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伏敵後進行相關的工作和戰鬥也是戰争的重要組成部分。據德國《斯圖加特報》的舊聞版塊披露稱,在40年代,俄國(俄國是西方習慣性的總稱,不等于今天的俄羅斯)與德國就曾互相滲透,進行了隐藏在前線激戰之下的“第二戰線”浴血。總的來說,組織嚴密的俄國更占優勢,而德方的滲透者經常在第一步就被對手一網打盡。

訓練中的格别烏軍官
文章披露了一名代号“鲟魚”的俄國敵後滲透者的故事。他的真實名字已經不可考究,但在國内證件上寫的是康斯坦丁.季申莫夫——暫且就這麼叫他吧,出生于1912年,有一個先天優勢——父親母親都是德國人,但家人最終安居在了俄國。參軍後,因為突出的表現,被選入總參直屬對敵情報收集機構——格别烏接受特訓。随着戰争烏雲進一步的籠罩,季申莫夫得到了一項任務:用一個假身份混入德國,并打入當時的黨衛軍保安處——這個機構是當時德國最為嚴密的對内對外情報組織,而臭名昭著的蓋世太保也挂靠在這個處的名下。通過自己高挑身材和帥氣的面龐(黨衛軍需要根據外貌辨識所謂血統)以及僞裝的忠誠和優秀的辦事能力,他最終如願以償。不過,“鲟魚”也隻是俄國部署在德國的整個情報網中的一個棋子,而至于他能發揮多大能力,就看自己了。
舒倫堡
季申莫夫在保安處内部很會鑽營,很快建立了屬于自己的人脈,開始一步步向權力中心邁進,甚至做到了保安處第二局下屬的一個大區副負責人(這個局負責對敵軍進行情報任務,黨衛軍在軍官年齡上普遍年輕化,不必為年輕人當上大官而太驚訝)。到了戰争末期,他則是保安處副處長舒倫堡的秘書!他掌握的情報,幫助俄國挖出了不少德方的滲透人員,還獲得了德國戰争後期試圖撤離和毀滅東部重要工業區的計劃,提醒了俄國方面在相關區域提早行動。
前線奮戰的俄國軍隊
1945年5月攻克柏林後,已經在敵營潛伏了7年的季申莫夫終于迎來了自己人。但他的黨衛軍軍服卻差點給自己惹來殺身之禍——很多黨衛軍都是直接在前線被戰鬥部隊槍決。他一再表明身份,但複仇心切的士兵們以為這就是個撒謊的德國人,準備用沖鋒槍把他就地正法。但在槍決前,被一名軍官攔下:他隐約覺得事情不對,緩緩總沒錯。
目标柏林
被押送到莫斯科後,他的身份核實經曆了一番波折。不過在恢複身份後,迎接他的也不是鮮花和掌聲。在戰後初期緊張的空氣裡,所有從西方回來的俄國人:無論是戰俘還是情報員都嚴格甄别,不被信任。季申莫夫因為在執行任務中的一些不得已舉動被打成叛徒,随後被判處20年苦役。1956年後,季申莫夫的案件重審,并在1957年被恢複名譽提前出獄。一枚遲到的獎賞——象征着國家最高榮譽的英雄勳章挂在了他的胸前。到了俄羅斯時代,通過公開的資料人們得以了解到他的大略事迹,但他的照片——這對于一個敵後工作者來說或許是最隐秘的——卻再也找不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