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縣令認罪,刑罰:“當耐為鬼薪”

有道是:先秦攸縣,攸水悠長。這幽古神奇的地方,人文厚重!

先人造字,造“攸”字取“老人拄手杖慢行”之意。請看甲骨文“攸”字: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 (左)甲骨文“攸”(右)隸書“攸”(百度圖檔)

甲骨文“攸”,屬會意方式造字。以左“人”、中“杖”、右“手持”會意。

金文在左邊加水,表示老人拄杖小心過河。

隸書省“人”突出三點“水”。右邊的“攴”寫成反文。老人拄杖慢行之意消失,故而《說文》曰:“水之安行為攸(浟)”。此處“浟”與“攸”通假。

這就是古文字“攸邑”“浟水”字的來由。

這地方能說不神奇嗎? 秦始皇郡縣制之初,古攸縣居然獄案降臨,縣令獲罪。

史據在于,1983年湖北江陵磚瓦廠張家山漢墓出土的秦簡《奏谳書》案卷,總計竹簡1236枚。其中秦始皇(十八)27、28年案卷兩組竹簡1272字,載:秦始皇27年已置攸縣。該案卷的主要内容是利鄉平叛中攸縣縣令因犯驚動朝庭之罪而被懲處以法。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張家山漢墓秦簡《奏谳書》局部(陳立人 提供)

下面就述說這樁傳奇獄案。

一、秦始皇立帝國之年,蒼梧郡屬縣發生利鄉叛亂

大家都知道,五百餘年的春秋五霸、戰國七雄,演繹了周王朝衰落、諸侯興起,群雄紛争的曆史。

諸侯中實力最強算“商鞅變法”後的秦國。秦王嬴政在李斯(先任丞相呂不韋的長史後任秦王朝丞相)、尉缭(國尉)等人的協助下,制定了“滅諸侯,成帝業,為天下一統”的方略。采取“遠交近攻,逐個擊破”的政策。從公元前230年攻打南韓到前221年滅齊國結束,共計10年的時間,先後按順序消滅韓、趙、魏、楚、燕、齊六國。

秦王嬴政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過五帝”,遂采用三皇之“皇”、五帝之“帝”,構成“皇帝”稱号,公元前2020年立帝國之年自稱“始皇帝”。并采納李斯方案,取消諸侯國慣例,一統天下設36郡。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秦始皇設36郡 (百度圖檔)

可是,就在這年,秦王朝蒼梧郡屬縣的利鄉發生反盜叛亂。

二、攸縣領受平叛使命,三次往擊,兩敗而後勝

秦帝國一統天下剛開始,就反盜叛亂,那還得了!

秦王朝迅即下達平叛指令。指令是由蒼梧郡給攸縣縣令 (讀tuí,音同“推”)下達的。

據《奏谳書》所載,蒼梧守(郡最高行政長官)竈、尉(郡治軍事頭目)徒唯囑戒攸縣縣令 :“利鄉反,新黔首往系,”

所謂新黔首,即新征調鄉丁鄉勇。

有道是“軍令如山倒”。縣令 受命後,由縣令的屬吏、軍事頭目令史義和 (讀zuǒ、音同“左”)率領吏卒和新征調的鄉丁鄉勇去平叛。

《奏谳書》載:“新黔首往系,去北(失敗),當捕治者多,皆未得。”

因平叛不力,攸縣縣令被免職、獲獄案。

接着,“劾下與攸守媱、丞魁治”,也就是說,上級鞫劾,由代理縣令的縣守姚和縣丞魁,組織後面的平叛。

他們組織的第二次平叛,“反盜多,益發與戰。”“義等戰死,戰敗的“新黔首恐,操其假兵(發給的武器)匿山中”

“義死,攸又益發新黔首往系,破。” 也就是說,頭兩次平叛均失敗。第三次征集更多的鄉丁鄉勇前往進擊,才破敵取勝。

艱難的平叛,一是說明反叛勢力強大,二是說明頭兩次平叛乏力,讓罪犯逃逸,三是說明秦王朝特别重視,朝廷追責問罪。

三、平叛獄案曲折,朝廷指定異地的南郡複審終結

對于利鄉反叛獄案,不但平定過程艱辛、而且案件審理過程曲折。

最初審理是攸縣縣令 。他陳述:“初視事,新黔首往系,去北,當捕治者多,皆未得,其事甚害難,恐為敗。”

