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訊技術和産業正在向“雲-端”計算時代發展, 但“雲”和“端”并非是互相割裂、彼此取代的關系,而勢必會走向共存與互動。
未來計算資源或許像電和水那樣可随時擷取,但也要看到,和資料完全不同,電和水不需要“智能”和邏輯。可以說整幢“雲-端”計算的大廈是以服務為基礎、由海量的“0”和“1”作為基本元素,但從“雲”裡推送過來的“0”和“1”——無論它是高清視訊、遊戲還是實時路況資訊、動态新聞,都必須要有合适的“端”來破譯、解碼和呈現。比如我們可以在雲伺服器裡存儲遊戲進度、下載下傳遊戲更新,但在玩高強度遊戲的時候,我們還是需要一部圖形處理能力強大的遊戲機或PC。
認為“端”會走向簡單化或者消亡的朋友很可能低估了使用者對于自主性(自己掌握重要的資料和應用)、多樣性(使用不同類别的終端實作不同目的)和個性化(使用自己喜歡的終端)的需求。是以在真正将“雲”變成完美的數字大同世界之前,我們有理由相信,包括PC在内,“端”不但會持續存在,而且還會日漸強大。
在我看來,“端”的發展趨勢展現在三個方面。
第一是<b>智能化</b>。就像我曾指出的,個人計算終端正在向“個人計算+通訊+控制+娛樂”終端更新(PC→PC3+E)——不隻包括PC,其它類型的“端”也将更加“聰明”,比如能透過使用者的行為習慣來了解其意圖,或是識别使用者所在的區域——而且現在的“端”,已能用更自然的方式,如通過語音和觸摸與人互動。
第二是<b>多元化</b>。現在已經從PC走到了PC+的時代。PC+意味着越來越多的終端開始具備PC的某些功能,從手機、傳感器、電子閱讀器、智能卡、數字相框到電子錢包、上網本、Surface裝置再到數字轎車、智能家居……越來越多樣化的“端”的影響已滲透到人們生活最日常和觸手可及的層面,計算事實上已無所不在——有電的地方就有計算。較之以往任何時候,“端”都更加多元化。
第三是<b>網絡化</b>。目前,PC、手機、高清電視機之類的“端”還需要連入不同的網絡去擷取資料、實作應用,而雲計算時代則可能以多網絡的融合與資料、應用的集中為一大特征。所有的端都會直接連入“雲”裡,計算資源、資料、存儲随時都可以獲得。此外“雲”裡的伺服器也會自行判斷“端”的類型和性能特點,進而選擇适合該裝置的資料推送及呈現形式。
推動計算和通信端走向智能化、多元化、網絡化的動力是以下五大領域的技術進展。
第一、<b>CPU、GPU的運算能力日趨強大</b>,同時功耗和價格也較過去大為降低。晶片的設計者越來越關注産品的“綜合性能”與“能耗”,是以能效比(而非以往的CPI,執行每條指令所需的時鐘周期數)日益成為衡量計算通信端價值的重要名額——整合了多核心、擁有更強勁的計算通訊能力和媒體處理能力的移動處理器現在已不鮮見。例如現在智能手機已進入1GHZ(CPU)時代,已和5年前的PC一樣強大。
第二、<b>網絡和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b>。下一代網際網路NGI和後3G時代移動通信技術将給使用者帶來真正的“資訊高速公路”的體驗——在幾分鐘内下載下傳一部全高清電影,感受高品質、實時的視訊通話,或是轉瞬間将數百兆的商業文檔發送到客戶的便攜裝置上——這些應用都将變得易如反掌。
第三、<b>顯示技術的重大突破會為各種“端”的研發提供新思路</b>。當下,電視螢幕、電腦螢幕、手機螢幕都越來越薄和輕便可攜帶,同時功耗也越來越低。支援柔韌材料和高清顯示的OLED(小分子有機緻電發光顯示)和PLED(高分子有機緻電發光顯示)有望在未來5至10年内成為主流,兩者的差別主要在于發光材質和制造技術,前者更适用于手機、電子閱讀器等小螢幕裝置,後者則可普遍用于對顯示效果要求較低的超大螢幕的内容呈現——也許有一天,你的房間的牆壁和窗戶都是基于PLED技術的巨型顯示器。此外,一些企業還在積極開發基于各種便攜“端”的投影解決方案,這有利于解決長久以來存在的計算、通信端的便攜性與螢幕尺寸之間的沖突。
第四、今後5-10年内,我們會迎來<b>人機互動界面領域的又一場技術革命</b>,帶來的改變就像從DOS字元界面到Windows圖形界面那樣——這場風暴的名稱是NUI(自然使用者界面)。近年來,語音、多點觸摸、計算機視覺技術一直在進步,目前已站在了大規模商用化的起點。而在不久的将來,無需遙控器和遊戲控制器,你的計算機、電視和遊戲機便能夠“感應”到你目光的變化、捕捉到你的手勢和動作、聽懂你語音的指令——在E3 2009大展上,微軟公布了“Natal”計劃。透過一個內建了各種感應元件(包括攝像頭、深度傳感器、多點陣列麥克風以及一個可處理專用軟體的處理器)的裝置,使用者可以用頭、手、足、軀幹來控制遊戲中的角色,進而更酣暢地投身于虛拟世界。這樣“人性化”的人機互動方式将帶來又一次深刻的産業變革。
