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進入到1949年,擺在原國民黨軍隊及其将領面前的出路,無非有這麼幾條:第一是順應曆史發展趨勢,率部起義加入人民的隊伍;第二是趁早放棄武裝,向人民軍隊投誠,争取寬大處理;第三條跟着老蔣一條路走到黑,要麼退逃台灣,要麼頑抗到底,或戰死或俘虜。是以,在解放戰争中有很多的國民黨将領都選擇了第一條,如傅作義、程潛、陳明仁、,陶峙嶽、董其武、盧漢等等,後來他們都成為了我黨的朋友,得到了我黨的以誠相待,都有了善終。

當然,在龐大的國民黨體系中也有不少頑固不化的人,他們之上除了少數敗逃台灣外,在大陸的大部被我軍俘虜,成為戰犯。
接下來,龍叔要你說的這位國軍中将軍長,他不選擇起義,也不選擇投誠,在兵敗後他偏偏選擇了隐姓埋名,他改名換姓跑到鄉下準備娶個村姑,以期從此之後過個普通人家的日子,那麼後來的結果怎樣了呢?
這個人叫王淩雲。
王淩雲是河南汝陽人,出生于1899年。早年在北洋軍閥吳佩孚部當兵,沒想到他在軍旅生涯中一路飚升,到1930年已經升任為臨伊平自四縣剿匪總司令,同年4月他被張钫的國軍第20路軍收編,擔任第3師少将師長。加入國軍序列的王淩雲,先後被送入南京高等教育班、陸軍大學将官訓練班受訓,在淞滬會戰時被蔣介石擢升為第76師中将師長,可以說,他真是官運亨通。
在淞滬會戰中,王淩雲率76師官兵在福山鎮與與日寇激戰四晝夜,期間他身先士卒,赤膊上陣,打出了76師的威名,老蔣非常高興地把76師稱之為“福山部隊”。
此後,王淩雲率“福山部隊”轉戰于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南等地,無數次與日軍激戰,他先後參加了南昌會戰、桂南會戰和遠征軍的滇緬抗戰,成為一代抗日名将。
抗戰勝利之後,王淩雲升任為雲南警備總司令部中将副總司令兼整編第9師師長。後來随着老蔣挑起全面内戰,王淩雲被調到了中原戰場。
調到中原戰場後的王淩雲,也開始了他在軍旅仕途中的下坡路。
1947年11月,王淩雲因被老蔣指責為決心太慢、行動遲緩,被撤去整編第9師師長職務,調國防部中将高參,後在同年12月雖然被任命為第13綏靖區司令長官,但到了1949年初,王淩雲敗退到襄陽後,又被宋希濂奪權,隻得狼狽地來到四川,依靠張群、胡宗南,擔任豫陝邊區挺進軍總指揮兼豫西行署主任,布防在大巴山一帶以圖頑隅抵抗。
當1949年底,我解放大軍進入大西南之後,勢不可擋的戰局決定了在四川的國民黨軍人必須做出其人生的終極選擇,或起義或投誠或逃跑,上回龍叔說過曾擴情選擇的是出家當和尚,那王淩雲選了一條是什麼路呢?
王淩雲選的路确實與衆不同,竟是隐姓埋名,企圖找一個村姑結婚以逃脫曆史和人民的審判。
1950年初,王淩雲化名張克明在四川通江找了一村姑結婚,準備了其終生将做一普通百姓。想法是不錯,但你必須給曆史一個交代啊,當你受到了審判和懲罰後再做一個普通人也不遲啊。
後來,當村姑知道他的來曆後,便被村姑告發,成了我軍的俘虜,送進了功德林學習勞動,改造思想。11年後,王淩雲被特赦,終于可以安心地做個普通人了。之後,他先是在北京大興縣紅星公社蘋果園學習栽培水果技術,後到鄭州後出任河南政協秘書處專員。1968年9月的一天,他在受到沖擊後,竟離家出走,下落不明,甚為遺憾!
更多精彩文章:
淮海戰役中他被我軍俘虜,後寫了一篇研究文章得到優待,首批特赦
他是老蔣的愛将,49年他不起義也不去台,卻出家做和尚,結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