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交流展示、全面總結2021年河北考古新成果,展望2022年河北考古工作發展新方向,為期兩天的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2021年業務彙報會于2021年12月23-24日在河北博物院順利召開。為配合疫情防控需要,本次會議采取線上、線下結合形式。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省考古研究院、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山西大學、河北師範大學等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參加了彙報會。河北省文物局局長、一級巡視員張立方,河北省文物局副局長、二級巡視員韓立森,河北省文物局項目管理處處長賈金标,河北博物院黨委副書記謝榮泉等出席了會議。

開幕式由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張文瑞院長主持,張院長對與會專家學者、上司、考古同仁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與衷心感謝。他指出,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抓住機遇,主動對标國家重大戰略,立足實際工作,在市縣文物考古部門的支援下,圓滿完成了年度考古發掘任務,并取得了豐碩成果。希望借此次彙報會,聆聽專家的指導,為河北省2022年的考古工作指明方向。同時,河北省文物考古學會12月24日将宣布“河北百年百項重要考古發現”,并且評選“2021年河北六大考古新發現”。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一級巡視員張立方發表了緻辭,肯定了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全體幹部職工認真學習、領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立足新時代,承擔新使命,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時,文物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收獲:六項考古發現入選中國百年百大考古發現,2021年開展的十餘項田野工作成果豐碩,考古研究水準進一步提高。希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充分認識考古工作的重大社會政治意義,抓住擴充編制的大好機遇,建立“國内一流的考古機構”,建設一流的人才隊伍。鼓勵河北考古以展示中華文明起源和燦爛成就為己任,為建設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考古學貢獻河北力量。
河北省文物局局長、一級巡視員張立方緻辭
張文瑞院長主持開幕式
按照會議議程,本次彙報會為期兩天,共計18項彙報項目,紀要如下:
1.陽原泥河灣盆地後溝遺址群(後溝6号地點)2021年發掘
彙報人:王法崗(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後溝遺址群位于陽原縣大田窪鄉東谷坨村北300米的後溝兩側,地處泥河灣盆地東緣大田窪台地東部。2021年,發掘了後溝6号地點,發掘深度超過15米,發現确認6個文化層,發現石制品、動物化石等文化遺物共計684件。石制品就地取材,以錘擊法剝片為主,存在極少量的砸擊技術産品,石制品類型包括石核、石片、刮削器、石鑽、雕刻器以及大量廢片、斷塊等,石器工業整體屬于典型的小石器工業技術傳統,是泥河灣盆地早更新世以來石器技術的延續和發展。試掘了後溝8号地點,試掘約20平方米,發現石制品278件、動物化石565件。後溝遺址發掘揭露了泥河灣盆地東緣中更新世的完整地層剖面,基本上建構起該區域中更新世古人類文化序列的架構;獲得了不同階段的豐富石制品、動物化石,為研究中更新世時期古人類的文化面貌、石器工業與技術提供了基礎資料;中更新世完整地層序列的揭露,對認識了解早更新世末期以來華北地區環境的演變與人類活動的關系具有重要價值。
2.崇禮鄧槽溝梁遺址2021年考古發掘收獲
