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北宋建隆元年(960),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了宋王朝。但這個新生王朝百日剛過,就迎來了昔日功臣的叛變。原後周昭義軍節度使李筠和淮南道節度使李重進,因為不滿趙匡胤奪權,相繼在潞州、揚州起兵。為了守護自己的果實,趙匡胤果斷決定親征。這親征效果顯著,但仍然花了趙匡胤不少時間。

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平叛歸來的趙匡胤為此深感憂慮。從後梁開平元年(907)朱溫建立後梁帝國,到建隆元年(960)大宋帝國誕生,短短53年間,中原大地曆經五代八姓十三帝。《水浒傳》在開篇的楔子裡引過一首小詩,''朱李石劉郭,梁唐晉漢周。都來十五帝,播亂五十秋'',正是對這段混亂曆史的高度概括。

作為開國皇帝,作為奪權武将,趙匡胤深谙兵權對于王朝興衰的決定性作用。他無法忘記自己是如何利用兵權,一步步從士兵變成皇帝的。他也無法忘記自己是如何辜負柴氏的信任,用柴氏給的兵力,扳倒了柴氏的。

因而對他而言,他的新目标就是:采取最有效的手段,消除兵權可能的隐患,鞏固自己的統治。

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為了用最小的代價換取牢牢掌握兵權,宋太祖想出了''杯酒釋兵權''這麼一個迂回而又有效的辦法。

他用幾場暢飲,為自己創造了有利的環境,也給功臣們一個台階。用軟不用硬,恩威并施,杯酒釋兵權的好戲最終完美落幕。

這出戲之是以完美,時機的把握正是關鍵。當時天下初定,還沒有哪個将領擁有能與皇帝相抗衡的實力,衆人不俯首聽命隻會引來殺身之禍。

因而即使趙匡胤采取這樣看似溫和的手段,也能很好地達到預期效果。

另外,杯酒釋兵權算不上強買強賣,而是以誘惑為主。趙匡胤搬出了美人、宅邸、良田,幫大臣們做好了打算。而要獲得這一切,隻是把原本就屬于皇帝的兵權還給他。大臣們隻要稍稍一想,便能明白其中利害,自然就順着台階下來了。

收回兵權後,趙匡胤又展開了軍事改革。他裁撤''殿前都點檢''一職,還将中央禁軍的領兵權一分為三,由所謂三衙統領。實際上,兵權都落入了趙匡胤手中。因為他啟用的統領都是地位低下的将領,并沒有根基和實權。由此,中央的兵權不再是皇室的威脅,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目的也就達成了大半。

之後,他的目光又放在了邊陲。原本駐守邊疆的節度使也來到他的宴席,杯酒釋兵權的好戲再次上演。幾次宴請後,舉國兵權皆回到趙匡胤手中。自唐中葉以來,君弱臣強的政治局面就這麼在趙匡胤的酒宴上被一點點改變。

杯酒釋兵權的故事流傳千年,但因缺乏實據,長期以來受到懷疑。當然,人們主要還是懷疑''杯酒''這種過于戲劇化的情節。而宋太祖收回兵權一事卻是闆上釘釘。

宋初的一系列政治、軍事制度改革大大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程度,這是有大量史料證明的

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而這個故事中另一熱點在于,人們如何評價''杯酒釋兵權''的作用。開國皇帝濫殺功臣幾乎成了為穩固權力而形成的一種鐵律,而宋太祖通過和平手段,不傷和氣地消除了可能的威脅。宋太祖此舉顯然技高一籌。

但另一方面''以防弊之政,作立國之法'',也算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宋享國祚三百一十九年,期間大内亂雖然沒有發生,但邊關告急确是常事。

幾乎所有的政權在創立之初,總會處于一個軍事實力的小高峰。更何況,大宋是由軍事實力居五代之首的後周平穩過渡而來的。但宋在建立後軍事力量迅速退化,開端就是杯酒釋兵權。而宋''安内方略''的執政方針,使得大量金錢和物資流出,導緻國家經濟崩盤,加劇了軍事力量的退化。

宋太祖為何要“杯酒釋兵權”?

另外,從杯酒釋兵權起,一種風氣也在臣子間蔓延:既然皇帝随時防備着手下叛變奪權,那衆臣的第一要務就該是表忠心,保自身。

在這種不良風氣的影響下,宋的政治、軍事都受到不小的負面影響。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初衷是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可惜他的計劃實際上隻成功了一半。北宋确實很快就穩定了下來,但政策背後的危機,也趁機落地生根。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