縣令“視獄留,以問獄史氏(決獄官氏)。氏曰:“義等将(率)吏卒系反盜,弗先候(偵察)視,為驚敗,義等罪也。”

上書言“獨裁新黔首罪”“奪爵令戍”(剝奪爵位充軍守邊疆)

管轄攸縣的蒼梧郡守“劾論(稽核定罪)□□□□□□□ 及吏卒不救援義等去北者,頗不具(攸縣令不辦理)”。也就是說,蒼梧郡守稽核認定 及吏卒有罪,不能隻獨裁新黔首罪。

此獄案驚動朝廷,朝廷指派異地的南郡卒史複審。

《奏谳書》載:“禦史(秦丞相之副)書以廿七年(公元前220年)二月壬辰(十七日)到南郡(郡守)府,即下,甲午(十九日)到蓋廬等治所。”

又載:“南郡卒史(郡行政長官的屬吏)蓋廬、摯、田、叚、卒史瞗(讀diāo),複攸 等獄簿。”

後載:“盡(最終),廿八年(公元前219年)九月甲午(二十三日),巳(結案)。”

複審曆時一年七個月。複審問罪、報朝廷。朝廷下“令”如下:

——所取荊新地,多群盜。吏所興群盜遇,雲北(敗北),以儋(擔)乏不鬥(戰鬥)律論。律:“儋乏不鬥,斬。”

——“篡遂縱囚”“上造以上者耐為鬼薪”,“以此當(量刑相稱)。當之( ):當耐為鬼薪”。

讓我們稍诠釋這場平叛嶽案的訴訟意義。

其一,朝廷禦史有關複審的劾文書是下達給南郡的。所謂南郡,秦36郡之一,秦奪楚江陵地(湖北)置南郡,臨近的(湖南)蒼梧郡大約在湘水資水之區間。複審攸縣利鄉平叛獄案的,不是管轄攸縣的蒼梧郡長官,而是異地的南郡行政長官的屬吏蓋廬等多人。說明那時候就懂得司法監督,以預防、排除幹擾。

其二,平叛嶽案的初審人、也就是攸縣縣令 ,在複審中變成了被告,多次被訊問。這是一次追責問罪的複審。說明訴訟是講原則而嚴肅的。

其三、審理時間長達一年七個月。說明訴訟是很費時且認真的。

其四、縣令 的上級蒼梧郡守竈與郡尉徒唯,被作為證人提供證詞。縣令 的屬吏獄史(管監獄的官員)氏多次被訊問、并安排公堂對質。複審中讓這些比對攸縣縣令的陳述。從中找出破綻論罪。說明訴訟程式是尊重事實、操作規範的。

其五,當庭論罪認罪。請看《奏谳書》載:

初審中攸縣縣令 從監獄中提審過罪人卻沒有依律論罪。南郡吏複審獄案中,诘 等(當庭追問縣令等多人,似乎對質:)。曰:“欲釋縱罪人明矣。吏以論,何以解之?”

曰:“無以解之,罪。”

多次诘問、法庭對質,說明訴訟過程維護了訴訟人的話語權。

其六、刑罰是依律而獨特的。《奏谳書》呈報朝廷,判上造以上者 上“耐”和“鬼薪”。

所謂上造以上者,指秦二十級軍功二等爵位以上者。

所謂“耐”即剃去胡須兩年的恥辱刑。

所謂“鬼薪”,即從事官府雜役三年之懲罰,“鬼薪”,為官府廟宇采薪而得名。

審判到此,整個複審訴訟是比較完美的。

總之,先秦古攸縣首樁獄案,從法治方面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世界文明史上立法的幾位著名帝王(百度圖檔)

古巴比倫帝國漢谟拉比(前1810- 1750) 秦帝國秦始皇 (前259—前210) 法國王朝拿破侖 (1769-1821)

作者饒有興趣發點議論:人們提起千古一帝秦始皇,肯定他的國一統、書同文、車同軌、修長城、鑿運河等偉大業迹。卻總诟病他高度集權,人治天下。焚書坑儒。殊不知,認真發掘秦王朝《奏谳書》之類的法典體系,豈不是與古巴比倫王朝漢谟拉比法典、法國王朝拿破侖法典同樣具有世界意義,且彰顯古代的華夏法治特色,進而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增強中華文明自信。

