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作者:電影曆史文化飯醉團夥

多年前網絡上流傳着一篇文章,寫得還蠻有意思,雖然按照馬未都本人的話講:“通篇都是胡編亂造”,但影響力确實是巨大的,在資訊爆炸的當下,人們通常都會對這些聳人聽聞的流言感興趣。尤其是那些名人負面的消息,不管真假,大家總是下意識的願意去相信。

的确,就和大家都喜歡在大街上看熱鬧,喜歡圍觀,喜歡打聽别人家的家長裡短一樣,誰誰家孩子又惹事了,誰家的兩口子出軌了,誰家媳婦和婆婆又打架了,“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裡”,沒辦法,這就是人性。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在那篇“三無網文”當中,作者編造了馬未都的所謂發家史,說他是靠“傍富婆”賺取的第一桶金。

在談話節目《圓桌派》當中,馬未都和圍坐在桌前的潘采夫、窦文濤、孟廣美澄清了這個謠言。馬未都說:“我很容易就能證明我年輕時候沒有傍過富婆,因為我年輕時候就沒有富婆這麼個東西,全國也沒有一個富婆,計劃經濟時代哪來的富婆?我上哪傍富去?”。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窦文濤這時候開馬爺的玩笑:“那也未必,中國沒有,可以找外籍的呀”。逗得大夥哈哈大笑。

要問馬未都認不認識富婆,其實還真認識一個,那已經是改革開放以後的事情了,這個時候的馬未都大概已經不需要靠“傍富婆”來賺取第一桶金了,因為那時候他兜裡多少還是有點錢了。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30歲出頭的馬未都常常西裝革履,出現在香港荷裡活道,在那裡踅摸寶貝,那個時代内地的古玩行業還沒興起,沒多少人會對這些舊物感興趣,而馬未都卻有着非凡的眼界。整個香港荷裡活道除了對中國傳統文化感興趣的老外,就是港澳台的企業家,收藏家,卻很少有内地來的古玩愛好者。

在香港的街頭,馬未都連個能說上話的人都尋不見,首先是廣東話很難懂,語言溝通很成問題,其次,這裡更多的是古董商人,而馬未都自認為自己是文物收藏家,是個文人,三兩句就提錢,他多少有些覺得過于銅臭了。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然而“何太”卻不是這樣的人,她大概是馬未都在這裡遇到的為數不多的能聊在一起的人了,而且她還是個女人,這一點非常難得。

“何太”的本名叫何淑珍,因為嫁給了一位叫“何安達”的英國富商,介于她的身份和地位,圈内人習慣将她稱之為“何太”。其實也就是内地常叫的什麼張太太,劉太太,香港人大概是比較懶吧,就稱“何太”了,能省一個字是一個字。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馬未都并不知道眼前這個女人比她大了整整十五歲,她看起來非常年輕,也非常優雅,且很有禮貌,最讓馬未都感到親切的是她的口音,因為何太從小生長在台灣,是以他的國語說的非常好。當他聽到馬未都操着一口京片子和自己說話,她一下來了興緻。

聊了幾分鐘,何太和馬未都大有相見恨晚之感,她當晚就要請馬未都吃飯,飯桌上兩人相談甚歡,馬未都的博學給何太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何太的品味,以及不食人間煙火的那種風骨也讓馬未都敬佩不已。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何太不同于其他收藏家,她從不談錢,隻談藝術,這一點多少和馬未都有些相似。這應該是馬未都第一次和所謂的富婆有過近距離的接觸,以前隻是在老電影當中看過舊上海灘的“富婆”,大多都是經過了藝術化的加工,誇張的很,非常不接地氣,而眼前這位“富婆”讓馬未都重新整理了認知,原來她們并不是紙醉金迷,奢侈成風的群體。

生活中的何太待人非常熱情,不論對方的身份和地位如何,她都會一視同仁,主動跟你打招呼,噓寒問暖,舉手投足之間盡顯大家閨秀的氣質。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何太”的真實也給馬未都留下了很好的印象,仿佛她從沒有什麼秘密,她會主動跟馬未都談論自己的身世,毫無保留的和他人坦誠相待。

馬未都回憶,何太也曾對馬未都的起家史感興趣,她問過馬未都,内地剛剛改革開放,經濟也才剛剛起步,你是如何把自己的私人博物館運作起來的?

