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萬科、小米、沃爾瑪……這30家失意大公司到底做錯了什麼?

經濟增速放緩,資本遇到寒冬,産能過剩,不确定性增加,這個時代,大公司越來越不易當。

大環境是2015年失意大公司敗下陣來的客觀因素。中國股市在半年内攀升到5000點又戛然而止,經濟增速放緩,資本市場遭遇寒冬,這些變化讓一些公司措手不及。

國内版

一、在站穩陣腳之前,别嘗試擴張

明星公司易崛起,也比任何時候都要容易隕落。

1、小米

去年第三季度,小米的出貨量首次出現下滑。手機業務完成2015年8000萬部出貨量年度目标無望。粉絲效應減弱,由于專利問題進軍海外市場艱難。450億美金的估值遭受質疑。

2、特斯拉

2015年年初多名高管因業績離職,内部管理混亂。去年1月至9月中國銷量僅為3025輛,由于銷量較小,中國區的話語權較弱。充電樁和其他車型不相容也導緻中國使用者叫苦不疊。好在下半年整體戰略調整初顯成效,獲得北京的新能源車牌照也為其提高銷量。

二、風險面前,誰在控制開關?

每家公司都想掌握行業的話語權,失去了這項權利之後,公司面前增添了更多的不确定。一旦大公司不再能把握自身的控制開關,上司層對于戰略的推進便從穩操勝券變成計劃落空。

3、萬科

12月18日,寶能投資集團通過杠杠融資從A股增持萬科的股份至15.04%,超過華潤成為後者的第一大股東,引發“萬寶之争”。幾輪回合後,萬科隻能和安邦結盟對抗寶能的惡意收購,而種種迹象顯示,安邦和寶能也存在着千絲萬縷的關系。

4、微衆

想要倒逼傳統銀行模式并不容易。有騰訊加持的也發展乏力,在9月和11月分别經曆了行長和副行長離職,遠端開戶的模式也限制了使用者數量,招商銀行還關閉其轉賬接口。想要完成全新的銀行轉型,還有很長路走。

5、中國聯通

由于在4G時代失去了先發優勢,這家公司1月至9月淨利潤為81.8億元,僅為移動的1/10,移動使用者也減少了27.8萬。曾在聯通任職11年,2015年8月剛調任中國電信的董事長常小兵被查,爆出聯通内部的管理和造假問題。

6、聯想

手機業務沒有亮點産品,PC市場整體萎縮。聯想去年連續3個季度業績滑坡,6年來首次虧損。這家公司面臨着最艱難的時刻,将進行重組,全球裁員3200人。

7、高通

受到反壟斷的調查,高通第四季度的淨利潤下滑了44%。在4G晶片上失去先發優勢,由于産品品質問題,三星和華為等大客戶将之抛棄,開始自主研發,對高通的長遠業績也将帶來不利影響。

三、學會從富足中找到稀缺

全球商業在近兩年最大的變化,一個是不确定性增加,另一個就是産品的富足性。

各種産出都過剩了——2015年中國經濟放緩便是在過剩的産能,我們身邊的各種消費品也随之出現了供給過剩。

當市場供大于求時,公司應該怎麼辦?

8、寶潔

2015年6至9月這一季度,寶潔在中國市場的銷售同比下滑了8%。最主要的原因來源于紙尿褲品牌受到日本品牌嚴重沖擊。同時在海淘的發展下,其他的洗護類日用品牌也不再吸引人。

9、曆峰

受到中國反腐影響,這家以銷售珠寶和進階腕表的奢侈品集團在香港和澳門的業績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導緻去年3月至9月亞太區的可比銷售下跌了17%。

10、索尼影業

2015年6月至9月的那個季度,索尼電視電影部門虧損了1.87億美元。除了《像素大戰》和《007》,索尼影業去年在中國沒有其他人氣作品。有消息稱,《007》的經營權的擁有者米高梅有意向踢開索尼轉投華納兄弟的懷抱。

11、康師傅

去年前三季度,這家公司的營業額和淨利潤同比下降了9.95%以及14.96%。由于友善面和飲料市場整體放緩,消費者的習慣也出現了變化。康師傅本身過于依賴管道投入,在産品研發上投入不夠,業績持續下滑。

