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上海市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從“三個小屋”到“雲”上CIE課程,讓學生在創造中習得

作者:上觀新聞

在上海市大同中學有一個獨具特色的CIE課程。課程借鑒丹麥“三個小屋”的跨學科教學理念,讓學生完整經曆“創意——創造——創業”過程的跨學科學習,讓學生在創造中習得。

雖然這樣的課程和教學模式令人興奮,但真要着手開發卻沒那麼容易。本文作者上海市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詳細介紹了學校以“雲”為形态的 CIE 課程模型的形成過程。

本文原載于《上海教育·環球教育時訊》2021年12月刊,更多精彩内容詳見雜志。

上海市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從“三個小屋”到“雲”上CIE課程,讓學生在創造中習得

上海市大同中學校長郭金華

以下為原文:

曾任哈佛大學校長的陸登庭說:“在邁向新世紀的過程中,一種最好的教育就是有利于人們具有創新性,使人們變得更善于思考,更有追求的理想和洞察力,成為更完善、更成功的人。”

培養學生的創造力和創新素養也一直是大同中學矢志不渝的追求。我們希望通過學校校本課程的創生和優質資源的貫通,為學生營造整體化的、指向創新素養的學習經曆與體驗。

2010年,丹麥教學流程專家為我校帶來了“三個小屋”——創意之屋、創造之屋與創業之屋的創新體驗活動,雖然這樣的課程和教學模式令人興奮,但真要着手開發卻沒那麼容易。

老師們也擔心:既然是一門課程,課程目标該如何制訂?課程内容該如何組織?怎麼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缺乏相關的知識儲備怎麼辦?教師的知識儲備不足以解答學生的問題怎麼辦?

我當時覺得,要開發這樣的課程,首先應該轉變教師的課程教學理念,教學理念不改變,雖然是新瓶,也隻能裝舊酒。

于是,我把醞釀已久的幾個觀點和大家進行了交流:

首先我給這門課程的定義是“培養有興趣的學生,而不隻是培養學生的興趣”;

其次,這門課程不以學習知識為主要目标,教師是來上課,但不是來講授知識的;

再次,學生知識與技能的獲得是在課程學習過程中通過項目驅動來建構的,是在創造過程中習得的;

另外,教師的知識是有限的,回答不出學生的問題并不可恥,關鍵是教師要知道可以通過什麼途徑去幫助學生解決問題。

我的這些觀點得到了教師們的認可。理念、目标和閱聽人澄清了,顧慮消除了,接下來要做的就是如何采取切實行動,讓這個創造力、創新素養課程群得以成型并實施。

從前述教師們的顧慮中,我們不難總結出來,創生和落實植根于建構主義理念的創新素養課程最缺乏的是各類資源,包括課程、師資和教學資源。我相信隻要各類資源齊備,并且通過優化組合,一定能為學生營造優化的學習體驗,進而提升他們參與課程的興趣和熱情,也能保證創造力培養的效果。

如何解決資源稀缺的問題?副校長(當時的校長助理)王菲老師是計算機專業的碩士研究所學生,她想到了計算機研究領域裡的“雲計算”概念。

所謂“雲計算”,就是将大量用網絡連接配接的計算資源統一管理和排程,構成一個計算資源池向使用者提供按需服務。提供資源的網絡就被稱為“雲”,“雲”中的資源可以無限擴充,并可以随時擷取、按需使用。

“雲計算”的概念讓我們眼前一亮,這和我們心目中的CIE課程(Creativity、Innovation、Entrepreneurship)内涵十分契合:按需服務、随時擴充。我們的CIE課程也應該随“心”而動,而這個“心”就是學生創新素養發展的需求。

于是,我們以涵育學生創新意識、培育學生創新素養為目标,以學生自主開發并參與的項目為驅動,以“雲”為課程、師資、教學資源的構成形态,整合形成了CIE創新素養培育課程,并圍繞“建築設計與營造”“電子門鈴制作”“學生電視台營運”“手機軟體設計”等主題嘗試着開展課程。

首先,我們為學生搭建了“素養架構”,以“專業知識”“操作技能”“交流能力”為素養架構的坐标軸,分别提煉出各個坐标上的素養培育目标,如“學會制作建築設計方案”“學會設計建築圖紙”“掌握建築施工的各項技能”等。

随後,在“素養架構”上面嫁接必須的課程,如建築方案設計中涉及到建築學和材料學知識;建築圖紙設計中要學習的平面作圖和三維制作等。這些課程會随着“素養架構”的變化而發生變化,由此就形成了“課程雲”。

有了課程,就需要優質師資,我們采用“師資雲”來解決校内師資不足的問題。CIE 課程的核心研究小組由各個學科的骨幹教師組成,他們是“師資雲”的“雲核”,然後根據不同的項目需要吸納項目師資。如“電子門鈴制作”由我校實體教師作為“雲核”,吸納了華東師大電子系的教授作為項目師資;“建築設計與營造”的項目師資則是同濟建築系的大同校友。

作為“雲核”的核心團隊,我校骨幹教師得以不斷地從“師資雲”中擷取資訊、知識和方法,不斷地成長、優化,增強自身的研究能力群組織能力,并向外輻射,将自己的理念不斷地灌輸給連接配接到雲上的其他教師,提高他們的創新培育能力。

與師資一樣,教學資源也關系到課程實施的成敗。作為一所普通高中,我校能夠擷取的資源還是比較有限的,單打獨鬥顯然不是最佳選擇。和相關機構或組織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是一個途徑,但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比如合作面相對狹窄、合作度不夠緊密等等。于是,我們提出了“資源雲”的思路,學校作為“資源雲”的橋梁,對接适合的資源、提煉有用資源,并将這些資源根據需要整合在一起,為我所用。

目前,我們已經積聚的高校資源包括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範大學(電子系)、同濟大學、複旦大學;“建築設計與營造”項目幫我們集聚了一批寶貴的校友資源;“微軟工程師”項目幫我們連接配接到了上海市青少年活動中心;“中日聯合研究項目”讓我們在國際友好學校方面找到了新的活水源頭。此外,我們還提倡學生自主尋找資源,學會“尋源”,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實作“授人以漁”的目标。

目前,大同中學以“雲”為形态的CIE課程模型已經基本形成,該課程群的主要教學内容以工程類學科為主,涉及生物、材料、資訊、環境等各個學科或知識領域,以具有現實意義的、實踐性強的生産、生活執行個體作為教學載體,具有明顯的跨學科融合教育的屬性。

“雲”上CIE中,學生是唯一的、真正的中心,以他們為主體的小組活動是主要的教學形式。在各類優質資源的助力下,在精心建構的跨學科項目化學習中,學生們自主開展學術性專題研究、參與和社會實踐密切結合的項目調查。CIE課程面向我校高一、高二全體學生,以工程類項目為載體,根據每個項目的不同内容和要求,采用比較靈活的課時周期,一般每個項目為10~15個課時。

從課程改革的角度來看,“雲”上 CIE 絕非傳統的課程概念所能涵蓋,它無課程之形但有課程之實,它有靈活的内容、課時、師資,不執著于某一個專業領域的系統化學習,而是強調學生的經曆、體驗,因而能為學生提供個性化的創新素養發展的機會。從教育創新的角度來看,“雲”上CIE凝結了跨學科融合教育、具身認知、學習科學和資訊科學的核心要素,是以學習者為中心的學習體驗設計的集大成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