馬未都自己隻用了四句成語就解釋了一切:繩鋸木料,水滴石穿,聚沙成塔,集腋成裘。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何太聽後笑了,她望着窗外,說了一句話:“像你這樣真正懂文物,又非常博學的人不多了”。說話間你能感受到她帶着對馬未都的欣賞。談到北京這些年來的變化,何太也非常感興趣,她聽說了北京出了一批有趣的人,有王朔,有崔健,有窦唯,有謝園,他們都是一個時代的鬥士,新文化的發起者,而且竟然許多都是馬未都特别要好的朋友,說得何太都想去看看他們了。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那些年大概是何太最好的時光,盡管已經40多歲,但她仍然風韻猶存,并且财富和成就已經達到人生頂峰,她可以随意購買自己想要的任何文玩,暢遊在文物的海洋當中,去學習,去感受文物的魅力,并結交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然而,對于一個人來說,尤其對于一個女人來說,美好的時光總是轉瞬即逝,你還來不及回味它,它就已經在你指縫間不經意的流逝了。

那是多年後的一個春天,馬未都受邀參加英國倫敦一個藝術博覽會,此時的馬未都已經成為了中國數一數二的大收藏家,他頻繁出現在電視台和全世界各地的拍賣會上,他出版的書籍常常賣到斷貨,他擁有的财富令人驚歎,他的博物館開遍了全國的省會城市。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當馬未都被一群人簇擁着走進一條著名的舊貨街,身後有位女士喊了他一聲,在人群中,馬未都判斷着聲音發出的方向。

這時候,這個女人出現在他面前,她顯得非常高興,也非常熱情,跟馬未都打量着最近的生活,還說自己經常會在電視上看見你他,而馬未都卻隻能尴尬着應和,卻忘記了對方到底是誰。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馬未都說過,人的一生無論多八面玲珑,認識的人最多也不會超過一萬人,其中能被你記住的不會超過一千人,而能做到經常聯系的人,比較親密的不會超過一百人,再多了就記不住了。

馬未都如今的地位今非昔比,微信裡存了5000人,這是這個社交軟體功能的極限,再多認識一位朋友,他需要從這5000人當中删掉一個,才能把新人加進來。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對于今天的馬未都來說,眼前這個女人可能是這5000人當中的其中一個,是一個他并不能馬上就能想起來的“半熟臉”。

而眼前這個女人仍舊沒有半點察覺,她仍然滔滔不絕地說話,說着說着她突然陷入了片刻沉思,臉上浮現出一絲哀傷:“時間過得真快,想當年我們在荷裡活道的咖啡館聊文物的時候,你我還都是一頭黑發”。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馬未都腦袋嗡的一下,他想起來了,她是當年活躍在荷裡活道的何太。他用了很長時間才确認了這個事實,此時這個女人顯得蒼老了許多,也顯得虛弱了許多。

她真是當年那個雍容優雅的何太嗎?他不免感歎,歲月真無情,風刀霜劍嚴相逼!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馬未都主動要求和何太以及她的丈夫何安達一起合影留念,可能誰也沒有想到,這會是馬未都與何太的最後一張照片,也是他與何太的最後一次相見。

再次聽到何太的消息,是她在奉文堂拍賣了全部重要藏品,馬未都知道那些藏品是何太一生的心血,如果不是遇到困難了她是肯定不會把這些東西拍賣出去的。

與馬未都有二十多年交情的何太太:她們友誼的曆史隻剩下一張照片

幾個月之後,何太走了,她人生當中最後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就是把自己所有的私人收藏通過拍賣的方式讓它們回歸社會,回到熱愛它們的下一位主人手裡,就像馬未都常說的,跟存在了幾千年的文物相比,我們隻是過客。

而何太留給馬未都的是一段美好的回憶,他在《背影》一書中如此寫道:死亡是每個人生命的終點,而不是目标。我們作為凡人隻在乎途中的風景和緣分,風景永遠會是風景,而緣分可能擦肩而過,此時我與何太已陰陽兩隔,但終究我們會在另一個世界相遇。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