磁盤結構:
每個扇區為 512B
每個磁道劃分為 63 個扇區
邏輯磁頭(盤面)數設為 255 個
一個柱面的大小:255×63×512B=8MB
硬碟或分區的容量:柱面大小×柱面數
分區模式(MBR,Master Boot Record):
主引導記錄模式,也叫 msdos 模式。
硬碟的一個扇區(512B)作為 MBR 扇區,用來記錄引導程式和分區表。
分區表記錄隻有 64B,其中存儲硬碟上的每個分區資訊,一個分區記錄要 16B。
此模式支援最多 4 個主分區,最大容量為 2.2TB
分區模式(GPT,GUID Partition Table):
全局唯一辨別分區表
突破固定大小 64B 的分區表限制
最多支援 128 個分區,最大支援 18EB 的磁盤。
硬碟存儲容量表示機關及換算關系表:
機關
縮寫
換算關系
Kilo
K
1KB=1024B
Mega
M
1MB=1024KB
Giga
G
1GB=1024MB
Tera
T
1TB=1024GB
Peta
P
1PB=1024TB
Exa
E
1EB=1024TB
Zetta
Z
1ZB=1024EB
Yotta
Y
1YB=1024ZB
Nona
N
1NB=1024YB
Dogga
D
1DB=1024NB
Corydon
C
1CB=1024DB
計數機關:
個、十、百、千、萬、億、兆、(10^16 京)、(10^20 垓)、(10^24 秭)、(10^28 穰)、
(10^32 溝)、 (10^36 澗)、(10^40 正)、(10^44 載)、(10^48 極)、(10^52
恒河沙)、(10^56 阿僧祇)、(10^60 那由他)、(10^64 不可思議)、(10^68 無量
大數)、(10^72 Espana)
磁盤分區工具:
(1)fdisk,隻支援 msdos 分區布局。
進入分區工具:
[root@test ~]# fdisk /dev/sdb
a toggle a bootable flag 切換引導分區
b edit bsd disklabel BSD磁盤标簽編輯
c toggle the dos compatibility flag 切換DOS相容性标志
d delete a partition 删除一個分區
l list known partition types 列出已知分區類型
m print this menu 列印菜單
n add a new partition 添加新分區
o create a new empty DOS partition table 建立新的空兩個分區表
p print the partition table 檢視磁盤分區資訊
q quit without saving changes 退出而不儲存更改
s create a new empty Sun disklabel 建立一個空的Sun卷标
t change a partition's system id 更改分區的系統辨別
u change display/entry units 更改顯示/輸入機關
v verify the partition table 驗證分區表
w write table to disk and exit 将表寫入磁盤并退出
x extra functionality (experts only) 額外的功能(僅專家)
(2)parted,支援msdos和gpt分區布局。
檢視分區布局:
[root@test ~]# parted /dev/sdb p
align-check 檢查分區對齊
help 列印通用求助資訊,或關于 COMMAND 的資訊
mkpart 建立分區
move 移動分區
quit 退出程式
rm 删除分區
toggle 切換
check 對檔案系統進行簡單檢查
mkfs 建立檔案系統
mkpartfs 建立帶有檔案系統的分區
name 分區命名
rescue 挽救遺失分區
select 選擇裝置
unit 設定機關
cp 将檔案系統複制到另一個分區
mklabel 建立新的磁盤标簽 (分區表)
mktable 建立新的磁盤标簽 (分區表)
print 列印分區表/分區
resize 改變分區大小
set 改變分區标志
version 顯示版本
識别新的分區表:
當硬碟的分區表更愛後需要将分區表的變化通知Linux核心,否則在通路分區是可能會找不到準确的裝置。
使用一下三種方式可以重新整理:
partx -a 裝置路徑
partprobe 裝置路徑
reboot
格式化分區:
mkfs -t 檔案系統 裝置路徑
mkfs.檔案系統 裝置路徑
擴充Swap分區:mkpart logical ext4 上一個結束容量 這個結束容量
mkswap 裝置路徑:格式Swap分區
swapon裝置路徑:啟用Swap分區
swapon -s :檢視Swap分區
swapoff裝置路徑:關閉Swap分區
建立Swap檔案擴充Swap空間:
dd if=源裝置 of=目标裝置 bs=塊大小 count=塊數
/dev/zero 産生無意義資料的裝置
dd if=/dev/zero of=/root/swap.db bs=1M count=2048
格式化交換檔案:
mkswap -f 交換檔案
-f表示強制
[root@node0 /]# dd if=/dev/zero of=/swap.db bs=1M count=1024 # 建立交換檔案
1024+0 records in
1024+0 records out
1073741824 bytes (1.1 GB) copied, 8.05107 s, 133 MB/s
[root@node0 /]# mkswap -f /swap.db # 強制格式化Swap分區
Setting up swapspace version 1, size = 1048572 KiB
no label, UUID=e0df5f0e-03a8-4e74-a408-c43b9f7408e1
[root@node0 /]# swapon -s # 檢視Swap分區
Filename Type Size Used Priority
/dev/sda2 partition 1023996 0 -1
[root@node0 /]# swapon /swap.db # 啟用Swap分區
/swap.db file 1048572 0 -2
設定卷标名稱:e2label 裝置名 "卷标名"
檢視卷标名稱:e2label 裝置名
删除卷标名稱:e2label 裝置名 ""
檢視分區的UUID:
blkid 裝置路徑
挂載裝置:
mount -U 裝置的UUID 挂載路徑
tune2fs -l 裝置路徑
挂載裝置:mount 選項 裝置名 挂載點
-a :加載所有fstab已經配置的檔案系統
-t :指定檔案系統類型
-o :指定挂載參數,參數可以使用逗号分隔
常用挂載參數:
ro/rw
隻讀/可讀寫
acl/noacl
啟用/禁用ACL
exec/noexec
打開/關閉執行權
suid/nosuid
啟用/禁用SUID和SGID
remount
重新挂載
defaults
rw/suid/dev/exec/auto
user/nouser
允許/不允許其他使用者挂載
async/sync
異步/同步,預設為 async(性能較佳)
-o loop :挂載回環裝置(ISO鏡像)
檢視磁盤使用情況:
df 選項
df 選項 檔案
-h :顯示易讀的機關
-T :顯示檔案系統類型
解除安裝:umount 裝置名或挂載點
-a :解除安裝所有 已經挂載的非僞檔案系統
實作開機自動挂載:配置檔案/etc/fstab
裝置名 挂載點 檔案系統類型 挂載參數 備份标記 檢測順序
開機實作自動挂載CD光牒:
/data/ISO/CentOS-6.7-x86_64-bin-DVD1.iso /data/cd0 iso9660 defaults,loop 0 0
檢查/etc/fstab檔案中是否有未挂載的裝置:
mount -a
autofs觸發挂載:
由autofs服務提供的"按需通路"機制。隻要通路挂載點,就會觸發響應,自動挂載裝置,閑置時(預設五分鐘)後,會自動解除安裝。
autofs是一個背景程式,當使用某個檔案系統是自動支援該系統,不使用時則不支援,這些檔案系統包括網絡檔案系統,CD-ROM,軟碟及其他裝置。
autofs配置解析:
主配置檔案(定義監控目錄):/etc/auto.master
挂載配置檔案:/etc/auto.misc
cd -fstype=iso9660,ro, nosuid,nodev :/dev/cdrom
挂載點 檔案系統類型 挂載參數 裝置路徑
本文轉自 棋帥小七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xvjunjie/2044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