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什麼是雲計算

Wikipedia的解釋: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分布式計算技術的一種,其最基本的概念,是透過網絡将龐大的計算處理程式自動分拆成無數個較小的子程式,再交由多部伺服器所組成的龐大系統經搜尋、計算分析之後将處理結果回傳給使用者。透過這項技術,網絡服務提供者可以在數秒之内,達成處理數以千萬計甚至億計的資訊,達到和“超級計算機”同樣強大效能的網絡服務。 

  最簡單的雲計算技術在網絡服務中已經随處可見,例如搜尋引擎、網絡信箱等,使用者隻要輸入簡單指令即能得到大量資訊。 

  未來如手機、GPS等行動裝置都可以透過雲計算技術,發展出更多的應用服務。 

  進一步的雲計算不僅隻做資料搜尋、分析的功能,未來如分析DNA結構、基因圖譜定序、解析癌症細胞等,都可以透過這項技術輕易達成[1]。 

  稍早之前的大規模分布式計算技術即為“雲計算”的概念起源 

  IT專家網的解釋: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是分布式處理(Distributed Computing)、并行處理(Parallel Computing)和網格計算(Grid Computing)的發展,或者說是這些計算機科學概念的商業實作。許多跨國資訊技術行業的公司如IBM、Yahoo和Google等正在使用雲計算的概念兜售自己的産品和服務。 

  雲計算這個名詞可能是借用了量子實體中的“電子雲”(Electron Cloud),強調說明計算的彌漫性、無所不在的分布性和社會性特征。量子實體上有“電子雲(electron cloud)”,在原子核周圍運動的電子不是一個經驗世界的軌道例如像天體一樣的運作軌道,而是彌漫空間的、雲狀的存在,描述電子的運動不是牛頓經典力學而是一個機率分布的密度函數,用薛定谔波動方程來描述,特定的時間内粒子位于某個位置的機率有多大,這跟經典力學的提法完全不同。 

  電子雲有以下特性,概然性、彌漫性、同時性等等,雲計算可能的确是來自電子雲的概念,前今年就有所謂“無所不在的計算”,IBM有一個無所不在的計算叫“Ubiquitous “,MS(Bill)不久也跟着提出一個無所不在的計算“Pervade“,現在人們對無所不在的計算又有了新的認識,現在說是”Omnipresent “。但是,雲計算的确不是純粹的商業炒作,的确會改變資訊産業的格局,現在許多人已經用上了Google Doc和Google Apps,用上了許多遠端軟體應用如Office字處理而不是用自己本地機器上安裝這些應用軟體,以後誰還會花錢買Office軟體呢?還有許多企業應用如電子商務應用,例如要寫一個交易程式, Google的企業方案就包含了現成的模闆,一個銷售人員根本沒學習過Netbeanr也能做出來。這種計算和産業動向是符合開源精神的,符合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趨勢。 

  現在有這樣的說法,當今世界隻有五台計算機,一台是Google的,一台是IBM的,一台是Yahoo的,一台是Amazon的,一台是Microsoft的,因為這五個公司率先在分布式處理的商業應用上捷足先登引領潮流。Sun公司很早就提出說“網絡就是計算機”是有先見之明的。 

  Adaptive In organizations的解釋 

    “Computing in the cloud” is one name for services that run in a Web browser and store information in a provider’s data center — ranging from adaptations of familiar tools such as email and personal finance to new offerings such as virtual worlds and social networks. 

  “雲計算”是一個很時尚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種技術,也不是一種理論。準确說,雲計算僅描述了一類棘手的問題,因為現在這個階段,“計算與資料”跷跷闆的平衡已發生變化,即已經到“移動計算要比移動資料要便宜的多(Moving computation is cheaper than moving data)”。 

  “資料”變得越來越臃腫,用經濟的眼光看,“資料”應該“固定”下來。想像一下,複制1PiB(1PiB = 1024TiB)資料的成本以及存儲這些資料的成本,資料變來變去而導緻的“一緻性”問題。諸如搜尋、推薦和社會關系網絡等這些“新興”的服務是很耗費“資料”的,例如,看似一個簡單搜尋請求,卻依賴于一個規模極為龐大的索引資料,處理後輸出卻很小。輸入輸出的資料規模遠遠小于計算的資料處理規模,幾百個KiB相對幾個PiB,保守點“1 : 1000,000”。 