四、反叛之地,秦蒼梧郡屬縣之利鄉的識辨

究竟因何反叛,秦簡未載明。

反叛之地的利鄉又在哪裡? 據《奏谳書》,發生叛亂的地點在蒼梧郡屬縣的利鄉,系秦朝新新獲得的楚國舊疆。

我們再檢視前面圖2秦始皇設36郡,蒼梧郡地域似在湘水資水之區間。

史學家陳偉先生、席道合先生和陳立人教授,均據張家山漢墓秦簡《奏谳書》找出一個“攸”縣。《奏谳書》記有“蒼梧守”外,還記有“蒼梧縣”,也與秦蒼梧郡有關。是以,反叛的利鄉歸屬秦王朝剛收複的楚國舊疆,亦即蒼梧郡管轄的蒼梧縣或者攸縣,是接近事實的。

蒼梧縣的利鄉我們無從考察。如果利鄉屬攸縣,又在攸縣何區域?

中國許多地名因古而來。反叛地利鄉,在當時應是有名氣的。那麼,攸縣區域内現今地名還有“利鄉”名稱的殘餘嗎?

識辨之一:曾經主編縣情小百科《話說攸縣》的本作者臆測,唯有攸縣縣境東部大山區鸾山的利洞。1970年代初期,縣委辦幹事的作者,曾随同縣委書記吳彥凡考察過鸾山公社的利洞大隊。而且在當地老百姓幫助下,用繩索捆綁腰身,下到利洞大隊一個幽深的地下溶洞——利洞,察看有無水源。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攸縣鸾山利洞外景(鄧愛祥提供圖檔)

臆測利洞是秦始皇立帝國之年反叛之地,猶如井岡山一樣險峻。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攸縣鸾山利洞洞口周圍地形複雜,是藏匿好去處(鄧愛祥提供)

作者回記那山鄉的情景,聯想《奏谳書》描繪戰敗的新黔首拿着分發的武器“匿山中”。利洞那地方,柴叢、草叢與溶洞交錯,确是藏匿好地方。陳立人教授曾以知青身份下放鸾山幾年,熟悉那地方,覺得似乎有點點道理。席道合學者說是下次一定去利洞那地方瞧瞧。

識辯之二:接受平叛指令的之是以是攸縣縣令,去利鄉平叛,要麼這地方就是攸縣管轄的,要麼這地方雖屬蒼梧縣卻臨近攸縣。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秦王朝攸縣古縣城之遺址 (圖源 株洲媒體)

很有意思的是,株洲考古隊最近發掘考證,戰國時期的攸縣古縣城在攸縣中部網嶺鎮攸水之濱的裡旺。也就是說,網嶺裡旺,靠實是秦始皇立帝國時攸縣之縣城。縣令 及其行政、軍事團隊當時就駐紮在這裡。

如是,作者自然聯想:或許反叛之地就在攸縣鸾山利洞一帶。從古縣城裡旺處調兵去平叛。确實比較近,不足百裡,順理成章。

辨識之三:雖然秦簡未曾記載利鄉鄉民反叛緣由。但從反叛之烈、與平叛官兵“益發與戰”、兩敗官兵、官兵頭目令史義戰死之記載,說明反叛者從物質到精神秉持頑強支撐,是一股極為強大的地方勢力。

湊巧的是,鸾山利洞資深人士鄧愛祥,最近給作者提供了難得的資訊。

原來,攸縣鸾山的利洞、東院,銀坑的上洞、下洞、下田一帶大山區,數千年來是信奉彭祖之鄉。夾在攸縣兩大高峰太和仙(海拔1404.9米,縣境最高處)與紫雲峰之間的香山仙,自古就興建了彭祖祖廟,一直流傳彭祖奇聞。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圖:香山仙的彭祖祖庭(鄧愛祥提供)

香山仙彭祖文化園,核心區在鸾山鎮的東院和利洞,現在是一個村,有四千多人口。這裡與銀坑的下田、下洞、上洞連成一大片,自古以來就熱衷尊奉彭祖。

彭祖何許人?

