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洛可可連振:産品與其追求銷量,不如設計服務,關鍵是使用者

12年專注在産品設計方面的洛可可公司,對于獲獎已經習以為常了,而今年洛可可拿到紅點獎的幾個産品,幾乎都有共通的調性:設計極簡、時尚、大部分跟軟硬體一體化的體驗結合到一起。這讓洛可可集團首席設計官兼華東區總經理連振隐約覺得,這個現象本身就是一個趨勢。他在12月8日“MIC1000第二屆中國制造千人會”上的主題分享中強調,帶來體驗的就是産品,超越産品的隻能是服務,與其追求銷量,不如設計完整的服務。

“現在無論哪個産品,背後都會有一個應用,收集使用者資料,進而提供更好的服務,這是一個循環作業,所有這些内容都在讓我們的消費模式發生巨大變化”,連振說,服務設計是設計領域最前沿的概念點,這個時代已經并不是賣軟體+硬體,而是賣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服務系統。

之是以要談設計的革命,是因為這裡面非常重要的觀點,在于使用者。“不懂使用者怎麼混江湖。”連振說。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861/lioBRc6j9NOF6.jpg?rand=171"></a>

“80後已經老了,現在年輕人叫00後”,連振舉例,“現在有大量網紅教育訓練專業學校,一個月收費非常高,用完整的課程服務教你怎麼做網紅。這就是亞文化,我們可以不了解,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個趨勢,因為這樣一個趨勢正在生長。我們跟他沒關系,不證明我們的消費者跟他沒關系。”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190/liFqWGayNnfC.jpg?rand=112"></a>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189/lihfO7WY5q8k.jpg?rand=168"></a>

然而網際網路帶來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了我們傳統劃分使用者的概念,不是從城市、學曆、收入、家庭、花費這些次元,而是從消費觀念和消費群體,瘋狂極客、新潮大人、潮流粉絲、實用消費、滞後跟風、頑固懷疑。

同理,制造業服務的關鍵在于,自産的産品要培養一種什麼樣的人,如何觸動使用者的消費情緒,讓其産生消費沖動。就拿蘋果公司來說,不會專門針對在校生開發産品,但是在中國卻利用消費觀念或者消費情緒引導消費。同樣,制造業産品的最終覺悟在于為消費者創造很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放到市場上去賺錢,這樣的話,必須懂使用者。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191/lieB83hx1YnuU.jpg?rand=54"></a>

“中國制造業真正問題就是國内市場,成也國内市場,敗也國内市場”,連振認為,一是因為中國制造業很少參與國際競争;而是因為市場産品種類多,市場變化快,研發成本高,技術疊代快,營銷會坑人山寨緊随其後。

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不知道該怎麼創新,也不敢創新,就很容易被行業現狀牽着走——“中國制造業有一個現狀是,我不知道該怎麼創新,我也不敢創新,那很簡單,我等着别人嘛。中國有很多的企業在國際上做到第一名的時候,馬上失去方向了,我已經行業第一了,我該怎麼搞,等等看看第二名發什麼新産品,我們看看怎麼弄。”

導緻這個現象的源頭在于,對制造業本身缺少使命感和價值觀。

“一個産品的設計流程是這個産品的創新服務流程,包括産品企劃、研發、設計、推廣和營銷的過程。”連振拿洛可可和霍尼韋爾的案例舉例,首先,洛可可先找到空淨領域銷量排名前五的品牌産品進行市場趨勢分析和大資料分析,定義産品價格範圍,産品趨勢方向;接着,進行目标使用者入戶訪談,調研使用環境,挖掘使用者痛點,确定産品功能訴求;最後,根據企劃導出需求,進行項目技術論證,原理機設計。完成這些準備工作之後,再開始“頭腦風暴+草圖+草模+2D+3D”這些設計的部分。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198/liRyW6WGksHW.jpg?rand=145"></a>

“我們認為想要做好産品機會非常大,不存在一個産品通吃所有的市場,我們找到精準人群,把産品品質做起來,把價值觀做起來,持續一代一代去更新。”

以下為連振的演講實錄:

非常容幸下午跟大家做一個設計方面的分享。首先跟大家介紹一下洛可可,我們是一家中本土以産品設計為主的設計機構,我們現在算是國内比較大的一家公司,已經12年時間專注在産品設計方面。我們現在有超過600名員工及現在整個區域位置,我們是以北上深為主的幾個設計區域中心,上海這邊是華東區設計中心,除上海之外,包括蘇州、南京、甯波都有分支機構。2013年是第一批國家級工業設計中心。上海是在局門路這邊。