彙報人:王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鄧槽溝梁遺址位于張家口市崇禮區高家營鎮大水溝村北。遺址坐落于清水河二級階地上,西南距張家口市區約2公裡。該遺址延用時間長,文化面貌豐富,年代距今8000年至4000年。2021年主要對遺址龍山晚期的石城東南甕城區域進行發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解剖城牆1段,揭露甕城1座,清理各類遺迹10處,出土陶、石、骨、玉質文物76件,遺存文化性質與河套地區龍山時期老虎山文化因素相近。此次發掘,厘清了城牆修建方式;明晰了甕城結構及出進通道;确定了城牆與甕城相對早晚關系及年代;了解了城内堆積情況。鄧槽溝梁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北方地區史前城址的分布和築城技術的傳播提供了新材料,有助于加深冀西北地區龍山晚期遺存研究。
3.尚義四台遺址2021年發掘收獲
彙報人:趙戰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四台遺址位于張家口市尚義縣石井鄉四台蒙古營村南,面積約15萬平方米。2021年,對遺址A區沖溝北側進行發掘,發掘面積500平方米,以新石器時代遺存為主,發現了房址、淺坑等遺迹,出土了陶、石、骨、貝等各類遺物100餘件。房址為主要發現,均為半地穴式,平面大多為圓角長方形或長方形。陶器均為夾砂陶,陶質疏松,陶色為黑褐、灰褐色,紋飾多為戳印的折線紋、圓圈紋、鋸齒紋。石器有磨制和打制兩類,其中磨制石器主要為小磨盤、磨棒等;打制石器主要為細石器,有鉛筆頭狀石核、石片、細石葉、刮削器等。骨質品主要有骨針、骨錐、骨管等。還有一些貝殼、蛋皮、樹皮、鹿角、肩胛骨等。此次發掘,發現了舊新過渡時期的遺存線索,發現了新石器一期、二期遺存代表的新的考古學文化類型,為新石器中期考古學文化研究增添了重要内容,填補了新石器區系的空白。同時,四台遺址對冀西北壩上草原地區新石器文化面貌、聚落與社會、北方旱作農業起源、舊新時期過渡等課題研究也提供了重要資料。
4. 康保興隆遺址2021年考古發掘
彙報人:莊麗娜(中國國家博物館)
興隆遺址位于康保縣照陽河鎮興隆村賽圪垯溝西側的山前坡地上,南距康保縣城約30公裡,遺址面積約1萬平方米,2021年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此次發掘,清理房址12座,年代為距今8500-6000年。房址平面形狀有圓形、橢圓形、圓角方形和不規則形四類,可分為較淺的半地穴式房址和較深的地穴式房址兩種。出土了大量的動物骨骼、石器、骨角器和少量陶器等遺物。系統采集了年代學樣品、動植物、土壤等樣品,以此開展更為深入的生業經濟和環境考古研究。此次發掘,對不同房址結構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了解了房址的建造、利用、廢棄以及部分再利用的過程,為分析不同時期的建築特點、聚落布局奠定了基礎。
5. 2021年涉縣王家崗遺址考古發掘
彙報人:楊丙君(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王家崗遺址位于涉縣涉城鎮寨上村東偏南約0.4公裡,清漳河北岸的高台地上,遺址南北長約250米,東西寬約200米,面積約50000平方米。2021年發掘面積500平方米,清理墓葬4座、窯址2座、灰坑54個,出土了陶、石、骨、貝、銅等類遺物,其中可複原器物50餘件(套)。遺址年代跨度大,涉及後崗一期文化、大司空類型、夏、西周、春秋、戰國、金元等時期。王家崗遺址地處漳河上遊的清漳河流域,雖處太行山腹地,卻位于晉中與冀南交流的重要通道位置上,對該遺址及周邊遺存的考古工作,對研究冀、晉文化交流、影響、融合具有重要價值。
6. 武安趙窯遺址考古勘探與發掘
彙報人:魏曙光(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武安趙窯遺址位于邯鄲市武安市(縣)趙窯村東南,處于北流洺河與馬會河交口的西南高台地上,是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程序研究”課題項目。2021年對趙窯遺址進行了全面勘探,共完成勘探面積20萬平方米,确認遺址分布面積16萬平方米,遺址豐富區4.4萬平方米,共發現墓葬77座、陶窯62座、灰坑64座、灰溝5條。目前發掘面積600平方米,發掘深度1.3米,進入商代文化層,發現房址、墓葬、灰坑、窯穴等遺迹。通過對遺址周邊調查、勘探與發掘可知,趙窯遺址主體為仰韶文化早期的後崗一期文化和中晚商時期商文化遺存,并包含一定數量的先商、早商、西周和漢代遺存。趙窯遺址文化内涵豐富,延續時間長,對研究仰韶早期後崗一期文化的聚落布局和夏商周時期冀南地區文化序列的演進有重要意義。