12、如家

第三季度如家酒店的入住率為87.5%,低于2014年同期的88.2%;每間客房的平均營收從2014年同期的人民币154元下滑到人民币149元。中端酒店品牌布局過緩,目前隻有56家,僅占整體酒店數的2%。年末,首旅酒店100%收購如家。

13、起亞

去年前11個月,這家公司的汽車銷量同比減少了8.6%,下調全年銷售目标。由于 2015年中國車市增速放緩,受庫存壓力及車型盈利差的影響,旗下主力經銷商面臨資金斷裂危機。

14、青島啤酒

中國啤酒市場的消費已經趨于飽和。這家啤酒巨頭三季度利潤下降19.92%,營收下降5.52%。由于經濟增長放緩以及進口啤酒的沖擊,這家公司全年目标恐怕難以完成。

15、資生堂

一年更換兩次CEO,但卻未能拯救糟糕的業績,去年3月1日至9月31日的半年業績顯示,中國區銷售額同比減少7.6%。歐珀萊、泊美、悠萊、Za等出現品牌老化的問題,管道上過于依賴百貨而忽視了購物廣場和電商。

四、沒有盈利模式無法過冬

2016年可能是一個更加漫長的冬季。

在2015年,中國的GDP增速已經降至7%,預計2016年這個數字将進一步降低至6.7%。公司們要找到一條依靠資本維持營運以外的模式。

資本推手加速了明星公司的出現,也同樣加速了它們的隕落。優酷、大衆點評、去哪兒,這些成立隻有10多年的獨角獸公司已經爬過了市值的頂峰。

16、去哪兒

盡管營收持續保持100%的增長,但去哪兒依然沒有跳脫燒錢換市場的模式。2015年10月底通過和百度的股權交換,攜程将擁有去哪兒45%的投票權。攜程還手握藝龍,去哪兒這家曾經想要颠覆攜程的公司隻能面臨被整合的唯一結果。

17、優酷

盡管取得了市場佔有率第一的位置,但是這家公司依然還沒有找到盈利的模式。今年第三季度,優酷虧損4.356億元。去年10月,阿裡巴巴耗資45億美元收購優酷,後者成為了阿裡集團下的一個子公司。

18、大衆點評

團購不再是一門好生意,加之資本遇到寒冬,自身的發展速度慢于競争對手美團,年末兩家合并之後,大衆點評的創始人張濤擔任董事長,退居二線。

五、玩弄金融權術

我們之是以反對公司靠玩弄金融術成長,是因為它帶不來任何創新,這違反了企業家精神的健康度。

19、漢能

2015年年中股價遭到腰斬,半天内市值蒸發上千億。香港證監會介入關聯交易調查,将其強制停牌。合作夥伴宜家取消合同,銀行取消融資,高管離職,員工紛争不斷,引發了一連串的多米諾骨牌效應。

20、中信證券

在2015年的股市的風暴中,這家公司被指“惡意做空股市”,最終栽了跟頭。中信證券内部的最高經營管理機構中信執行委員會中的8名執委中有6名被查。盡管業績依然不錯,但這家券商正在面臨成立20年來的最大危機。

國際版

一年一度整理失意大公司時,我們能看到許多公司已失意了好幾年,甚至失意的原因也依然還是那些。但現在,它們要面對一個更糟的消息:winter is coming。

1、渣打銀行

這家業務重心在亞洲的公司正在遭遇來自新興市場壞賬的風險。盡管新任CEO正在對之進行重組,包括裁員和精簡管理機構,但人們猜測它将尋求出售。

2、東芝

财務造假,掩蓋業績巨虧。醜聞被揭露後,東芝前社長田中久雄和其他多名高管7月引咎辭職。9月業務整合後,裁員7000人,退出圖像傳感器和家電等業務。

3、喜達屋

這家公司曾宣稱要在新興市場國家進行激進的擴張,但顯然執行能力出了問題,讓這家公司成為了大型酒店集團在新興市場中擴張最慢營運最差的一個。當市場活躍度下降時,這家公司的财務狀況顯得相當不理想。2015年5月,這家公司被萬豪收購。