這是我們獲得的獎項,IF金獎,紅點獎,IDEA,紅星獎,算是大滿貫的狀态。我作為首席設計師還是講一下設計流程方法和設計趨勢方面的問題。今年我們八款産品去申報了紅點獎,有四款産品獲得了紅點獎。

這款産品非常有意思,這是一個小玩具一樣的,它是配合唱吧,唱歌時候的一個小麥克風。這個對我們來講感覺比較好玩的一個東西。它主要的痛點,就是當你用手機去唱歌的時候,桉躅手機去唱歌,其實這個動作不可持續,時間上使用者體驗上會有一些問題,我們就想從産品端,體驗端有沒有可能一個外界小裝置,能夠增強人機工程和使用者體驗。第二是在商業角度上,把硬體作為一個入口,因為APP這個部分,包括現在線上很多直播平台有很多APP都是可以實作線上唱歌聽歌,甚至把你的聲音變得跟某某歌星差不多,甚至幫你去做優化等等。

這個人群還是非常大的,怎麼防止使用者流失到别的平台上面去,硬體端是非常好的限制橫向使用者流失很好的方式。有這樣一個産品之後,它本身給你帶來很好的使用者體驗,同時可以屏蔽掉,你因為别的軟體的選擇跳到别的平台上面去,同時硬體采樣率等等會讓你整個唱歌效果會更加好一些。另外我們配套一個小的充電寶,因為唱歌是要耗電,這是一整套的系統。

從設計層面上來講,做得非常小巧,而且是比較時尚感,沒有銳角的設計,這樣對于年輕人可以把它放在包包裡面去,往外拿的時候,不會跟其他産品産生碰撞。

這兩個産品也是今年獲得紅點獎。一個是運動的時候貼在心髒位置,監測心率、脈搏,把運動的過程通過APP方式記錄出來,給你一個建議。比如說心髒突然跳這麼快,說明你前面準備運動做的比較少,也有可能心髒一直不太跳,說明運動沒達到效果,強度不夠,當然後面也有大資料等等方式。

下面這個小産品是一個藍牙的聽診器,家長給小孩聽一聽,通過手機知道了你整個肺呼吸的聲音和頻次,通過資料庫計算方式給你建議。

在2015年我們有一個産品拿了一個大滿貫,這是LED拼接屏,小屏怎麼拼接到一塊,這個産品怎麼實作結構強度最優化,重量要輕,要一個人能夠安裝,比如說兩隻手怎麼扶起來,怎麼卡上去,怎麼樣的機構可以鎖死,後面的圖像可以串起來。

回過頭來看,2016年幾個産品的設計,首先是非常極簡和時尚的,同時給人感覺工業感不強,大部分都是跟軟硬體一體化的體驗結合到一塊去的。今年我們報了八個産品,但這幾個拿了獎,是以我們在想,紅點獎是巧合呢,還是一個趨勢,是不是大家會認為,所謂産品功能本身的更新已經到了節點了,現在還有多少産品沒有被智能化,或者智能化算不算噱頭,應該算是普遍現象,都是我們思考的問題。像這種軟硬體一體化提供服務的産品竟然獲得了一些獎項。

拿IF金獎,那年遇上了羅永浩,他的差别也拿到IF金獎,我們在現場合了一個影,那個時候跟羅老師交流,那個時候他正在賣情懷,轉眼已經過了很長時間。我們就在讨論産品市場競争趨勢是什麼,為什麼别人攻擊你去賣情懷,你堅定不移的去賣情懷。

回到今天,我們幾個主要的風口,比如說消費更新/新消費,還有軟硬體一體化的,去年投O2O基本上都完蛋了,活下來都是剛需,這也是一個趨勢,一波一波淘汰之後,真正對我們改變是什麼?我覺得帶來體驗的就是産品,超越産品的隻能是服務,與其追求銷量,不如設計完整的服務。