  比例問題還好了解,然而問題關鍵卻是雲内的資料與資料之間的關系,即“資料的劃分問題”。盡管“分而治之”是一個古老的原則,而且分布計算也已經發展了四十多年,然而對這一點,我們的認識依然淺的很。 

  “雲計算”代表了一個時代需求,反映了市場關系的變化,誰擁有更為龐大的資料規模,誰就可以提供更廣更深的資訊服務,而軟體和硬體影響相對縮小。

“雲計算”正在改變網絡

2008-04-03 09:11 作者:小偉 來源:eNet矽谷動力

  【eNet矽谷動力專稿】‘雲計算(Cloud computing)’正在逐漸成為越來越受業界歡迎的詞彙,但許多人并不十厘清楚它的意思是什麼。‘雲計算’目前已經成為一個重要并且長期的趨勢:基于網際網路的超級計算模式。 

  是以,簡要介紹一下‘雲計算’的含義、起源、以及和它有關的一些計算趨勢是很有意義的。 

  雲計算是什麼? 

  雲計算,Cloud computing。基于網際網路的超級計算模式。即把存儲于個人電腦、行動電話和其他裝置上的大量資訊和處理器資源集中在一起,協同工作。 

  它是一種新興的共享基礎架構的方法,可以将巨大的系統池連接配接在一起以提供各種IT服務。很多因素推動了對這類環境的需求,其中包括連接配接裝置、實時資料流、SOA的采用以及搜尋、開放協作、社會網絡和移動商務等這樣的Web 2.0應用的急劇增長。 另外,數字元器件性能的提升也使IT環境的規模大幅度提高,進而進一步加強了對一個由統一的雲進行管理的需求。 

   雲理論是實作概念的定性值與數字的定量值之間自然轉換的有力工具.本文在雲理論的基礎上,提出了實作概念計算(也叫簡化計算)的雲計算方法.概述了雲模型與不确定推理;給出了計算的邏輯描述,将計算過程抽象成為推理過程;運用機器學習的方法,給出了計算雲化的過程,并且采用不确定推理的方法,給出了雲的計算過程;簡單闡述了雲化計算的系統實作. 

  雲計算 興起 

  雲計算是一種全新的商業模式,其核心部分依然是資料中心,它使用的硬體裝置主要是成千上萬的工業标準伺服器,它們由英特爾或AMD生産的處理器以及其他硬體廠商的産品組成。企業和個人使用者通過高速網際網路得到計算能力,進而避免了大量的硬體投資。 

  簡而言之,雲計算将使未來的網際網路變成超級計算的樂土。“雲計算的基本原理是,通過使計算分布在大量的分布式計算機上,而非本地計算機或遠端伺服器 中,企業資料中心的運作将更與網際網路相似。這使得企業能夠将資源切換到需要的應用上,根據需求通路計算機和存儲系統。”在11月中旬的上海IBM創新論壇上,IBM高性能随需解決方案團隊副總裁Willy Chiu對記者解釋說。 

  這可是一種革命性的舉措,打個比方,這就好比是從古老的單台發電機模式轉向了電廠集中供電的模式。它意味着計算能力也可以作為一種商品進行流通,就像瓦斯、水電一樣,取用友善,費用低廉。最大的不同在于,它是通過網際網路進行傳輸的。 

  這場技術競賽吸引了衆多參賽者。包括Sun、IBM、微軟、Google、亞馬遜等資訊業巨頭都已經循迹而來。“雲計算正在興起。”微軟超級計算機研究員Dan Reed也說,“推動雲計算興起的動力是高速網際網路連接配接的發展、更加廉價且功能強勁的晶片以及硬碟、資料中心的發展。” 

