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話裡話外:資訊資源整合的效能展現

    資訊資源整合不是一句空洞無物的口号。對于一個資訊資源整合較好的環境,是有一些可以實際衡量的标準的。

    首先,形成資訊化的“杠杆效應”。在一個資訊資源整合較好的管理範圍内,資訊化項目不是随意可以添加的,而是與範圍内的業務總體規劃相一緻;網絡、資料庫、應用系統也不應該随心所欲地建設,而是要融合到一個一緻的架構中,形成一個業務、技術和管理互相支援、互相促進的整體,并且提升——至少不能破壞——該架構的内在關聯,在新的水準上形成一個更和諧的整體。這個過程也就是資訊資源的不斷有序化的過程。

    在一個整合良好的資訊資源環境中,資訊化呈現出一種“加速”和“減速”的趨勢,即在資訊資源有序積累達到一定水準後,資訊化項目的難度會越來越小、建設速度會越來越快、“消耗”會越來越少;而資訊化投入的杠杆作用會越來越明顯。

    第二,沒有資訊的重複采集。人在被資訊化“管理”或“服務”時,最不愉快的事情莫過于資訊的重複采集。再好的電子政務應用如果要頻繁、重複地采集人的資訊,它的“好”也要大打折扣。

    資訊的重複采集,實際上從一個層面反映了資訊化應用背後的資訊資源整合程度不高。新加坡在政府資訊化上的經驗值得我們借鑒。新加坡在設計政府資訊化應用時,是以在整個國家範圍内、整個人或企業的生命周期中避免重複資訊采集為重要原則的,即一項資訊在所描述對象發生變更之前隻進行一次采集,然後在各管理部門按需共享。——這是目标導向的、真正完全的“以人為本”。反觀我們的政務應用,則是在部門化、條線化的“自采自用”基礎上發展起來的,然後才全面進入資訊資源整合的“階段”。甚至現在還有很多為采集而采集的現象。

    徹底的資訊資源整合包含了一套資訊采集、共享和管理的規則,幫助我們杜絕資訊的重複采集。當然,前提是在要整合的範圍内,這套規則被廣泛接受和嚴格遵守。

    第三,業務協同順暢,沒有效率瓶頸。資訊資源的整合不僅僅是靜态資訊對象的集中存儲和管理,也不僅僅簡單的應用系統之間的內建,而是包含着更廣範圍内的業務內建和優化。在更高層面上來考察資訊化所支撐的業務,如果在業務條塊間有“斷層”、或者效率上有明顯的瓶頸,則說明資訊資源整合的程度還不夠,還沒有把資訊處理過程與它所支撐的業務進行緊密的綜合。

    以目前電子政務熱點“應急關聯系統”為例。目前很多建成或在建的應急關聯系統項目,采用了一種“界面內建+人工銜接”的模式。即把相關的專業資源排程功能集中到幾張指揮台上,實作統一指揮和排程。但在“關聯機關”的分系統與“關聯系統”之間,則還是以人工的資訊傳遞為主,通過“人”這一智能性樞紐來實作“關聯”。這種模式利用了指揮員個人的協調能力和判斷能力,但另一方面,又過分依賴相關人員的個人素質和效率,并沒有充分利用資訊技術精确、高效、無限的特點,來對這種協調和判斷進行有效支撐。這種模式顯然不可能消除效率瓶頸,連接配接資訊孤島,解決應急關聯中“效率”與“專業化”的沖突。

    第四,形成具有一定開放性的資訊化環境,支援動态的系統整合。資訊資源整合與單純的“建大系統”的最大差別,在于後者可以是相對封閉的,而資訊資源整合應該具有一定的開放性。整合資訊資源是一個長期的過程。随着政務服務重點的轉移和服務方式的轉變,資訊系統之間的聯系不是一成不變的。良好的資訊資源整合環境,應該具有一定開放性:隻要是符合一定的技術标準,就允許根據業務的需要,動态、快速、友善地建立資訊系統之間的聯系,而不需要專門搭建一個新的系統。

    仍以“應急關聯”系統為例。為了避免一些資訊共享的問題,或者因為暫時認識不到一些業務聯系,一些應急關聯系統傾向于自主建設網絡、資料庫和應用系統。殊不知,應急關聯系統的一個重要特性是它的應變能力。不僅僅單個緊急事件會發生事件狀況和資訊需求的變化,一個地區的應急管理工作也會發生工作重點的轉移。如果沒有一個開放性的、标準化的環境,支援相關系統的動态“接入”,系統的生命力是不夠強的。

    開放的基礎是“标準化”,因為标準是不同系統間“對話”的“共同語言”。如果在一個業務領域範圍内,相關的資訊系統都遵守一定的工業标準如SOAP,以及特定的應用标準和應用服務标準(如資訊服務标準和資訊交換标準),杜絕以“私下”約定的方式來設計系統間接口,實作該領域内應用系統的“即插即用”不是一件很難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