彭祖,姓篯名铿,相傳為黃帝的第八代孫,颛顼帝的玄孫。帝堯擔任部落酋長的後期,篯铿成為大彭國的開山祖,即稱為彭祖。後人整理出一部《彭祖經》傳世。彭祖不僅是康養長壽的楷模,烹饪始祖、養生宗師、采煤鼻祖、導引國術的創始者,而且被神秘說成是發明甲骨文的古文字發明家。商武丁43年滅亡大彭國,彭祖及其家人為謀求生存,遷徙流離,經浙江、江西入湖湘,來到攸縣香山,經多年生息經營,形成強大的地方勢力。

熱衷尊奉彭祖之鄉,反叛秦王朝,個中原由肯定複雜。作者不敢冒昧揣摩。

(劉富喜)

[參考文獻]

1.席道合《攸縣置縣考》,見《株洲曆史文化》期刊。

《彭祖文化園》

彭祖的傳說

彭祖,姓篯名铿,相傳為黃帝的第八代孫,颛顼帝的玄孫。帝堯擔任部落酋長的後期,篯铿成為大彭國的開山祖,即稱為彭祖。其後以國為姓,遂有彭氏。彭祖曆經堯、舜、禹、夏、商、周諸多朝代,一直為朝政重臣。傳說彭祖活了880歲,是我國曆史上的一位長壽得道之人。後人整理出一部《彭祖經》傳世。彭祖不僅是康養長壽的楷模,烹饪始祖、養生宗師、采煤鼻祖、導引國術的創始者,而且是發明甲骨文的古文字發明家,奠定後代傳統文化思想基礎的思想家、哲學家,與舜齊名的政治家、屢次平叛勝利的軍事家,令孔子自愧弗如的教育家。

烹饪祖師

東漢王逸《楚辭章句》及宋代洪興祖《楚辭注》與《辭海》彭祖條記載:“彭铿,彭祖也。好和滋味,善之。”陶文台《中國烹饪史略》中說“彭祖是壽命最長的廚師,是我國第一位著名的職業廚師”。由此可見彭祖是中華烹饪的鼻祖。原始社會的人們首先是茹毛飲血的飲食習慣,通過火的發現和應用,慢慢由生食變遷為熟食。彭祖則是在熟食的基礎上升華到飲食“滋”和“味”的境界,可見彭祖實作了華夏飲食文化質的飛躍。彭祖既是華夏烹饪文化的創始者,也是世界烹饪文化的曆史名人。是以,數千年來人們一直敬奉彭祖為廚師的鼻祖。

養生始祖

彭祖養生之道的核心是天人和合與順乎自然。它既是道家理論的起源,而且還揭示了人與自然的養生辯證關系。彭祖的養生術源于其三歲時父母早逝,又逢犬戎之亂,被迫流離西域。在艱難的歲月裡,彭祖勤習養生之道,成就了彭祖養生始祖的偉大人生。彭祖之道和養生術影響很大,流芳數千年而不朽。曆代道家或醫學著作中零零散散地保留着彭祖的養生學内容。具體可分為攝養術、導引術、服氣術、房中術和烹調術等幾個方面。彭祖強調養生以修性養德為根本,以和為準繩,要講适合、适宜、适當、适度、适可而止,中庸平和。傳說彭祖對求學的采女說:“生命貴在品質,要健康地長壽。老而不衰,四肢行動自如;老而不呆,頭腦靈活靈活;老而不頑,永遠品德高尚;老而有為,繼續造福人天。

導引開源

早在上古時期,彭祖創始國術氣功導引術,以導氣令和、引氣令柔的境界而追求強身健體,這就是中國最早的健身術。據《中國國術史》印證:“早在先秦時期便由遠古的萌生發源,發展為國術形态的錐形。這一時期指從原始蒙昧時代經夏、商、周以緻春秋、戰國時代,及秦漢形成統一以前的時期。”彭祖發明導引術的時代正是遠古的夏商時期。彭祖導引術即是中華國術形态的錐形。莊子在《刻意篇》中以形象的語言描述了彭祖氣功健身法。許多出土的浮雕、壁畫、畫像、石刻等曆史遺迹也都記載了彭祖時代先民練氣功導引術的圖像。彭祖的導引功法對人民祛病延年、強身健體具有很大的功效,後世的五禽戲、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等國術功法和套路都是由此演變發展而來的。