4、沃爾瑪

這家全球第一的零售商在最近一季的财報中預測,來年利潤還将下降12%;除此之外,CFO和CMO的先後離職也讓其正經曆管理層的動蕩。如果再考慮Amazon的競争,以及經濟不景氣帶來的疲軟購買力,沃爾瑪接下來的确會十分艱難。

5、Micheal Kors

輕奢品牌最好的時光看起來已經過去了,但财務表現最差的是Michael Kors,此前它相對低價走量的擴充方式讓其品牌影響力受損,定下的在青少年中獲得影響力的政策也已失效。在2015年,其股價下跌了44%。

6、大衆

在被美國環保署指控在尾氣排放檢測上作弊之後,大衆股價暴跌,CEO也宣布辭職。除此之外,多年積累為人所信任的”德國制造“聲譽受到了巨大打擊。

7、雅虎

看起來雅虎CEO瑪麗薩·梅耶試圖力挽狂瀾的做法已經歸于失敗。現在,投資人已在呼籲撤換這名曾在Google工作,并被認為“更懂網際網路”的CEO,除此之外,雅虎也在考慮出售核心網際網路業務。

8、21世紀福斯公司

這家公司旗下的廣播電視網費用高昂,但所播放節目的評分卻日益走低。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安裝有線電視,而願意在Netflix、Amazon等網際網路内容提供商那裡獲得内容。雖然它試圖将政策中心放在高品質内容制作上,但顯然糟糕的大環境和不耐煩的投資人都給了它巨大壓力。

9、荷蘭皇家殼牌集團

由于油價不斷下跌,幾乎所有能源公司都和良好業績無緣。殼牌公司除此之外還遭遇其它困難,例如下遊業務開始感受到煉油利潤下滑帶來的沖擊,此前這一業務在上遊業務虧損時貢獻了不少利潤和現金流。

10、GoPro

在最近幾年内上市的科技公司都處在類似的困境,上市後早到追捧,但無法持續拿出出色增長資料後都紛紛跌破發行價。而Gopro是最典型的一個,它已有不錯的盈利,但卻依然不及預期,而投資人所質疑的産品釋出節奏和沒有善用營銷等問題,也許會是矽谷公司們多少都會遇到的問題。

延伸閱讀:走過青春期陣痛的小米,與疲憊的雷軍!

聚光燈下的雷軍看上去有點老了。

在那場被媒體形容為“深情表白”的紅米Note3釋出會上,他咬着每個字對着台下說着不好笑的段子和笑話,他回憶起十三年前如何初到北京闖蕩時的懵然,以及五年前創業的心态,之後又花了很久時間告訴場下的人,紅米Note3的口号如何在兩個月後由“彪悍的人生“變成了:我所有的向往!”伴随着許巍的《藍蓮花》燈光暗淡下去,當國産手機都開始拾起情懷,連雷軍的背影中都仿佛看到了老羅的影子。

雷軍在接受采訪時也說,小米曾經是創新者、挑戰者和颠覆者,然而突然之間,小米成了被挑戰的那一個,這個很恐怖,也很難适應。

而小米正在做優衣庫、無印良品、宜家做過的事情,“小米的終極目标是做出物美價廉的産品。”他漸漸不再把風豬理論挂在嘴邊了,媒體似乎也忘記了那句曾經非常著名的“得屌絲者得天下”。

幾年前黃章還在為了小米入局而和雷軍撕逼,那僅僅過了幾年,做手機的玩家開始越來越多,國産千元機市場成為了一片紅海,在烏鎮的網際網路大會上,雷軍看着大會間隙眯一會的周鴻祎,表情複雜,他們被做成段子,流傳在朋友圈和微網誌中,而就在不久前,紅衣教主剛剛放出奇酷2會近期上市的消息。

▌過去的五年,小米的青春期

五年前,随着諾基亞、摩托羅拉等巨擘的轟然倒下,“智能機替換潮”正引發着各路人馬紛紛殺入手機市場。當是時,越來越多的網際網路從業者“盯上了”手機制造行業,這些新興的手機大多也都是通過網際網路管道銷售,網際網路手機開始大行其道。