剛剛交流的戴總,現在他們也跟我們合作,你現在做一個空氣淨化器,做電鍋、空調、電視機、搖控器、吸塵器等等,你是不是都得有一個APP。做APP并不是所謂産品更新的目的,你做APP不是說你有APP,你的IT部門更新了嗎?你有沒有資料?你整個背景服務系統是不是聯系到一塊去了。他有沒有銷售業績,為什麼呢?當手機是我們身上一個器官,他把人的能力延伸了,變成了身體一部分。不管手機未來會變成什麼樣的狀态,是以說你提供的其實是一個服務,手機的頻次是我可以每天每時每刻跟這個企業,和他的背景發生關系,操控這個産品的同時,會留下很多所謂的背景資料。

所有這些内容都在讓我們的消費模式發生很大的變化,是不是還要賣産品?為什麼我談到是服務呢?今年我們在上海成立了SDN上海,SDN是國際服務設計聯盟,服務設計是設計領域最前沿的概念點,你賣的所有産品其實是一種服務,假如你是賣一個實體,比如說今天賣的是手機,回歸到山寨機橫行的年代。怎麼賣手機,把資料打出來,蘋果待機時間是多少,我待機時間是多少等等。就是說這個時代已經并不是賣軟體+硬體,而是他提供給你的是一整套完整的生态服務系統,是以你建構的其實是服務,這個服務裡面實體化産品,隻是實作你整套服務裡面必要的環節和道具而已,因為他購買了整個系統,是以一定會購買裡面的道具,這才是消費更新和産業更新帶來的核心價值。

這裡面非常重要的觀點,我們為什麼要談設計的革命,裡面有一個點叫使用者的革命,不懂使用者怎麼混江湖。80後已經老了,不要認為80後是年輕人,現在年輕人叫00後,90後瞧不起80後,80後已經老了,從今年雙十一的資料去看,80後消費多少,我估計75%是80後消費的,我們要看90後和00後。前段時間我去了一趟武漢,有大量網紅教育訓練專業學校,一個月收費非常高,完整的服務教你,課程教你怎麼做網紅。一個網紅做得好一個月幾千塊錢,為什麼要去打工呢,稍微做一做就做到一萬多塊錢,甚至有人号稱月薪十萬,這是二三線城市立一個年輕人,一個高中生投入幾千塊錢學怎麼做網紅,這就是亞文化,我們可以不了解,但是我們不能忽略這樣一個趨勢,因為這樣一個趨勢正在生長。我們跟他沒關系,不證明我們的消費者跟他沒關系。是以80後,90後,我們印象應該把他們當老人。

之前我們做了大量使用者研究,也有咨詢顧問公司,去劃分很多緯度,你是一線二線還是三線城市,你是大學,還是高學曆,是大學還是專科,你的月收入是五千,還是八千,還是一萬二,你是一家三口住呢,還是三世同堂,你是在市區住,還是郊區住,你每個月有多少花費預算。其實這裡面有很大的問題,這個标準不統一,因為網際網路帶來的消費習慣已經改變了這個緯度。

我這邊談論的緯度是消費觀念和消費群體,瘋狂極客、新潮大人、潮流粉絲、實用消費、滞後跟風、頑固懷疑。我身邊有這樣一群人,每個新産品出來他會第一個買,他會給你做測評,給你意見。我們印象中年紀很老的人他的思路是非常先鋒的,我們也見過比如說不穿衣服走秀的老年人,真有這樣的,比我們年輕人活的還要潇灑,是以消費觀念非常重要,我們要培養一種什麼樣的人,你的産品應該怎麼觸動他的消費情緒,讓他去購買,或者産生這樣的消費沖動。

比如蘋果這樣的手機新品均價六千塊錢左右,我在上大學的時候,一個星期兩千塊錢,剩下自己想辦法,我當時不了解,為什麼iPhone手機在校園裡面賣的這麼好。

蘋果不會針對在校生開發産品,他覺得你根本就不是我們的人群,我是給精英用的,但是在中國呢,它不是一種理性的消費,它是一種消費觀念或者消費情緒引導下的消費,那我們該怎麼制造這樣的消費機會。

中國制造業真正問題就是國内市場,成也國内市場,敗也國内市場,從一開始不參與國際競争。國内怎麼玩呢?各種遊戲規則,去年是微商,今年是電商,電商不行了又走線下。

邏輯關系上,我為什麼要創新呢?我模仿一下不就好了嘛,你怎麼樣創新,我們是一家設計公司,我們是要做創新,我們不要做山寨,你做山寨不要找我們。制造業為誰?為消費者創造很好的生活方式,而不是市場上去賺錢,如果這樣的話你必須要懂使用者。懂使用者因為市場産品種類多,市場變化快,研發成本高,技術疊代快,營銷會坑人山寨緊随其後。這就是中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我不知道該怎麼創新,我也不敢創新,那很簡單,我等着别人嘛。中國有很多的企業在國際上做到第一名的時候,馬上失去方向了,我已經行業第一了,我該怎麼搞,等等看看第二名發什麼新産品,我們看看怎麼弄。

