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評選結果日前揭曉,我校獲得了四個獎項,分别是:孔令偉的著作《悅古——中國藝術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圖像表達》(上海書畫出版社)獲得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周詩岩等的著作《包豪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和韓熙的著作《現代玻璃藝術發展之路》(浙江大學出版社)獲得基礎理論研究優秀成果獎二等獎、高鳳麟的著作《微設計:造物認知論》(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獲得青年獎。

一等獎

孔令偉 《悅古——中國藝術史中的古器物及其圖像表達》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悅古》關注的焦點是古器物的圖像表達方式問題,包括版刻、手繪和傳拓這三種基本形态,并探讨古物鑒賞所産生的曆史感、曆史知識與象征性含義,以及古器物及相關圖像研究的意義和價值。該書從應用、研究、鑒賞三個角度出發,重新梳理了古器物的相關圖像,及其所對應的中國藝術文化史上的“文藝複興”。

全書分成七章進行論述:第一章,讨論有關古物的觀念變遷;第二章,通過禮圖這一類特殊古物圖像讨論古物的“應用”“實用”問題;第三章,讨論儒家學者、古物學家對古器物的研究與著錄工作;第四章,從審美的角度讨論藝術史中的古物圖像,及這類圖像所涉及的特殊題材類型;第五章,通過江南文人的生活方式,探讨曆史感與美感的關系;第六章,介紹古器物拓片及“拓本博古圖”,核心還是曆史感與美感;第七章,通過端方舊藏柉禁,探讨古物攝影的真實性問題。

二等獎

周詩岩、王家浩 《包豪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包豪斯悖論:先鋒派的臨界點》是“重訪包豪斯叢書”的第三部出版物,是中國學者在包豪斯研究領域的當代重要成果。這部專著将包豪斯納入先鋒派運動的整體脈絡考察,以一手史料文獻為依據,基于思想史的批判視野,論證這場發生于世界曆史關鍵轉型期的運動如何在感覺層面努力重建現代生活經驗,如何在實踐中構劃新世界,如何在物質和精神的沖突運動中對新社會做出預見,以及如何将實踐的形式轉化為思想的形式。

全書主體由三部分構成,特寫包豪斯曆史上的幾個重要時刻及其關鍵人物:一、“藝術與社會”聚焦包豪斯核心理念的轉型時期;二、“現代性之争”聚焦包豪斯内部技術潛能和主體解放的兩條相沖突的實作路徑;三、“包豪斯的雙重政治”聚焦包豪斯兩種社會願景群組織模式的交接過程。貫穿其中的精神引線,則是三組在目前創造領域仍舊持續作用的對抗性構成:私我與大公,進取與回轉,抗辯與建構。包豪斯作為同時期先鋒派最終的彙聚點,充分感受到時代的共振,它從未平複的各種沖突讓現代主義計劃的多重沖突得以充分展現,在這個意義上,它也标示出美學先鋒運動的臨界點。對此,作者在文末繪制的曆史圖解長卷提供了一幅綜合直覺的速寫,這份圖卷将變動中的社會情境和複雜力場建構為底圖,擇要勾勒出“包豪斯十四年”的基本輪廓,既呈現内部諸多事件的張力變化,也呈現包豪斯人與其他藝術先鋒派的變動關系,以及這些變化對整個時代諸多重大事件的回應。

韓熙 《現代玻璃藝術發展之路》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現代玻璃藝術發展之路》是基于作者本人所主持的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項目“現代玻璃藝術的學科建構及發展研究”結項成果衍化而成。著作從曆史的次元、以新的研究視角,重新梳理玻璃藝術的發生與發展,使讀者能清晰的明了其學術脈絡與衍化現狀,是國内第一部真正意義上讨論現當代玻璃藝術的理論專著。

著作共三個章節,主要圍繞玻璃藝術學術概念的次元界定、玻璃藝術演變的關鍵節點、現代玻璃藝術發展的“三性特征”(斷代性、不均衡性、滞後性)以及玻璃創作與教學“三性原則”(民族性、時代性、創新性)展開論證,清晰地解構了玻璃藝術學科發展、美學評論以及文化産業的互相關聯。

該論著立足民族審美的觀看方式,注重傳統工藝的内涵解剖,參考國際平台的傑出案例,在玻璃美育建設、設計應用、文化産業等方面提出了促進其生長的優勢方案,為實作國内玻璃藝術研究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作出了實質性的貢獻,為中國玻璃藝術的發展模式提供了方法路徑。

青年獎

高鳳麟 《微設計:造物認知論》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微設計:造物認知論》全書共分36篇,其中上半部分為微設計理論闡述,下半部分是作者高鳳麟以其微設計實踐案例所作的方法論說明,共計約26萬字。中國工業設計創始者柳冠中教授為本書作序,并在文中闡述了其對于當今設計思潮存在問題的基本看法,即設計的宗旨并非把造“物”當作目的,而是将“物”作為實作人類可持續生存的“工具”。對于本書的閱讀首先要從弄清何為“微”開始。該書的前半部分詳盡闡述了“微”的邏輯及其思維特性,将産品設計的本質進行了分解性的描述。

“微”字最早出現在甲骨文中,其涵義為:老人拄杖緩行,用以形容老年人微顫的形象。現代漢語中則了解為:體量上之細小,程度上之輕弱與表象上之隐約不明。微設計,以中國傳統的哲學觀看待人——物——環境三者和諧統一的關系。人之于物微小的改變以求其精,進而創造萬物共生平衡之自然狀态。物被人感覺的程度依據人的内心而不斷發生着變化;由物所構成的環境,最終以整體效果知覺作用于人。于是我們開始将物與人置于整體環境中重新思考,并試圖找到三者和諧共生的最佳平衡點。以精微細小的方式善待物且改變物,以此達到對整體環境最小的破壞是微設計希望傳達的設計理念,并希望以此微小力量醞釀巨大的改變……

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集中展示了近年來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優秀成果,該獎項每兩年一屆,是由浙江省政府頒發的本省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最高獎,已成為繁榮發展浙江哲學社會科學事業、檢驗和展示浙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成果的重要平台,有力地調動和激發了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科研積極性和創造性,發揮了引領浙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重要作用。

來 源 |科研創作處

編 輯 |胡心雲 許晶宇 劉楚唯

審 核 |徐 元 丁劍鋒 劉海勇

出品:中國美術學院黨委宣傳部

中國美術學院新聞中心

CAA融媒體工作室

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我校四項成果獲浙江省第二十一屆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