  網際網路企業是這方面的先行者,Google的搜尋引擎可以視為雲計算的早期産品。使用者的搜尋請求經過網際網路發送到Google的大型伺服器叢集上,完成之後再傳回使用者桌面。Amazon.com最近向開發者開放了名為“彈性計算機雲”的服務,它可以讓小軟體公司按照自己的需要購買Amazon資料中心的處理能力。 

  IT巨頭從中窺到了更大的商機。2006年,Sun公司推出了基于雲計算理論的“黑盒子”計劃。按照它的規劃,将來的資料中心将不會局限于擁擠、悶 熱的機房中,而是一個個可移動的集裝箱—它裝載的是10噸經過合理安置的伺服器,作為一個可移動的資料中心。它既可以為擁有上萬名雇員的大型公司服務,也 能為中小企業提供支援。至于這種資料中心的最佳安放位置,有人推薦是郊外的田野上,最好是發電站附近,這樣可以實作成本最低化。 

  藍色巨人IBM對此也投下了重注,并為此命名為“藍雲”計劃。不久前,IBM和Google達成了一項合作,兩家公司将各自出資2000萬 ~2500萬美元,為從事計算機科學研究的教授和學生提供所需的電腦軟硬體和相關服務。IBM負責系統和技術團隊的進階副總裁Willian M.Zeilter表示:“對我來說,這種感覺就像2000年面對Linux。”目前,該公司已經部署了200多名研發人員在這項業務的研究上。 

  “從某種意義上說,雲計算是網格計算模型自然而然的進一步發展。”IDC分析師Frank Gens認為。那麼,究竟誰能夠在這場圍繞雲計算的競賽中獲勝呢? 

  ‘雲計算’的相關應用 

  軟體即服務常常被作為‘雲式計算’的代名詞,但事實上它隻是‘雲式計算’的一個子集。大家熟悉的商業應用的例子包括Salesforce.com(銷售力量自動化)和Intuit公司的QuickBooks Online Edition軟體。這些應用基本都是由供應商托管的,并且通過訂購的方式向使用者釋出,而不是一個最終使用者安裝在其硬體裝置上的許可程式。 

  各種線上辦公套件,從Google Docs到Zoho,都是更見加面向大衆市場的例子。大家最熟悉的莫過于網絡世界的核心應用---搜尋應用,它是谷歌賴以生存的主要業務。 

  DaaS(資料即服務)是SaaS的一個子集,它主要側重于給請求傳遞需要的資料,而不是提供一個通路更詳細、更全面應用的接口。谷歌的搜尋業務就屬于這種應用。外挂式即插即用Web服務提供商StrikeIron所提供的Web服務的核實和清理資料的網絡服務,以及Amazon一些大家不太熟悉的可以查詢企業定價資訊的服務也是這方面的一個例子。 

  随着越來越多的使用者需要租用計算周期(Compute Cycles),HaaS(硬體即服務)也逐漸成為了一個熱點話題,HaaS主要側重于計算效用(Compute Utility)。Amazon的Elastic Compute Cloud(EC2)就是HaaS的一個例子;Sun網格計算和IBM的深度計算随需應變中心(Deep Computing Capacity on Demand Centers)也是HaaS的一個應用,當它更強調高效能計算。 

  ‘雲’計算的巨大影響 

  另外一個重要的概念就是Web 2.0或“讀寫網絡(read-write Web)”,與傳統媒體不同的是,Web 2.0側重于擷取外界資訊,而不是往外推送資訊。Web 2.0包括的服務有:社交網絡站點,網上圖庫(比如Flickr)以及個人線上月曆。 

  雖然Web 2.0在很大程度開始與消費性應用,無論是其應用還是風格都越來越多地應用于企業中,或至少觸及企業應用。 

  上述一些例子表明,‘雲運算’并不是利用網絡和外包運作舊的應用,而是一種擷取資訊、處理和分析資料并且跨網絡連接配接人與資源的一種新方法。 

  但目前,‘雲式計算’仍處于初期階段,特别是在那些企業應用發展的速度比使用者熱情發展速度慢的環境中。但它對于我們如何計算,甚至對于那些想要搭建系統和軟體的人來說,意義是巨大的。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