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來,資料恢複行業是一個“暴利”的行業--少則幾百元,多則上千甚至萬元、幾十萬元的價格,令人瞠目。的确,有時候在一般人看來感覺非常嚴重的“分區丢失”,在專業人員的手中也許隻需要幾分鐘就可以使資料恢複如初,單從收費與工作時間比上看,幾百元的恢複費用确實是似乎高了些…
又如,一個普通的硬碟才幾百元,而如果磁頭損壞、電機損壞等導緻資料無法讀取時,開盤的費用就要上千甚至幾千…
……
很多人受這種觀點感染,在沒有資料恢複專業理論基礎及技能的情況下趨之若骛擠入資料恢複行業,以期切糕分羹;資料恢複使用者也開始極力尋找那些“報價低”的所謂的服務商…殊不知,在這背後潛藏着一種資料恢複使用者所并不自知的結果--很多資料并不是第一次災難徹底丢失或破壞的,而是毀于“庸醫”之手!
在科技引領時代的今天,無論是政府辦公、商業運作還是科學研究,計算機幾乎無處不在,需要存儲的資料也在海量劇增,資料存儲安全也成了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問題。可以被視為“正向工程”的資料存儲如此重要,那麼資料丢失後的“反向工程”--資料恢複同樣注定是一種高科技含量的技術,也注定具有更高的難度。
人們有時往往隻看到“幾分鐘搞定資料”的眼前結果,但卻很少有人會想到那句“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人們的思維形成一種定式:“用時短,就說明問題簡單”,而不是“速度快,說明專業”。沒有人會想到每個看似簡單的處理過程,都是曾經經過無數個日日夜夜、無數次的研究與實驗總結出來的成熟技術。而在技術成熟以前,專業人員所付出的時間與精力确實是很多的。當然,随着技術的成熟與普及,其商業價值當然會有一個降低的過程。是以從前需要上千元才能恢複的資料丢失問題現在隻需要幾百元就可以解決了。
也許大家會發現一直有一種比較奇怪的現象:在某些時候,真的不如假的,正規的不如冒牌的。這和人們的消費心理有關:找價格低一些、再低一些的,而不管其品質和結局是否可靠。還記得以前買水暖件,也是買價格很低的,但用不了多久就完蛋了。後來就找比較正規的産品,但這時才發現想找到正規的品質好的産品竟然很難!為什麼?因為正規的、品質好的産品造價高,售價就拚不過成本低廉的劣質品,受人們的消費心理影響銷售情況就會比較糟,這就會有兩種結果:一種是關門大吉;一種是轉而做品質低劣的産品。
由天津資料恢複市場乃至全國的資料恢複市場來看,當今的資料恢複市場也非常與此相似。人們一直認為,資料恢複市場入市門檻較低,隻要有幾台電腦,弄幾個軟體就可以了。不錯,這樣是可以開始做資料恢複了,隻不過隻能提供初級的資料恢複服務。往往這部分服務商并不是單純地提供專業資料恢複服務,而是“捎帶”着做而已。這裡面也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具有一定的專業知識,可以提供正規的較低級别的簡單資料恢複服務,如果遇到自己無法直接解決的故障,則會負責任地保護好資料現場,轉交更為專業的資料恢複機構解決。還有一種這就是做“低劣産品”的那種,他們最大的特點就是收費低、膽子大,無所畏懼地對存儲有客戶資料的媒體進行各種操作甚至是在沒有開盤環境的情況下進行開盤操作―――“撈出資料就賺一筆,弄不出來也沒損失”是其最根本的思維方式。至于導緻資料無法恢複而給資料所有者帶來的損失,那是資料所有者承擔的!雖然可惡,但這也足以把不明真相的老百姓蒙得差不多了。
其實真正的專業資料恢複,一是要由具備一定專業知識的技術人員進行操作。二是要有專業的裝置提供硬體支援。
遭受到資料丢失威脅的存儲媒體,因故障的類型不同而具有不同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表現為易被二次破壞,一個不恰當的操作就極易造成已經處于危險中的資料被二次破壞,降低恢複率甚至是完全破壞掉資料!專業技術人員會根據不同的情況采取相應的措施,以避免資料遭受二次破壞。
而如果硬碟存在實體方面的故障,如不認盤、認盤不正确、異響等故障,則需要相應的硬體裝置及專業軟體支援才可以進行恢複。以解決固件問題為例,一套正版的PC3000,全套的購買價格在七、八萬人民币。而開盤需要的潔淨空間裝置造價同樣價值不菲。
嚴格來講,在非标準潔淨環境下對硬碟進行開盤操作并不是完全沒有恢複資料的可能,這也是某些不負責任的服務商敢于嘗試的原因所在。但這就象是在非無菌環境下進行解剖手術,是和拿人的生命做成功率很低的冒險一樣,把寶貴的資料及資料所有者的權益當做兒戲!
而且,資料恢複永遠是一個沒有止境的研究領域,面對不同的資料丢失情況、不同的檔案系統類型、新的存儲技術的不斷推出,資料恢複專業人員必須付出更多的努力不斷地進行研究,以求更準确、更快速地解決資料存儲中遇到的資料丢失問題。
如果說資料恢複存在“暴利”,是那些不負責任的服務商用低廉的投入,以客戶的資料徹底丢失風險為代價,換取了獲得“暴利”的機會。而這種機會,恰恰是那些不明真相的資料所有者為了換取低價的服務機會以自己的資料為抵押品提供的!
我并不是說所有的資料丢失都必須拿到專業服務公司去解決。其實,如果你有一定的計算機知識,資料丢失後,如果情況不嚴重,是可以自己尋找一些軟體,查閱一些相關的資料進行一下嘗試的,但前提是應該盡可能地先對原盤進行扇區級的備份後再進行嘗試性操作,因為資料的安全才是最重要的!
本文轉自老骥伏枥51CTO部落格,原文連結:http://blog.51cto.com/sjhfml/130886 ,如需轉載請自行聯系原作者