特别是民營企業,今年有一個很大趨勢,很多都在資本變現,然後舉家移民國外,這是中國現狀。趕緊做幾個爆款,撈點錢趕緊走。

核心來講其實對制造業本身缺少使命感和價值觀。說到設計流程和方法,我們産品創新服務流程,包括産品企劃、研發、設計、推廣和營銷的過程。跟大家分享一個具體的案例霍尼韋爾。

我們做了大量市場研究和分析,霍尼韋爾隻有一個報告,告訴我,中國空氣指數在未來多少多少年不見得好轉,是一個巨大的商機,是以我們決定投入資本開發這個産品打入這個市場,我們在做市場研究,定位分析,左邊是所有競争對手的産品線,右邊是使用者訪談尋找商業機會,最後把兩個部分合到一塊去,包括網絡資料,包括京東大資料,未來我們可以深度的合作,包括産品的趨勢及大資料的分析,産品定義,包括産品差異化政策,加上價格範圍的建議,再加上使用者需求的痛點挖掘,我們導出整個企劃報告。

基于這樣一些功能,比如說風量,噪音等等進行産品開發研發,包括風道,我們找到一個合作夥伴,他是給商飛做大飛機的,他有一套軟體是模拟流體力學,然後進入到産品的設計和人機公稱尺寸的設計。這個産品算是中國第一個沒有說明書的一個産品,隻要掃二維碼就可以使用,包括APP開發。一直到樣機測試,模具、評審、裝配等等。

這是整個過程,最終我們看到,我們通過網際網路的手段去做一些營銷。第一年差不多9個月時間進行開發。這是蘋果官方商城的一張截圖,目前我們做的産品做了銀色和黑色定制款給蘋果。

在去年我們又合作開發第二款産品,一款更加更新版商用空氣淨化器。當我們在做産品研究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個很大的困難,小米這邊推出了千元機以下空氣淨化器,我們臨時項目刹車。最後我們覺得中國保時捷已經賣到10萬塊了,但是保時捷依然有300萬的賣得掉,我們發現中國是有高端市場,隻要我們要找到他們是誰。是以我們把項目繼續下去,我們進行了全新風道渦輪式開發工作,進入工程、結構和軟體端更新,各種測試,一直到小批量試裝。這是測試生産小批量,上面一排是商用平台,下面是前一年做的家用的平台,一共是兩個平台。這是在京東上面的發售,雙十一發售,我們定價9999元,銷量是3600台。

其實做生意,做市場來講,一定要有自己的目标和方向,不能跟着别人走。但是我們要很清楚的判斷我們的目标是什麼。技術在中國制造,我不認為中國制造掌握技術,我們各種技術,包括生産工藝技術,到了一定階段基本上停滞不前的。現在所謂家電和智能化,智能化基本上實作子產品化和解決方案了,是以技術在我們看來基本上沒有太大問題,通過技術整合,或者整合內建式研發都可以做到。中國技術差在原始創新,比如說晶片,比如說傳感器,你做一個新的傳感器可能時間非常長,原始性研發和創新在中國是缺少土壤的,包括有技術含量的制造業是在內建方案基礎之上做研發。我們認為想要做好産品機會非常大,不存在一個産品通吃所有的市場,我們找到精準人群,把産品品質做起來,把價值觀做起來,持續一代一代去更新。我們的觀念:用心設計,打造好産品。與其追求銷量,不如設計完整的服務,謝謝大家。

主題分享之後,洛可可集團首席設計官兼華東區總經理連振接受了ZD至頂網的視訊專訪,從各個角度解讀了中國制造業工業設計,幹貨滿滿,以下是專訪實錄: 

<a href="http://img.zdnet.com.cn/4/213/liL0wTyYUZWvY.jpg?rand=123"></a>

連振:謝謝大家,大家好。

連振:從工業設計整個産業來講,應該說這麼多年有非常大的進步,從能力到水準到人才,整體上在國際領域不輸給任何一個國家。隻不過,設計的創造力價值最終展現在設計決策上。我覺得,中國制造和中國工業設計之間的關系主要分歧點在設計決策。

