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常用指令
最近新學習的Linux系統操作指令
pwd:顯示目前所在目錄
cd [目錄/檔案目錄]:進入該目錄
cd --:傳回上一層目錄
cd ~:傳回上一層目錄
ls:檢視目前目錄所有檔案
ls -li/-l/-a:檢視目前目錄所有檔案資訊
ls -ld:檢視目前目錄屬性資訊
wc 選項:統計文本的行數,字數,位元組數
-l/-w/-c:隻顯示行數/單詞數/位元組數
mkdir [選項] 檔案名:建立空白檔案
rmdir 選項[...]:删除指定檔案
rm -rf [選項] 檔案名:強制删除指定檔案
touch選項[...]:建立空白文本檔案
-a/-m/-d:僅顯示讀取時間/修改時間/同時修改讀取和修改時間
cp選項..:複制源檔案到目标檔案中
源檔案為檔案夾時提示略過目标檔案,源檔案可以為文本檔案
-p/-d/-r/-i/-f,--force/-a:保留源檔案屬性/當對象為連結檔案,保留源檔案屬性/遞歸持續複制/當檔案存在則詢問是否覆寫(y/n)/強行複制,不論目标檔案是否存在/相當于-pdr(p,d,r)
mv選項...:将源檔案剪切到目标檔案中
##歸檔壓縮解壓
tar選項:建立,還原備份檔案
-cvf [歸檔檔案名.tar] [源檔案]/-xvf [被還原檔案] [檔案目錄/不寫為目前預設] /-czvf [壓縮檔案名.tar.gz] [源檔案]/-xzvf [被解壓檔案] -C [指定路徑]
gzip選項
...:壓縮為帶.gz的檔案
gzip 選項 -c[源檔案] >[目标檔案]:将源檔案轉換為目标檔案格式
zip選項...[...]:壓縮指定檔案,帶zip字尾
-r/-y/-f:遞歸壓縮子目錄所有檔案,不然隻壓縮出一個空目錄/保持符号連結/要操作的檔案名,為最後一個參數
gunzip選項[..]:不保留源檔案進行解壓縮
-l/-d/-f:建立文檔/指定檔案解壓縮後存儲的目錄/要操作的檔案名,為最後一個參數
unzip選項:解壓縮zip檔案
-l/-d/-f:建立新的文檔/指定解壓縮後存儲的目錄/要操作的檔案名,為最後一個參數
##查找
which選項[...]:查找檔案名所在的檔案目錄
whereis[選項] 檔案名:查找檔案中的二進制程式,源代碼,man手冊等相關檔案
whoami:查詢目前登入使用者名
loacte選項[...]:查找檔案或目錄
find [檔案名]:查找該檔案
locate域find的差別:前者不搜尋具體目錄,而是搜尋一個資料庫,包含本地所有檔案資訊,在linux系統中自動建立,每天更新一次,用whereis和locate查找可以找到已經被删除的檔案,而建立的因為沒有更新而無法找到,是以需要手動更新updatedb
-name/-perm/-user/-group:比對名稱/比對權限
-type(b,d,c,p,l,f)/-size/-prune:比對檔案類型(裝置,目錄,字元裝置,管道,連結檔案,普通檔案)/比對檔案的大小(+:大于某個範圍; -:小于某個範圍)/忽略某個目錄
管理模式
sudo useradd [使用者名]:建立使用者
sudo userdel [使用者名]:删除使用者/rm -rf [使用者名]
sudo:擷取所有者權限
sudo chown 新的所有者 改變的檔案名
sudo chgrp 新的所屬組 改變的檔案名
vim 插入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