五年前,八月十六日被小米團隊永遠銘記,那場開天辟地的釋出會是這樣講故事的——配置和跑分、情懷和夢想、工藝和做工,種種關鍵詞都被放進一場“喬布斯的模仿秀”之中,盡管今天看來不免山寨,但卻在合約機爛大街的國産手機市場中吹來清新之風。

從産品、企業的定位,到營銷的政策,雷軍和小米一直以蘋果作為參照的對象,這種做法在當時“中華酷聯”壟斷的國産手機市場中,殺出了自己的一片市場。

那是小米的黃金年代,也是雷軍的風口五年,小米的團隊肯定看過Malcolm Gladwell 的《引爆點》,引爆點把傳播角色細分成聯系員、内行和推銷員來進行研究。放到當時的國内手機市場,哪一類人熱衷于第一批選擇小米,并且進行後續的推薦與傳播?這是一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很快,小米團隊就找到了那群人,依靠MIUI聚集的一群極客使用者(也就是最早的米粉),憑借着這些發燒友中意見領袖之口完成社會化營銷,小米的口号也被定為“為發燒而生”,這是一個非常适合最早一批使用小米的使用者的口号,帶有輕微極客屬性的“推銷者”,而在另一面,小白使用者看到的是一個被幾乎所有“論壇大神”推薦的超高成本效益機型,獨一無二的超高成本效益;諸多“大神”使用者的推薦,“我不懂行,可是他們懂啊”。

這一切被寫進那本著名的《參與感》,當做教材向外界推銷。那是小米的黃金年代,也是國産手機的黃金年代。

▌紅利時代遠去,2015成了分水嶺

國産手機使用者中的大部分,永遠是一個不在乎品牌忠誠度的群體。

在這樣的一個市場環境下,小米一直堅持走着自己的“成本效益”路線,而“成本效益”更多時候則是低端的代名詞。

五年來,千元機市場早已是一片紅海,如果千元機迎上了智能手機第一波更換需要,目前國内智能手機市場的競争則轉向了後續換機,也就是到了拼品牌和生态等附加值的時候。

蘋果、三星毫無疑問占據着國内智能手機市場的高端使用者群體。國内廠商也從早期的低端機微利拼殺進化到副品牌和生态等差異化競争的階段,而小米目接下來所面臨的挑戰主要有三點。

01國内手機紅利時代逐漸結束

經過長達五年的積累,大陸智能手機市場漸趨飽和,龐大的消費和人口紅利已經消耗殆盡。今年6月,國内手機市場出貨量為3812萬部,同比下降10.2%。2014年,中國智能手機出貨量3.89億台,相比2013年的4.23億台下降了8.2%。而且,随着4G時代産品更疊期結束,今後智能手機的銷量仍将呈下降趨勢。如此一來,國内市場的持續疲軟局勢已定,“走出去”成了小米華為們的必然選擇。

02同質化嚴重,國貨定位顯疲态

不可否認,當智能手機産業基礎核心部件及系統等創新仍掌握在國外廠商手中時,極具中國特色的小米模式為中國智能手機産業的發展提供另類的發展道路。然而事異時移,随着産業及市場的變化,小米式營銷的“三闆斧”已經被國産手機抄去大半,國産手機之是以紛紛模仿小米,一定程度上說明了創新的缺乏。

2014年以來,記者關注了十餘款新釋出的手機發現,國産手機已有淪為組裝廠商的嫌疑,現在無論什麼新手機面世,都是先報出一長串配置清單。什麼高通骁龍晶片、聯發科真八核、康甯大猩猩玻璃、1300萬像素相機等等。一個完整的手機,卻以某個部件的品牌來取悅于人。以至于消費者接觸多了之後,對于各個部件的品牌都耳熟能詳,但卻不知道這款國産手機的特點是什麼。

在今年的釋出會上,雷軍再次抛出了“國貨”的概念,“國貨”這個詞,帶有深深地民粹味道,讓人想起長衫霍元甲在擂台上痛揍西洋拳手的一幕,但國貨不該永遠是低端紅海的代名詞,小米目前的定位,正變得越來越不适應這個未來的市場,因為所謂的“米粉”也會成長,當這個階段的消費者正在慢慢成為中國消費力量中最活躍和最理性的那一部分後,并不以價格為唯一考量條件,對逼格的強調更甚。