因為現在大部分的企業采用的是老闆或者管理層的決策方式,缺少專業的設計決策。但這個決策的價值水準最終代表了設計的水準,這個判斷代表了整個設計判斷。是以我覺得中國企業和中國工業設計之間的結合點,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連振:中國制造從一開始能夠生産出産品,到能夠出訂單要求品質的産品,已經具備了很強的基本能力和素質。幾年前國家倡導制造業轉型更新做自主品牌,堅持創新,其實核心都是在于制造業的創造力,而不僅僅是加工和生産能力。

創造力這個層面上,設計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因為所有創新都是被設計出來的,是以說我覺得,中國制造和工業設計之間的核心在于,怎麼樣能夠讓設計的力量去帶領或者附加在整個中國制造的能力上面,去創造出更多有嶄新意義的産品和更有競争力的産品,從這個角度看,設計應該起到核心作用。

連振:差異化比較明顯,最近一直在讨論這件事情,包括大會上也讨論這件事情。中國的制造業,前幾年還可以講,“我們的底子薄我們的基礎差,但是我們發展空間好,我們在拼命努力去發展,中國已經變成世界的工廠”,這種話講了很多,到了今天我覺得,最好的蘋果産品也是中國生産的,很多的代工産品基本上都是中國代工的。

我們現在再談中國制造業和國際的制造業存在差距,原因是什麼?我個人認為是國内市場的内需。我們國内市場的内需是一把雙刃劍,就是當全球經濟不好的時候,我們巨大的國内市場開放内需會讓中國的制造業不會像國外的制造業一樣經濟危機,我們的制造業能夠不斷發展,GDP能夠保持不斷的增長。

換句話講,我們也喪失掉了參與國際市場競争的機會。當中國制造業不像國外這些制造業一樣參與國際競争、不争取國際份額,而隻是關注國内市場的話,會導緻我們制造業很多的問題都是跟國外脫節,是以說,一旦中國的外貿、WTO或者關稅沒有壁壘,一旦國外所有優秀産品以正常售價不加稅的情況加入國内,對國内的制造業沖擊将是很可怕,中國制造業将停留在一個中低端的水準。

比方說,我們為什麼會有人去日本買馬桶圈,就是這個概念,假如日本的馬桶圈在中國國内以日本同質同價銷售,中國國内的馬桶企業就完蛋,因為沒有人購買他的産品。

是以我覺得,中國制造業其實一直在躲避跟國際制造業正常競争。導緻包括知識産權問題、仿冒抄襲問題、假貨問題等等的出現,其實都是因為中國國内的市場足夠大,而中國的大部分的制造業企業(當然優秀的已經走到全球化了)沒有把眼光放在全球化,還是在國内市場,這是很本質的差別。

連振:其實當你把它三者三位一體的話會發揮巨大的價值。既然這個有可能,我認為應該将三者盡量地協調一緻,而且我不認為說這個是本質性不能調和的沖突,像蘋果這樣的企業,就很好地将商業、美學、設計等等所有的因素非常好的結合到一起,包括利潤也非常高。

這三點我不同意說是不可調和的,國内恰恰是因為整個的決策機制和管理層,缺少對相關設計層面、相關美學層面、品味層面、生活方式、消費趨勢、價值的一些了解,缺少洞察,而是有太多的商業洞察。有點像前一段時間微信圈裡面一篇爆文“你不缺乏什麼智商,你缺乏美商”,所有中國制造現在的問題缺乏美商,缺少對設計,對趨勢,對審美,對生活方式,對品位等等部分的美商。

一談到産品就是開發和生産,技術投入多少,成本是多少,生産制造多少,你有沒有去思考,一個産品品位層面上需要投入多少的資本呢?對審美的情懷需要開發多少呢?對美學的關注度需要投入多少呢?這個其實我覺得,如果充分參與國際競争,特别是高層的競争的話,附加值這個部分、人文藝術的這個點會越來越突出。這個點也是現在中國大部分制造業我覺得應該解決的問題,就像問題裡邊說,設計、商業、美學這三者貌似很沖突,那很簡單,我們解決掉這個沖突,它三個融到一起去,我覺得就不存在這個問題。