生命學鼻祖

彭祖是中國曆史上最早的生命科學大師。他是第一個發現男女性愛與人的長壽密切相關的古人。并且經過長時間的探索和總結,概括出了一整套長壽生命秘法,即彭祖長壽四術中的房中術。傳說彭祖先後擁有妻子49位,生育兒子56個,在那個後宮佳麗三千的封建時代看似并不離奇,但數百歲的老人仍然能做到男歡女愛,也可謂是史上之人間奇迹。彭祖之是以把男女房室之術作為養生長壽一大秘法,在于他把男女陰陽之氣和順合一、協調諧濟作為長壽的一個重要基礎。彭祖房中術以男女陰陽和順為主線,運用辯證的思維方式,在基于客觀存在的基礎上,強調适時、适度、适可而止的基本法則。以健身強體、養生長壽為出發點,揭示出人生愉悅、健康、幸福的真谛。

采煤先祖

傳說商武丁王時代,彭祖經浙江、江西入湖湘,雲遊到了紫雲峰後,見香爐山上雲吞霧繞、古木參天,山巒疊嶂、峰回路轉,清風習習、溪水潺潺,此乃天賜養生修道之聖地。于是順應天意、緣定香山。彭祖以石壁為牆,草木遮陽避雨,結廬辛勞修道。

香山峰巅是一個一腳踏三鄉的交彙之地。不僅山上物産豐富,而且地下寶藏很多,最有特色的就有煤、鐵和石灰石。彭祖在利用薪柴生火烹饪、取暖時,驚現火塘内有一種黑色的石塊能燃燒成火,并且要比草木之火更經久耐長。于是彭祖帶領群眾在山上尋找黑石煤礦,并采用最原始的采煤工具挖煤生火,發展生産、用于生活,福及攸州衆生。從此,民間流傳着數千年的“彭祖八百八,撿起石頭燒火熾”美好傳說。

彭祖的香山仙緣

傳說商武丁王時代,武丁王通過采女問道于彭祖,在得到彭祖養生長壽之道後,武丁王感覺收效神驗。為貪圖個人獨享養生長壽之道,心生滅彭之意,于是借故發動戰争,于商武丁43年滅了大彭國。彭祖及其家人無奈遷徙流離,四處逃命,謀求生存,再圖發展。彭祖經浙江、江西入湖湘,來到了攸州香山。跻身香山如臨九天仙境,出門可輕吻白雲、舉手可觸摸藍天。香山仙左右的太和仙和紫雲峰偉岸屹立,仿佛兩尊大力神守護着香山聖地的幽靜。于是彭祖緣定香山而結廬修道。并于此為群眾傳授烹饪、導引、養生等道術,在修道的生活中還發現并開創了采煤用火的先河。人們為了感恩彭祖的功德,在香山上為其修廟祭祀。數千年來香山仙晨鐘暮鼓、香火不斷。

曆史上名人賢達對彭祖的評價

彭铿斟雉,帝何食?受壽永多,夫何久長?

————屈原《問天》

吹昫呼吸,吐故納新,熊經烏伸,為壽而已矣。此導引之士、養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彭祖在虞帝、舜帝時被封為伯爵,一直到商代仍然是五伯之一。

————莊子《莊子》

彭祖從堯時舉用,曆經堯、舜、禹三帝,夏、商兩代。

————司馬遷《史記》

皇天哀禹,賜以彭壽思正夏略。夏帝啟十五年,武觀以西河叛。彭伯壽帥師征西河,武觀來歸。商河亶甲三年,彭伯克邳。商河亶甲五年,姺人入班方,彭伯、韋伯伐班方,姺人來歸。商祖丁元年,王即位,自相遷于耿,命彭伯、韋伯。武丁四十三年,王師滅大彭。

————左丘明

昔商老彭及仲傀,政之教大夫,官之教士,技之教庶人。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竊比于我老彭。”

————孔子《大戴禮》

彭祖之智不出堯、舜之上,而壽八百,顔淵之才不出衆人之下,而壽四八。

————列子《列子》

(鄧愛祥)

[附錄]攸縣香山仙彭祖文化園圖照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攸邑傳奇】秦王朝攸縣首樁獄案及啟示

[作者說明]

《彭祖文化園》撰文鄧愛祥,鸾山利洞人。曾任攸縣司法局長、文旅局長。

[作者資訊]

劉富喜,1946年1月生,攸縣人。1966年5月加入中國共産黨。湖南師大中文、湖南省委黨校(脫産兩年學習)政治“雙大學”學曆。當過高中老師,1991中師進階講師1995轉高校副教授。株洲市教育局退休公務員。離崗時聘任湖南省政府編外督學兩年。代表作民間文學《鄉土幽默》、專著《教育的新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