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Linux 遠端桌面的兩種方式

在絕多數情況下,Linux 不需要使用到GUI的桌面環境,但是有時在一些特殊的場景如安裝Oracle的時候,需要有圖形界面進行輔助才可以安裝。

如果要使用Linux的圖形界面,一般有兩種方式:

1、Linux系統安裝X Windows圖形界面,使用vnc遠端。

2、Linux系統啟用X協定,配置X Clent,本地有桌面環境的機器(如Windows)配置X Server,擷取遠端的資訊,在本地X server上顯示圖形界面。

方法一:

本機安裝圖形界面

這裡以CentOS6.5的機器為例,安裝圖形界面比較簡單,使用yum即可。

1

2

3

<code>yum groupinstall </code><code>"X Window System"</code>

<code>yum groupinstall </code><code>"Desktop"</code> 

<code>yum groupinstall </code><code>"Font"</code>

 然後執行:

<code>startx</code>

<code>#或者執行</code>

<code>init 5</code>

如果要啟動時自動加載圖形界面,修改/etc/inittab最後一行的預設配置:

<code>vi</code> <code>/etc/inittab</code>

<code>id</code><code>:5:initdefault:    </code><code># 5 為圖形模式,3 為預設字元模式</code>

如果是CentOS7 的系統:

<code>yum group list   </code><code>#列出可用的GUI軟體包</code>

<code>yum group </code><code>install</code> <code>"GNOME Desktop"</code> <code>"Graphical Administration Tools"</code>

修改預設運作模式(7和6不一樣):

<code>unlink </code><code>/etc/systemd/system/default</code><code>.target</code>

<code>ln</code> <code>-sf </code><code>/lib/systemd/system/runlevel5</code><code>.target </code><code>/etc/systemd/system/default</code><code>.target</code>

<code>reboot</code>

配置VNC

安裝vnc:

<code>yum </code><code>install</code> <code>tigervnc tigervnc-server -y</code>

修改配置:

<code>vi</code> <code>/etc/sysconfig/vncservers</code>

<code>VNCSERVERS=</code><code>"2:root"</code>

<code>VNCSERVERARGS[2]=</code><code>"-geometry 800x600 -nolisten tcp -localhost"</code>

設定vnc密碼:

<code>vncpasswd</code>

啟動vncserver:

<code>vncserver &amp;</code>

這樣,在本地就可以使用vncview遠端連接配接到Linux圖形界面。

方法二:

在Linux伺服器上安裝圖形界面不是一種可取的方法,這樣會降低伺服器的性能,是以在這裡重點介紹一下第二種方法。

X server 的運作原理是這樣,遠端的X client 做為用戶端主動将資料發送到 x server伺服器,X server伺服器預設起始監聽本地的6000端口,會根據不同用戶端依次配置設定。X server将X client 傳輸的資料在本地進行處理,以圖像的方式展現出來,資料傳輸使用的是X11協定。

這裡需要先在本地電腦安裝X server,可以使用比較流行的xming也可以使用VcXsrv,這兩個都是開源的産品,當然如果有xmanager也能實作相同的功能。

這裡我安裝的是VcXsrv,使用預設的安裝方式即可。

修改ssh配置/etc/ssh/sshd_config為:

<code>AllowTcpForwarding </code><code>yes</code>

<code>X11Forwarding </code><code>yes</code>

<code>X11UseLocalhost </code><code>yes</code>

重新開機sshd。

配置ssh,這裡以xshell為例,如圖:

<a href="https://s5.51cto.com/wyfs02/M01/00/CC/wKiom1mdYfWB6GZiAAF9es2q9nk043.jpg" target="_blank"></a>

如果有xmanager可以直接選擇使用xmanager,由于是使用的VcXsrv,是以選擇第二項,填寫的IP為安裝x server的主機,也就是本地電腦IP.

使用重新連接配接,配置環境變量(此處為X server的IP,配置要與Xshell統一 ):

<code>export</code> <code>DISPLAY=192.168.20.171:0.0</code>

<code>xhost +</code>

如果安裝的有xhost,執行 xhost + 此步的時候一直卡着沒有輸出,或者出現“xhost:  unable to open display "192.168.20.171:0.0"”,請關閉本地防火牆,并确認本地X server的配置是否正确。

執行測試:

<code>#  yum install xclock</code>

<code># xclock </code>

<code>Warning: Missing charsets </code><code>in</code> <code>String to FontSet conversion</code>

如果此時,在本地出現一個時鐘的圖形就表示配置成功。也可以安裝firefox的方式,執行 firefox指令就可以在本地看到浏覽器界面。

這個有什麼用呢,舉個例子:

如本地遠端安裝Oracle,輸入安裝腳本後,會在本地自動跳出圖形界面,

<a href="https://s1.51cto.com/wyfs02/M01/00/CC/wKiom1mdZMSj8OQ5AAFEOf8Bp9U366.jpg" target="_blank"></a>

<a href="https://s5.51cto.com/wyfs02/M02/9F/7C/wKioL1mdZeLDaKq4AAG2r7pS2Nc179.jpg" target="_blank"></a>

這樣就配置成功了,基本不占用服務資源。

提示:這裡圖形界面的顯示隻在目前ssh會話中生效,如果重新開啟一個新的會話需要重新添加“DISPLAY”的環境變量并執行“xhost +”指令,也可以直接将此環境變量儲存到本地profile檔案中,這樣就不必每次添加。

參考連結:

 本文轉自 酥心糖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tryingstuff/1958772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