連振:我覺得從企業來講,首先來講整個決策機制群組織架構必須支援自己這次更新和轉型。正常來講,一個企業從生産部門,生産工廠中的房間,生産流水線能加工起來,才能到生産加工環節,後來我們要去做研發做技術,就有了技術部、研發部、開發部;做品牌的時候有市場部、品牌推廣部、營運部甚至營銷部門;電商我們要把營銷部門更新成線上和線下一體化的營銷。這都是中國制造業這麼多年該做的事情。

到今天依然有多少的企業沒有自己的設計團隊,沒有自己的設計顧問,幫助企業進行設計方面的決策。有多少企業的企業家自己的個人審美和品位其實達不到做這種高端産品的水準,是以說從組織架構裡邊必須有這樣的一個機制。比如洛可可給很多公司做設計的咨詢和顧問工作,其實這些公司要的并不是我們給他出方案,而是在專業緯度上幫助他們進行決策、判斷市場和營運的工作。

回歸到這個話題,首先企業一定要發自内心地認為,當我們的生産能力、市場能力、營運的能力包括資本都OK的時候,想要真正将自己的企業變成所謂屹立于世界企業之林裡面的佼佼者,要去反思我們和國外之間,除了硬體層面之外,軟體層面到底缺的是什麼。特别是美學方面和設計層面的品位上,缺在這兒。而且這個品位并不是所謂的這種奢侈或者說是所謂的炫富,這不叫品位,因為我們消費層面有不同的消費層級。

假如我們去到一些制造業比較成熟穩定的國家,比如日本,不見得感覺到多麼奢華或者富麗堂皇,但是我們感覺走在街道上處處恰到好處,這個就是一種品位和定位。把什麼事情不分高低貴賤,把它做的很完美非常适當,這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工作,是以說應該從意識層面上有這樣的渴望,從組織架構層面建立這樣的團隊或者人員。

而且我遇到很多現在大部分的企業,會把設計團隊扔在産品開發下面,用技術的人管設計,這個本身是不對的。因為你的設計決策水準是什麼?設計部門的上面到底是誰?我覺得設計部門應該直接向CEO彙報,研發團隊是研發,設計部門是設計,是獨立的兩條線。

連振:我覺得一個好的産品有很多的評價,比方說我們最近這幾年經常聽到圈子裡有人講爆款,爆款就認為是好産品,這就是一個标準。為什麼?因為爆産賣的很大,這個可能就是一個評價的标準。是以評價好産品看緯度,如果你從商業緯度上來講,那肯定是怎麼讓市場接受度更高,銷量更高,甚至利潤更高,那一定是好産品。從是否設計的好來評判,産品獲得了頂級設計獎項,起碼證明它是好産品。

我們在上學的時候,有一個思想就是,可持續設計是從搖籃到墳墓的一個過程。

現在很多制造業認為産品的終點在哪兒?在銷。我把東西企劃好賣掉這個事就結了,這隻是中國現階段。什麼叫可持續設計,去北歐也好,去日本也好,包括德國一些非常成熟的國家,他的産品的設計或者開發部門要去解決所有問題,使這個産品被消費者淘汰了之後,扔到大街上,是否依然可持續,這是企業自主意識,我要持續關注這個産品,如果用了兩年它壞了掉,或者用了20年壞掉了,材料可不可降解,是否可以所謂的可持續,這就考慮到社會責任感和社會資源的優化配置。

并非一個工廠開了幾十年做了一堆東西,然後我隻管把東西賣掉,而是賣掉之後我外包一個維修,這個都是産業鍊。是以從這個次元看,如果有企業能夠以這種可持續的角度去看待所有的産品,那麼就是好産品。

連振:功能和使用性是最核心的一件事,因為我是一個工業設計師。雖然産品的設計美學、态、造型、色彩等等這些部分每年都會有趨勢,就像服裝、發型一樣,随時都會變,我們會有專門的團隊研究設計的趨勢。

但是,真正的産品創新層面的一定是使用方式和功能層面的創新,而這種創新在當今來講更多表現為技術層面的個性。是以說一個好的設計師,想要不斷去做出創新性的産品,除了我們專長的美學層面的基本功之外,必須要去了解技術的發展趨勢,功能的發展趨勢,關注前沿的技術的發展趨勢熱點,包括生産工藝,生産方式,包括現在所有的這種資料化和智能化,包括傳感器,包括像VR、AR等等,所有這些其實我覺得隻有通過功能層面的創新,才能夠找到一些真正創新的靈感做出颠覆性的産品。

