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微軟擁有創新耐力

<a target="_blank" href="http://blog.51cto.com/attachment/201105/205517823.jpg"></a>

圖: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為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總部大樓啟用儀式揭幕

        今天,我和遠道而來的微軟公司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及微軟亞太研發團隊的同僚們一起,掀開了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總部大樓的“紅蓋頭”——盡管此前我們在北京的2000多名員工已全部遷入新居,但補一個簡約而隆重的儀式仍是必要的,它既能展現出微軟總部對中國的信心和重視,也可以表達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衆多科學家、工程師以及行政人員對于遷居的喜悅、對于未來的憧憬。

    自1992年于北京中關村設立辦事處至今,微軟已在中國耕耘了近20年。而今我們進駐到中關村的核心區,并真正在此安家落戶。微軟亞太研發集團總部新大樓的建成和啟用可以看成是微軟與中國IT産業風雨同舟、攜手共進的階段性總結,同時,它也意味着微軟将企業的根系更深地植入到中國這片沃土,将企業的未來更多地與中國IT産業的未來相結合。

    IT産業的革新和中國的崛起是不可阻擋的潮流,我們十分幸運能生活在這兩個偉大程序的交彙之處。在永無止境的創新旅途上,我們需要激情,更需要耐力。最近我與《數字商業時代》的記者就此有一番對話,放在下面與朋友們分享。

<b>  數字商業時代</b>:現在是一個碎片化的時代,IT成為娛樂、生活的一部分,微軟怎樣在消費領域追趕對手?

<b>  張亞勤</b>:的确,IT處在一個新的階段,我們叫做IT消費者化。這其實包含兩重解讀:一方面是IT技術快速進入消費領域,進而改變了消費電子産品的競争格局;另一方面,面向消費者的推廣變成一種主流。微軟最初其實是從個人消費領域發展起來的,随後在企業級産品市場做得越來越好。近些年在一些很炫很酷的“端“産品上,的确失去了一些機會。但是微軟也有很多調整,過去這幾年我們在自然人機互動領域(比如Kinect)的突破也很明顯,以及下面一代的Windows和ARM架構的結合等,會有很多新産品推出。

    在IT消費者化的競争方面,微軟有很大的機會,我一直認為,面向雲計算平台、PC和移動終端平台,以及基于雲和端之上的社會網絡平台的三大戰役才剛剛開始。微軟是一個很有耐力,很有韌性的公司。我們不僅戰略方向準、研發投入早,更重要的是多年來積澱的上創新文化與機制,可以讓我們有翻盤的機會。

    而且最生動的例子是,10年前我們進入遊戲領域時,面對的是Sony和任天堂這樣的具有數十年經驗的行業巨頭,但現在微軟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遊戲公司。

<b></b>

<b>  數字商業時代</b>:未來十年,微軟亞太研發集團會在微軟的創新方面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b>  張亞勤</b>:微軟亞太研發集團在未來的十年或者更久的時間,不管在公司的戰略決策方面還是執行方面,都會越來越重要,這是随着中國越來越重要的大勢而變的。

    微軟CEO史蒂夫·鮑爾默對我提出的要求有三個:首先是繼續吸引最聰明的人加入并留下,因為人才永遠是微軟的未來;其次,就是賦予我們更多的責任,比如能在更多面向全球使用者的核心産品中,有更多來自ARD的貢獻;最後,他希望ARD以後能從研發中心逐漸變成業務中心乃至戰略中心,能對新興市場有更多的貢獻。我們現在做的工作可能80%、90%是面向全球的産品。我希望以後有更多的面向新興市場的産品出現。是以我們也希望亞太研發集團不僅是全球研發的動力,也是推動亞太地區新興市場最主要的動力。 

<b>    數字商業時代</b>:哪些技術将是ARD未來的主攻方向和優勢?

    <b>張亞勤</b>:一是自然使用者界面。二是在移動網際網路,這二者相輔相成。舉例來說,有一個叫AR(放大現實)的技術,當你去某個景點旅遊,又不知道相關背景時,用鏡頭一掃,就可以看到景點的介紹,包括别人的評論等。第三是雲計算。從基礎設施資料中心到平台軟體,再到雲的應用,包括像搜尋、廣告、社交平台、Email等,我們都會參與。微軟在上海雲計算中心剛剛成立不久,北京的搜尋業務和廣告平台增長都很快。我們看準了未來的趨勢,原來微軟以端産品為主,現在進入新的方面,大家很快會感受到新的微軟。

<b>    觀點摘錄:</b>

    IT最令人興奮的是,誰都會犯錯,同樣誰都有機會。我們過去領先并不代表未來領先,今天我們在某些方面落後并不代表未來會落後,重要的是相信你所做的事情,不斷的去投入,然後總有一天會得到市場的回報。

    在IT消費者化剛剛來臨的時代,微軟或許喪失了一些機會。但這個平台上的競争才剛剛開始,微軟,以及中國企業都還有很多機會。

    未來ARD的三個重點方向是,自然使用者界面、移動網際網路和雲計算。

    我希望未來五到十年,能從微軟亞太研發集團裡,至少誕生一個能真正改變世界的技術或産品。我們每個人都有這樣的夢想,有決心也有投入,最後需要時間去告訴我們答案。

本文轉自

張亞勤 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yaqinzhang/573907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