7. 涞水張家窪遺址考古發掘
彙報人:常懷穎(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張家窪遺址位于涞水縣明義鎮張家窪村周圍。2021年,通過系統調查,确認了張家窪遺址的分布範圍,明确了張家窪遺址包含有龍山晚期、西周早期、西周中晚期和戰國時期四個時期的文化堆積。目前共發現墓葬10座,灰坑17座,窯址1座,水井1眼,獲得各種文化遺物百餘件。通過發掘,基本明确了發掘區台地的主體遺存分布情況,台地東北部主要是兩種不同文化因素的西周時期墓葬區,西北-東南走向、規模較大的為西周早期墓葬,近東-西走向、規模較小的與兩周時期戎人遺存有較密切關系;台地中部和西部為居址區。
8.2021年行唐故郡東周遺址考古新收獲
彙報人:張春長(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故郡遺址位于行唐縣故郡村,遺存主體年代為東周時期,自春秋晚期延續至戰國中期,文化内涵為鮮虞-中山國文化,是北方戎狄族群華夏化曆史程序的具體映現。2021年主要圍繞二号車馬坑周邊相關遺存和故郡城址内部區域開展,發掘面積1200平方米,清理新石器時代後崗一期文化灰坑1座,春秋晚期灰坑及灰溝各1座、戰國早期車馬-殉牲坑(隸屬M2)1座、雜殉坑1座(隸屬M58)以及戰國中期的陶窯1座、灰坑75座、灰溝2條。出土銅器、鐵器、骨角器、海貝等完整或可複原文物100餘件。此次發掘,确認了南側環壕的時代、形制結構與文化内涵;初步了解了城址内遺存分布與時代;為闡明城址的時代、曆史沿革、文化内涵以及周邊遺存的互相關系提供了重要依據與新材料。
9.2021年李家莊—古家疃墓群搶救性考古發掘
彙報人:任濤(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李家莊—古家疃墓群位于張家口市蔚縣楊莊窠鄉李家莊和古家疃村之間,地處壺流河北岸二級台地上,西南距蔚縣縣城約10公裡,東南距代王城遺址直線距離約3公裡,為代王城墓群北區新發現墓葬。發現墓葬近150座,2021年對位于整個墓群中部的10座墓葬進行了清理,年代多為戰國中晚期。出土了銅器、陶器、玉器等遺物280餘件,銅器有銅镞、銅劍、帶勾等;陶器常見随葬器物組合為鼎、豆、壺、盤、匜;玉器材質有河磨玉、瑪瑙、綠松石、水晶等,器類有玉環、玉面飾、桶型玉管、瑪瑙環、瑪瑙珠、綠松石珠等。此次發掘的墓葬與代王城有着緊密聯系,屬于代文化體系,為代文化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考古資料,為文化遺産的保護和利用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10.邯鄲後百家村北墓地2021年搶救性發掘
彙報人:張鵬(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
後百家村北墓地位于邯鄲市複興區彭家寨鄉後百家村北, 是百家村墓群中一部分。2021年清理墓葬465座(含車馬坑2座),年代為戰國、兩漢至曹魏、隋唐以及明清四個時期。其中戰國墓219座,主要為中小型土坑豎穴墓,墓葬制度為典型的三晉樣式,充分反映了趙都邯鄲墓葬形制的演進。兩漢時期墓葬178座,時代跨越兩漢,下限可至曹魏甚至西晉。隋唐墓葬30多座,填補了邯鄲地區唐墓發現的不足。明清墓葬3座,此外還發現了這一時期的水井、陶窯等遺迹。出土陶、石、銅、鐵等各類文物2400餘件。此次發掘,是趙都邯鄲近年來最大規模的考古工作,墓地基本反映了邯鄲城從戰國到隋唐時期的興衰演進,為研究本地區戰國秦漢時期曆史文化、社會發展、喪葬習俗等研究奠定了基礎。
11.2021年度邺城考古隊田野工作彙報
彙報人:何利群(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邺城遺址位于邯鄲市臨漳縣西南,2021年主要開展兩項考古工作,一是邺南城宮城區的發掘,解剖了邺南城宮城區中軸線北部206号大殿西側附屬建築,确認了西廊房結構,探明209号大殿範圍和形制。二是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的發掘,發掘面積500餘平方米,主要圍繞核桃園北齊大莊嚴寺9号建築基址展開,确認了早期瓦牆和晚期大型建築兩期遺存。2021年的考古工作為深入了解邺南城宮城區北部中軸線上建築分布、宮院圍合情況,以及大莊嚴寺西部建築結構及外圍界限提供了重要資料。
—END—
文章來源:河北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