連振:創新是我們這個行業的根本性的目标,沒有任何一家企業或者設計機構不以創新為追求的。是以說就像制造業一樣,創新實際上是一個結果,我們在追求一個結果,這個結果希望是創新的。但是隻是一味追求結果,過程就會迷茫,我怎麼才能得到一個創新的結果,甚至有人在質疑,你這個就是創新了嗎?這個是不是創新的足夠,是不是還能更創新一些。

對創新的了解,我套用一句老話,“凡夫畏果,菩薩畏因”,我們都是在追求一個結果,為了一個結果去争論它是否是創新,怎麼樣能創新?倒不如去思考如何創新,換句話講,把創新去掉,你要做出一個更有競争力的,更有價值的甚至改良之前一些不足的東西。你的目的就像制造業不斷一代一代新産品的更新換代。

可能每一個企業每年都在不斷推出新産品,都有自己的研發計劃、市場推廣計劃,做着做着就忘掉原因了。好像到了年底,我一定要有新産品,明顯的計劃和規劃,我一定要花多少錢投入到新産品的開發,那麼你做新産品的目的到底是什麼?難道就是為了市場競争嗎?并不是,我一直認為市場競争第二位,是以内聖而外王也是這個意思。

就是說你下一代産品一定是基于你的企業對這個産品的了解,這是新一代産品,這代産品在功能上,在體驗上,在使用上,在價值上,超越了以往一代産品,而競争是因為你有很多競争對手,自然會有競争,千萬不要以競争的目标去看研發,或者看創新。我隻是為了告訴别人,我這個企業又推出了一代新産品,這個新産品在哪些層面上更新了,哪些層面上颠覆了,哪些層面上革新了,哪些層面上解決了以往産品的一些不足,甚至更新的哪些技術的名額,你講的是這個,講的是自己。

這才是為什麼要開發新産品,是因為一個企業要證明我這個企業要不斷超越自我,超越以前的産品,超越市場上所有的産品,在各個層面上,創造出新的東西,當你的目标變成這個的時候,最後這個新産品創新了多少,隻是一個結果,但無論這個結果程度如何,結果一定是創新的。

是以我希望所有的企業得想着,中國為什麼缺少工匠精神,因為沒有任何一個人想告訴别人,我的東西好在哪兒?我這個新産品比上一代産品好在哪兒?我下一代還要怎麼做?很少有企業去講這些事。

是以我覺得制造業就是你追求的不是賺錢,你追求的也不是創新,隻要你把産品疊代更新做好,把所有注意力集中在這個層面上,所有的結果都會水到渠成的,因為,事情做好不可能不賺錢,産品做好了出來新産品,沒有人會說你不創新。

連振:對。

連振:2017年從産品系統角度來講,會有幾個比較明确的趨勢。一個是消費的體驗性的服務更新。第二個是線下的回歸,就是線上的銷售之外的線下回歸,線下回歸并不是重複以往,而是将體驗式的内容式的所有東西帶到線下,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趨勢。因為人是活線上下,人已經不像前幾年那麼宅了,該宅的原因都可以被手機替換掉。第三個,從整個的設計風格來講,要更加國際化。後現代一些,更加标準,極簡純粹,應該是國際通用性的設計,而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市場的設計,可能更受歡迎。

連振:我覺得設計本身是被别人設計出來,設計是一種社會學的學科。他自身随着産業的進步和發展,再不斷的産生新的方法、新的理念,新的思維,再不斷地去從内部發生劇烈的變化,這個是設計學本身。

其實中國制造業這麼多年來,對工業設計的需求一直是很大的。但其實從對設計的認知來講,本質上并沒有太大的提升。是以說以設計創業的角度來講,我認為暫時還是不太成熟。另外我認為就是任何一個人想要創業,無論從事哪個行業,都可能成功和失敗,一半一半,那麼除了個人的努力之外,我覺得還是看核心競争力。

比如我們講你用設計的方式來創業,那我們就要想,你的設計是否優于以往的設計,核心競争力是什麼?你的設計的價值是什麼?如果你具備非常明顯的競争力,那毫無疑問,你創業成功。假如隻是提供一個别人也能夠提供的服務和内容,我認為這種創業風險還是比較大的。

原文出處:科技行者

轉載請與作者聯系,同時請務必标明文章原始出處和原文連結及本聲明。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