在價格原教旨主義者眼中,似乎世界都得圍繞着他們的價格轉,進而會産生很多錯覺。但屌絲經濟正在迅速退潮,小米如果不重新審視發展思路,很快就會從中端市場感受到壓力。

03中國不可能永遠是一個屌絲國家

過去,雷軍曾經一度把:得屌絲者得天下挂在嘴邊,盡管華為小米國内銷量誰第一争的不可開交,但我們知道,雙方的銷量差距顯然隻是微弱的差距,也意味着雙方在核心競争力與品牌層面也并未真正拉開距離,雙方面對彼此的攻勢都沒有占有壓倒性優勢。

随着原有以小米使用者為代表的80 90一代人的成熟與收入、眼界的提升,他們正在試圖給自身貼上更好的品牌符号,褪去屌絲的标簽。而就國産智能機品牌而言,華為小米的困局,在于如何跟上使用者成長的速度。

在這方面華為起碼顯得更加強硬一些,從自研海思晶片,到通過Mate7、P7等爆款基本奠定了其産品品牌向中高端産品的邁進的基調,華為一直強調不做低端,總體來看,國内千元以下市場已被國産品牌徹底打成“紅海”,各家廠商都很難獲得滿意利潤。而在出貨量和利潤較為平衡的2000元價位段,目前華為無疑更具有想象空間。

▌當中産階級崛起後,倒向蘋果是否是唯一選擇?

蘋果CEO庫克曾經把iPhone繼續熱賣的一個理由歸納于中國中産階級的擴大。庫克說如果退後去年,中國的中産階級人數隻有5000萬左右,往前看五年的話,中産階級的人數将是這個數字的十倍。

中國市場的階層變化與收入變化是陷入創新瓶頸後的蘋果持續熱銷的重要原因。這也亮出了蘋果未來圈占中國中産階層的野心。

眼下,蘋果在高端窄衆市場從頭吃到尾,與Android手機幾乎并沒有在同一層面争奪使用者,蘋果要圈住的是高端市場的使用者,而Android手機廠商絕大部分都在中低端厮殺。但是現在的情況又有了新的變化,蘋果它不僅在吃掉高端使用者,也正在席卷中産甚至低收入等使用者群體。

這件事我們可以從早年的“賣腎”事件中看出一些端倪,有分析師指出:“蘋果控制了中國的中高端消費群體,并呈現向下輻射的品牌效應。”

▌越來越多的中國人倒向蘋果,但學習依然停留在釋出會的口号上

反觀國内,無論是小米還是華為,其原有的草根群體使用者很大一部分正在成長為中産階層,是以,小米華為未來的競争都需要赢得中産階層。

中産階層基于品牌的選擇若完全倒向蘋果,這将是國産手機的一大悲哀。

高端市場對于中國任何一家本土手機廠商而言都是一道坎,即便是華為這種在手機行業已經耕耘了多年的企業也是一樣。Mate7在3000元以上市場的成功曾一度使得新聞界甚至是華為自己找到了突破高端市場的方法,但MateS的銷量不佳的現狀也印證了這種想法的不成熟。如果抽絲剝繭從最底層來考慮對于高端市場如何解題,恰好是小米在今後需要磨練的。

▌走過青春期的小米和我們

創立至今,小米背負了太多人的期待和象征,在最近的紅米Note3釋出會上,雷軍數度哽咽,而我卻隐隐讀出了一家企業走過青春期的陣痛,作為網際網路紅利的最大受益者,紅利期結束的回歸。

手機市場大盤發展趨緩,小米更不可能一直保持高增長,也必将走進緩增長。這并不是一種唱衰,其實正是一種期盼,在充分享受了網際網路紅利後,小米現在最需要的是需要是一場真正的二次創業,實作品牌再造、産品創新與管道重構。

也許在另一個平行宇宙中,國内能出現一家能真正能和蘋果抗衡的偉大公司。所有人都在等着中國的手機市場出現那匹頭羊,走過青春期的小米還需要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