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墓往往是考古工作中的重要發現,我們可以通過它窺見數千年前的曆史一角。上個世紀60年代,有一座古墓在南京出土,墓中女屍是東晉時期的人,但從現場情況來看,她很可能是一名古代的“大齡單身女”,而且身邊還擺着200顆紅色藥丸。

這座古墓就是東晉時期,一位名叫王丹虎的貴族女子墓葬。專家們在墓内發現了一段銘文,昭示了王丹虎的身份:“晉故散騎常侍特進衛将軍尚書左仆射都亭肅侯琅耶臨沂王彬之長女,字丹虎。年五十八,升平三年七月廿八日卒。其年九月卅日葬于白石,在彬之墓石。”
前面的頭銜太長了,都是在說王丹虎父親的官職。王丹虎的父親王彬出身于當時最顯赫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是東晉權臣王敦和丞相王導的堂弟,是以王丹虎的身份不低,在當時屬于妥妥的“貴女”。但在這座墓葬中,王丹虎并沒有和自己的丈夫合葬。
她和父母葬在了一起,是以專家們推測,王丹虎生前很可能未嫁,按照“出嫁從夫”的規則,如果她嫁出去了就是夫家人,沒有死後和娘家人合葬的道理。但這并不是我們今天要說的重點,因為王丹虎棺木内擺放着的紅色藥丸更令人感興趣。
這些藥丸的數量大概有200多顆,而它們的成分是什麼呢?經過藥學院的化驗後,人們發現這些紅色藥丸就是古代的“丹藥”,也就是那個時代人們追求的“長生不老丸”,成分主要是硫、汞,還有一些其他不明物質。
王丹虎去世的時間是升平三年,“升平”是晉穆帝司馬聃的第二個年号,升平三年也就是公元379年。那時候晉朝士大夫階層非常流行煉丹服藥,想必大家都聽過“五石散”,這種藥性猛烈的寒藥,在魏晉時期一度被追捧。
王丹虎處在最頂級的世家大族裡,自然也受到了這種流行的波及,王家和其他士大夫貴族一樣,倡導“服食”,也就是“服石”,等于日常吃這些煉造的“長生不老丸”。實際上,琅琊王氏有不少族人信道服丹,包括著名的書法家王羲之。
《晉書》記載,王羲之“雅好服食養性,與道士許邁共修服食,采藥不遠千裡”。那時候的煉丹家們希望能把金屬的抗腐性,通過煉丹的手段轉移到人體内去,然後讓人“長生不老”。這顯然隻是一種空想,服食了丹藥的王丹虎并沒有長生不老,依然死去了。
而煉丹求長生的事,也不止在魏晉時盛行,秦漢時期,秦始皇和漢武帝都曾經追求過此類“仙術”。隻是煉丹并沒有達到他們理想中的效果,倒是後來陰差陽錯催生了火藥,還傳到了西方,讓化學業前進了一大步,讓人不知該對“煉丹術”作何評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