刻意的用市集的風格來運籌一個開源項目。我的确這麼做了,而且成果斐然。

接下來的章節,我将講述這個項目的故事。并借此提煉出一些對開源開發有益的格言。它們并非都始于Linux世界,但是我們卻能看到它們如何在Linux世界中得以印證。如果我是對的話,它們将幫助你準确了解是什麼使Linux社群成為優秀軟體的源泉。如果有幸,它們還可以助您提高效率。

譯者按:

1.公測,Beta。在軟體開發的測試階段的推出的第二個版本。相比第一個内測(Alpha)版本,測試人員範圍更廣但是隻針對漏洞進行修補,而極少對主體程式進行改動。

2.李納斯(Linus Benedict Torvalds, 李納斯·本尼迪克特·托瓦茲),著名黑客,Linux之父,Linux核心的發明人。著名的李納斯定理就是以其命名。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