第五,作為推動上述技術趨向實作和不斷更新的“魔術師”,<b>軟體的重要性将與日俱增</b>。特别是在“端”的創新程序中,無論嵌入式平台、應用與服務、各種工具,或是新的開發模式、新的呈現模式,都需要軟體的驅動——正如比爾·蓋茨所堅信的,軟體的發展隻取決于人的智力、想象力和創造力,而不存在所謂的“極限”。
再來看看“端”的分類及對應的應用環境(如圖1)。
<a href="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96ccc870100e5jh&url=http://static14.photo.sina.com.cn/orignal/596ccc87g6e3da9463d2d&690" target="_blank"></a>
(圖1)
今後,形形色色的“端”可以大緻分為四個類别,并被廣泛應用于娛樂、溝通、創意型工作及亟需提高生産力的商業領域:
第二,以移動便攜為功能亮點的“端”(Portable),它們的體型小于PC,但比手機要大得多——像筆記本電腦,上網本,便攜式音樂、影視和遊戲裝置,車用計算通信裝備等等。
第三,用于特殊領域的計算端(Specialty)。電子閱讀器、GPS、嵌入式裝置等。這些裝置(包括最新的平闆電視和藍光播放機)都可以随時連入“雲”,并可通過内置的浏覽器來查找資源、下載下傳應用和服務,或是随時與他人溝通。
微軟公司在計算通信“端”的技術産品部署比較完備。概括地說,共有四大系列作業系統(Windows for PC、Windows Embedded for Device、Windows mobile for Phone、Windows Azure for Cloud)支援包括個人電腦、移動、雲設施、Live網絡應用平台、數字娛樂(遊戲和IPTV)在内的五大平台。(如圖2)
(圖2)
Windows的第一個版本釋出于1985年。20多年來,它是基于x86架構的個人電腦的主流作業系統。今年秋天,Windows 7的釋出将把全球億萬使用者的體驗推向一個新的巅峰。
Windows Embedded是成熟且具備領先優勢的嵌入式作業系統,目前被廣泛應用于消費及各行業領域,如GPS、移動裝置及消費電子産品。
Windows Mobile是微軟專為手機打造的作業系統,它包含着移動使用者所需的、基于Microsoft Win32 API的基礎應用程式。采用Windows Mobile的手機可以便捷地同步電子郵件、聯系人和任務、處理各種微軟Office文檔,并可根據主人的要求,完成許多傳統手機所難以支援的娛樂任務。Windows Mobile使使用者可通過PC和手機的無縫連接配接來擷取一緻的體驗。
Windows Azure是微軟面向“雲-端”服務的未來而開發的作業系統。它為開發人員及客戶提供了按需計算、海量存儲及通過微軟資料中心來管理各類Web應用的全新解決方案。(如圖3)
<a href="http://photo.blog.sina.com.cn/showpic.html#blogid=596ccc870100e5jh&url=http://static4.photo.sina.com.cn/orignal/596ccc87g6e3db3ef5d83&690" target="_blank"></a>
(圖3)
由于所有的系統和平台均采用了同樣的開發工具(Visual Studio),開發人員則能縮短開發時間、降低成本,并基于熟悉的Windows開發環境及統一的程式設計模型,孵化新的應用和服務,為使用者創造價值。同時使用者無論是在接入“雲”時,還是在使用PC,Windows手機、XBOX、GPS等各種“端”的過程中,都能獲得延續的,一緻的、熟悉的體驗。
從PC到“雲-端”,近20年來IT和通信技術的飛速進步甚至超出了許多業内人士的預期——但也有一些具有深邃洞察力的“先知”,比爾·蓋茨就是其中的一位。
在1990年的Comdex大會上,我坐在近萬名觀衆中,聆聽了他的主題演講。他說:“在未來的幾年内,PC行業的技術進步可以讓人們将資訊掌控于指尖。為實作這個目标還需要的是:更‘個性化’的個人計算機;更強有力的通訊網絡;更內建的應用;更豐富的資料以及更友善的通路資訊的途徑。”其實他說的正是“雲+端”的未來——20年過去了,蓋茨“資訊盡在指尖”的夢想終于在“雲-端”計算的時代成為了觸手可及的現實,盡管比他想象的要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